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让学生从地形、地势着手,看一看这类地区分布在哪些地形区内,又在第几级阶梯上。
第三,让学生读等降水量线分布图,观察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其降水量分布情况。
最后归纳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一般降水量较大,降水季节差异大,地形一般为山区,地表坡度较大。学生读图、分析、思考作答。
课堂小结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物质的来源有很多假说,其中“风成说”得到广泛支持。因黄土多为风积物,遇水浸润后易崩解、抗蚀力很低,加上地形、降雨、植被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使黄土高原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如此严重,会带来什么后果呢?请同学们课后思考。
(二)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境与教学内容媒体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黄土高原地表破碎、水土流失严重,会给当地人民生产和生活带来什么后果呢?
(二)水土流失造成的严重后果呈现:黄土高原上聚落与耕地图教师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讨论回答:
①水土流失带走了什么?是表层土还是深层土?两种土哪个含营养物质更多?这样对农业生产造成怎样的影响?
②让学生结合图“黄土高原上的聚落和耕地”回答,很多农田和村庄都分布在高原面上和缓坡上,水土流失严重了,这里会出现怎样的情形?
③让学生结合上学期所学内容,认识水带着泥沙流向何处?它给黄河带来了什么问题?
经过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对水土流失问题的恶果有充分的认识,教师在此基础上作简要总结如下: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使农作物产量下降;使沟谷增多、扩大、加深,从而导致耕地面积减少,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很大影响;还向黄河下游输送大量泥沙,给河道整治和防洪造成巨大困难。学生回答:
①水土流失带走的是表层土,表层土含营养物质更多,这样会使土壤肥力下降,粮食减产。
②如果水土流失继续发展,最终会导致耕地没有了,村庄也不知道该搬到哪里。
③水带着泥沙流入黄河,黄河水流到下游,泥沙沉积形成“地上河”。给黄河下游的人民带来安全隐患。
呈现:延安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统计图
链接:延安1991~1997年年降水量变化图
链接:延安1951~1991年旱涝灾害发生频率统计图。首先,让学生估算延安多年平均降水量,延安的气候特点。
第二,让学生综合“延安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统计图”和“延安1991~1997年年降水量变化图”,讨论延安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以及可能发生旱、涝灾害的季节。
第三,让学生读“延安1951~1991年旱涝灾害发生频率统计图”,说出延安旱、涝灾害发生的频率。
通过活动让学生分析黄土高原旱、涝灾害的情况。
提问:黄土高原那么疏松的土壤,在暴雨的作用下,会有什么后果?
教师通过引导使学生意识到黄土高原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得出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结论。学生读图、估算、描述回答:
1.延安降水量大约在600毫米左右,延安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
2.延安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旱灾多发生在春季,涝灾多发生在夏季。
3.从1951~1991年旱年的发生频率为59.5%,涝年的发生频率为23.9%。
4.会发生泥石流、滑坡、塌陷等灾害。
三、脆弱的生态环境呈现:黄土高原人地关系恶性循环示意图承转讲述:之所以说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脆弱,不仅因为这里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而且因为其生态环境被破坏之后不易恢复。
为使学生对这一问题认识的更为深刻,让学生做72页活动2“关于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原因的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教师总结。
然后让学生朗读第71页阅读材料“石灰岩山区脆弱的生态环境”,进一步认识人类在生态环境被破坏过程中起的负面作用,并且明确人类活动加剧了这种“脆弱”。分组讨论,代表发言,画出“黄土高原人地关系恶性循环示意”图。
学生朗读、思考、感悟。
四、生态建设承转讲述: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已严重地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让学生读图8.15“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举例”,了解生活在黄土高原的人们在生态建设、改善环境中摸索出的成功经验。学生思考作答:加强水土保持工作,进行生态建设。
边读资料边讨论(同桌)。
呈现结论:
(一)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
1.在坡脚修建挡土坝、护坡等用工程措施防治水土流失。
2.在陡坡地实行生物工程,种草、灌木和山杏。
3.在缓坡建梯田、种山杏和优质牧草。
(二)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师生共同归纳出结论。
创设积极参与的方式呈现辩论主题:
正方:黄土高原退耕的土地应该全部种树
反方:黄土高原应该全部种粮食承转讲述:同学们,既然要保持水土,是不是对黄土高原所有的土地都要退耕,退耕的土地是不是都要还林呢?教师对辩论结果进行评价总结。学生分为正反两方,进行辩论。
活跃课堂气氛呈现主题:如何解决人多地少的矛盾通过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分角色扮演各抒己见,角色:1.农民;2.政府官员;3.人口学家;4.生态学家。(在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中各级政府要根据当地的地形和气候条件等自然因素以及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习惯,因地制宜地发展。要掌握好“度”,不搞一刀切。对黄土高原来说,既不能过分强调经济发展,也不能只求水土保持。要二者兼顾,协调发展。因为我国人口众多、耕地面积有限,人多地少是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呈现《中国21世纪议程》指出:“中国的农业与农村要摆脱困境,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其目标是:“保持农业生产率稳定增长,提高食物生产和保障食物安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状况,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持续地利用自然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和可再生能源,以满足逐年增长的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的需要。”生活在黄土高原的人们要实现这一目标,应采取以下行动:
第一,加强计划生育力度,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第二,把生态环境脆弱区的人口迁移到其他地方去,建立移民新村。
第三,政府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向农民提供足够的粮食或补贴,使他们响应退耕号召,积极进行生态建设。
第四,黄土高原在进行生态建设过程中要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发展多种经营,提高农民收入,解决黄土高原人多地少的问题。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和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两部分内容。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脆弱,不仅是因为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而且因为其生态环境被破坏之后不易恢复,因此必须进行生态建设,在生态建设中要因地制宜,做到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以实现黄土高原地区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