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0课)
陕西省安康市教研室王颖
课标内容标准要求
1.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2.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3.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生了解和掌握:工业革命后,火车、轮船传入中国;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电报、电话、照相和电影传入中国;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2.学生能够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有关反映近代中国物质文明的文字、图片等,培养学生搜集、处理历史材料和信息的能力。3.学生能够走上讲台,展示并说明所搜集的有关近代中国物质文明的资料、演示近代中国在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等,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4.通过近代社会生活同现代社会生活的比较,使学生能够学会用发展的观点、历史纵向比较的方法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正确的历史发展观、进步观。过程与方法根据内容特点,本课采用综合课型的方式进行教学。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反映社会生活变化的大量信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拓宽知识面。采用历史情景复现法,运用角色扮演等形式,请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创造性,增强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对历史的亲切感。通过分组搜集资料、讨论、列表、比较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交流学习心得,培养合作意识,从中体验学习历史的快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寻找历史,拉近历史与现实,使学生感到历史就在身边,激发对历史学习的兴趣。通过分组学习、合作学习,使学生互相帮助、互相勉励,理解他人,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先进交通工具的传入对中国社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一方面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冲击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另一方面,它更便利了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进一步掠夺。但从根本上说,中国社会生活的这些变化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西方工业社会文明的传入,它在改造着中国社会物质文明的同时,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培养学生的社会进步观和历史发展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封建习俗观念的改造作用,是历史的进步。同时使学生认识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同我们现在的发展相比很有限,但它却代表了人类社会历史文明发展变化的主流趋势和人类社会优秀文化的发展方向。课前导学在了解八年级每个学生特长、兴趣、爱好、语言表达以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上,合理分组,并以组为单位通过查阅书籍、报刊、上网、访问、实地调查等形式,搜集有关交通工具、通讯工具、照相机和电影的出现、《申报》和商务印书馆、社会习俗的变化等能够描述我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图片、影像、文字资料,以及发展至今的图片等。搜集“社会习俗的变化”的小组,可根据具体情况编写能反映出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历史短剧。教师要了解各小组对任务的完成情况,并加以指导和协助。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确定本课“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一目为重点内容。难点理解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理解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