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案 说课稿 评课稿 教学反思 学科试卷

牧童之歌-小学三年级音乐教案

日期:2017-06-29  类别:优秀教案  编辑:学科吧  【下载本文Word版

第一课牧童之歌
教材分析1.钢琴曲《牧童短笛》
这是一首短小精致、形象鲜明、风格清新、富有田园风味的钢琴曲,为我国著名音乐家贺绿汀所作。此曲作于1934年,参加由欧洲著名作曲家亚历山大·齐尔品举办的“征求有中国风味的钢琴曲”评选,荣获头奖。从此,这首曲子蜚声国内外,更是我国近代钢琴音乐创作上一个具有创造性的范例。
全曲共分为三段。第一段描绘了美丽的田园景色,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全段由六个乐句组成,每个乐句都从4/4拍的第三拍开始。第二段以欢快的节奏、快速的速度和跳跃的伴奏,在情绪上与第一段形成鲜明的对比,具有民间舞蹈的特点。乐曲的第三段采用了我国民间音乐“加花变奏”的手法,再现了第一段的主题,旋律显得格外流畅。乐曲的末尾渐慢渐弱,音区上升,结束在富有民族风味的和弦上,给人以余音袅袅、回味无穷的感觉。
作曲家介绍
贺绿汀(1903~1999)音乐教育家、作曲家。早年即投身于革命并进行音乐创作。后入上海国立音专,攻读音乐。1934年所作钢琴曲《牧童短笛》、《摇篮曲》在“征求中国风味的钢琴曲”评选中分别获头奖和名誉二奖。此后进入电影界,为进步电影《风云儿女》、《十字街头》、《马路天使》等创作音乐。抗日战争期间创作了《游击队歌》、《垦春泥》、《嘉陵江上》等歌曲,广为流传。解放战争期间,又创作了管弦乐小品《森吉德玛》、《晚会》等佳作。解放后,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和中国音协副主席,主要从事培养音乐人才,但仍坚持音乐创作园地上的耕耘。
2.歌曲《孤独的牧羊人》
《音乐之声》是一部美国好莱坞音乐剧,叙述了一个发生于1938年奥地利的真实故事。一个退役的海军军官,家中有七个调皮的孩子,因丧偶而疏于教育。为了调教好自己的孩子,他聘用了一名家庭女教师。女教师能歌善舞,并喜爱这些孩子。女教师通过音乐及生动的教育方法,对孩子们进行启发及熏陶,终于使七个孩子对她产生深厚的感情,同时也赢得男主人公的爱情。此后,他们一家组成家庭合唱团,在被纳粹德国统治下的奥地利,以巡回演唱奥地利民歌和爱国歌曲的形式,与纳粹分子进行斗争和周旋。
歌曲《孤独的牧羊人》是这部影片中的插曲,但与影片内容并无直接关系。它是以“戏中戏”的方式出现。女教师和孩子们一起作木偶戏表演,歌曲为表演时所唱。歌曲第一部分的节奏紧促欢快,旋律活泼跳跃,大跳(七度、八度、九度)音程频频出现,使歌曲显得十分轻松,充满活力。第二部分的音调较平稳,节奏也稍作拉宽。歌曲的尾声部分是由音阶后四个音()的上下八度的节奏的变化而成。歌中的衬词“来咿噢嘟”可视为牧羊人所唱的歌声,使歌曲更为诙谐、有趣。演唱时常常提高嗓音,用假声突然翻高的方法,这都是美国乡村音乐的旋律风格和演唱特点。
3.歌曲《剪羊毛》
这是一首澳大利亚流传甚广的民歌。歌词以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比喻描绘了“剪羊毛”这一劳动情景,以“白云”、“冬雪”、“丝棉”夸张地形容工人们劳动而剪下的遍地羊毛,把“皮袄”比作羊儿身上的绒毛,富于想像,很有童趣。歌曲为2/4拍、大调式、二段体结构。第一乐段由四个方整的乐句组成,前三个乐句节奏基本一致,“”符点八分音符构成的节奏贯穿其中,句末都以“”这一节奏型收尾,旋律中以分解的主和弦音进行,使得曲调色彩十分明亮,情绪轻快活泼,展示了剪羊毛的工人熟练、轻捷的动作。第四乐句从高音“”的附点节奏开始、连续级进下行到下方八度主音“1”。突然反跳上行八度,表达了对劳动的热爱和自豪的心情,坚信劳动能创造幸福的生活。第二乐段前两个乐句音调高昂,旋律起伏较大,节奏明快,与前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最后两句重复再现了第一乐段的第三、第四乐句,劳动者有节奏的动作和乐观爽朗的性格,点出了“热爱劳动”的主题思想
4.歌曲《小小羊儿要回家》
