优秀教案 说课稿 评课稿 教学反思 学科试卷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

日期:2017-06-29  类别:优秀教案  编辑:学科吧  【下载本文Word版

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进程,首先,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其次,培养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我们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主题就是民族大融合,课文紧扣此问题展开:首先,简要地说明了自十六国以来直到北魏统一北方民族融合的历史趋势,这为民族大融合高潮的到来奠定了基础。其次,比较全面地讲述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和采用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强调孝文帝改革对推进北方民族大融合进程的积极作用。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是全课的重点子目。孝文帝改革从政治制度、社会生活和文化等领域比较全面地反映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深化和巩固了民族大融合的成果。在处理这一重点问题时,除注意讲清具体的改革措施,还应该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趋势、迁都洛阳和孝文帝迁都后的改革措施有机地联系起来,看到孝文帝的这些改革措施是北方民族大融合趋势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
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是一个难点问题。通常我们容易把民族融合与汉化简单地等同起来,这是不正确的。民族同化,指的是一个民族(或其一部分)丧失本民族特点而成为另一个民族的现象。历史上有两种民族同化,一种是强制同化,另一种是自然同化。民族融合是指几个民族在共同的经济基础和思想基础上互相影响,形成一个从来没有的新民族,这在阶级社会的历史时期是不可能出现的,只有到共产主义在全世界取得胜利以后很长的时期内才有实现的可能。目前学术界在论述古代的民族关系时,往往使用民族融合一词,一般指的是自然同化这一现象而言,本教材也是如此处理的。
做出北朝更替的简单图示:
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学法指导:
1.通过对与课文的阅读和理解,概括提炼并列举出本课所涉及的基本知识要点,明确本课所要了解的主要知识。在此列出本课的基本知识,供参考:黄河流域的统一、北方民族融合的趋势、北魏迁都洛阳、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要求依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进行简略的表述。
2.做好本课的“活动与探究”,思考推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深层原因,揭示北方民族融合的趋势到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的内在联系,对于教科书的逻辑结构建立起这样的认识图式:
各民族人民的长期接触
民族融合的趋势
北魏政府的改革
改革措施
迁都洛阳
3.除了理解和接受教科书上的知识以外,还应注意提出或思考对孝文帝改革历史意义的认识和评价,进而认识民族融合对我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复习巩固:
一、选择题
1.以下组合选项中,属以少胜多的战役有
  ①马陵之战②官渡之战③赤壁之战  ④淝水之战(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北魏是由下列哪个少数民族所建( )
  A.氏族  B.鲜卑族  C.契丹族  D.匈奴族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
  A.恢复北方农业生产  B.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C.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D.巩固北魏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4.北朝末年时完成了黄河流域统一的是( )
  A.东魏  B.西魏  C.北齐  D.北周
5.3~6世纪,黄河流域先后四次出现统一局面,其共同点是( )
  A.都结束割据,实现了局部统一  B.都是由少数民族政权完成的
  C.都是经济发展推动的结果     D.都为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二、材料分析
6.“迁都洛阳……要求鲜卑人采用汉姓,学说汉语,改穿汉服。”
  阅读材料回答:
  ①材料中所反映的是哪位皇帝在位时推行的改革措施?
  ②这些改革有何积极意义?
  ③历史上是怎样评价这位统治者的?
  三、问答题
7.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出现过哪几次统一局面?

    以上《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范文由学科吧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学科吧»优秀教案»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学科吧 如对《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