这是一首曲调优美抒情的儿童歌曲。其曲调采用了内蒙古民歌《蒙古小夜曲》的音调和词意,使歌曲具有浓郁的民歌风特点。4/4拍,羽调式。歌曲一开始的两个乐句以舒展的旋律展开,第二乐句在第一乐句上作了下移五度的曲调模进,即刻在人们的面前展现了一幅在辽阔的草原上放牧晚归的图景。音乐宽广而又宁静,富有意境。紧接着歌曲运用了“”,及带切分音型的节奏,曲调富有动感与前面形成了对比,歌词中的“妈”用了拟人的手法,表达了对“孩子”的亲昵的情感,语气十分亲切,感情真挚。最后歌曲以平稳的音调在充满宁静的气氛中结束全曲。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表演《剪羊毛》和聆听《牧童短笛》。这两首歌曲为我们塑造了栩栩如生的牧童形象,让我们懂得音乐能成功地塑造多姿多彩的各种形象,并从音乐中获得感受与体验。
教学重难点:
从音乐中获得感受与体验栩栩如生的牧童形象。
教学过程:
1.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着笛子,这是一幅多么淡雅的水墨画。这一情景你能想像吗?音乐如何去表现这一情景?请听听(《牧童短笛》第一部分)。
2.再听一遍。设问:你能从音乐中体验这一情景吗?听完后说说你的想像与感受?
3.师生讨论对第一乐段的感受……
4.揭题:《牧童短笛》,对照图形谱哼唱[1]
5.聆听第二乐段。设问:这段音乐描绘牧童在干什么?在速度上、节奏上与第一乐段相比有什么变化?是什么乐器演奏的?
6.师生讨论第二乐段提出的两个问题。
7.完整地听全曲。设问:全曲分几段?为什么?有没有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乐段?
8.再次完整地听全曲,根据你自己对乐曲的理解边聆听边即兴用动作来表演。(动作是无声的,一定要保持教室的安静。使大家能边欣赏边表演。)
9.完成课本上的涂色块及线条连接的作业。
10.简单介绍作曲家贺绿汀。
11.板书澳大利亚牧场的画面。(如能做成有动感的多媒体画面效果更佳,也可让学生从课本的插图中去感悟。)
12.边看画面边听范唱。设问:歌曲唱些什么内容?这一群牧场上的男女老少在干什么?
13.再连续听两遍,请大家边听边看歌谱,在听完两遍后,测试一下,谁的记忆最好?哪一位能唱出歌曲中的哪几句?比谁唱出句子多而准确?
14.在学生试唱的反馈中学会全歌。(学生的反馈可以是歌,也可以是曲,凡是唱歌的,再请学生补曲;是曲者,请学生补歌。)
15.再聆听一遍范唱。他们的情绪怎样?从你对歌曲的理解中认为用什么速度、什么情绪来演唱更能表达这群牧场上人们的心情。
16.完整地有感情地唱全歌。
17.把歌中的节奏改为唱一唱,比较一下感觉如何?为什么?
18.再完整地更有感情的唱好歌曲。
19.分组讨论,为第二部分[2]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并编配伴奏。(打击乐的选择权给学生自己,要完全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20.各组展示表演并进行点评。
21.教学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唱《小小羊儿要回家》。表演《小小羊儿要回家》、《剪羊毛》。
2.掌握全音符的时值及延长记号。
宁静的气氛中结束全曲。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表演《剪羊毛》和聆听《牧童短笛》。这两首歌曲为我们塑造了栩栩如生的牧童形象,让我们懂得音乐能成功地塑造多姿多彩的各种形象,并从音乐中获得感受与体验。
教学重难点:
从音乐中获得感受与体验栩栩如生的牧童形象。
教学过程:
1.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着笛子,这是一幅多么淡雅的水墨画。这一情景你能想像吗?音乐如何去表现这一情景?请听听(《牧童短笛》第一部分)。
2.再听一遍。设问:你能从音乐中体验这一情景吗?听完后说说你的想像与感受?
3.师生讨论对第一乐段的感受……
4.揭题:《牧童短笛》,对照图形谱哼唱[1]
5.聆听第二乐段。设问:这段音乐描绘牧童在干什么?在速度上、节奏上与第一乐段相比有什么变化?是什么乐器演奏的?
6.师生讨论第二乐段提出的两个问题。
7.完整地听全曲。设问:全曲分几段?为什么?有没有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乐段?
8.再次完整地听全曲,根据你自己对乐曲的理解边聆听边即兴用动作来表演。(动作是无声的,一定要保持教室的安静。使大家能边欣赏边表演。)
9.完成课本上的涂色块及线条连接的作业。
10.简单介绍作曲家贺绿汀。
11.板书澳大利亚牧场的画面。(如能做成有动感的多媒体画面效果更佳,也可让学生从课本的插图中去感悟。)
12.边看画面边听范唱。设问:歌曲唱些什么内容?这一群牧场上的男女老少在干什么?
13.再连续听两遍,请大家边听边看歌谱,在听完两遍后,测试一下,谁的记忆最好?哪一位能唱出歌曲中的哪几句?比谁唱出句子多而准确?
14.在学生试唱的反馈中学会全歌。(学生的反馈可以是歌,也可以是曲,凡是唱歌的,再请学生补曲;是曲者,请学生补歌。)
15.再聆听一遍范唱。他们的情绪怎样?从你对歌曲的理解中认为用什么速度、什么情绪来演唱更能表达这群牧场上人们的心情。
16.完整地有感情地唱全歌。
17.把歌中的节奏改为唱一唱,比较一下感觉如何?为什么?
18.再完整地更有感情的唱好歌曲。
19.分组讨论,为第二部分[2]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并编配伴奏。(打击乐的选择权给学生自己,要完全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20.各组展示表演并进行点评。
21.教学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唱《小小羊儿要回家》。表演《小小羊儿要回家》、《剪羊毛》。
2.掌握全音符的时值及延长记号。
教学重难点:
掌握全音符的时值及延长记号。
教学过程:
1.歌名导入。设问:谁能来解释一下歌名?小小羊儿为什么要回家?它们的家是怎样的家?
2.聆听范唱二遍。要求能感受歌曲的内容、速度与情绪。
3.学唱曲调:
(1)听一遍曲调的范唱。要求:边听边看谱,是否发现歌谱上出现一个新的音符。
(2)简单复习已学过的音符。。
(3)新授全音符。如果四分音符唱一拍,那么全音符就唱四拍。
(4)学生再听一遍曲调范唱,找出出现几次?
(5)跟着钢琴弹奏的曲调轻轻哼唱。教师纠正曲调中的音准及节奏错误。
(6)完整地唱全曲。
4.学唱歌曲与处理:
(1)跟着钢琴轻声地把歌词唱准。纠正错误处。
(2)复习《剪羊毛》。
(3)师生讨论这两首歌曲演唱的相同点与不同处。
(相同点:题材相同,描述牧场——牧羊的内容。不同处:地区风格不同;中国山区与澳大利亚牧场。情景不同:黄昏赶羊群回家与剪羊毛劳动场面。速度、情绪不同;中速、抒情与稍快、活泼。)
(4)从对比分析中唱好《小小羊儿要回家》。
(5)讲解延长记号。结合歌曲的意境,讲述在本歌中的作用。还可让学生想像最后的“嘿”和延长是怎样的情景。
(6)创作歌曲伴奏的节奏型及选择打击乐器。宜采取分组讨论自由结合讨论方法,并进行分别试唱试奏,尊重学生的创作实践活动,给予鼓励。
5.表演实践。
以小组为主或以小组为主邀请外组同学参加。可以选择《小小羊儿要回家》,也可选择《剪羊毛》。曲目、队伍确定后,进行适当的排练活动,然后展示表演成果。这一环节要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教师积极配合、做好服务,如道具、伴奏等,学生要什么尽量服务好,但不是去“发号施令”、“指责”。
6.教学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孤独的牧羊人》为我们塑造了栩栩如生的牧童形象,让我们懂得音乐能成功地塑造多姿多彩的各种形象,并从音乐中获得感受与体验。
2.在曲调接龙活动中,以即兴创作相连接,提高音乐基础的综合能力。
教学重难点:
通过曲调接龙活动提高音乐基础的综合能力。
教学过程:
1.设问:谁看过影片《音乐之声》?教师可简单介绍一下剧情,(也可放录音《doremi》歌曲导入)。(有条件找到影碟片VCD,通过多媒体播放一片断,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2.聆听《孤独的牧羊人》。
介绍这一插曲是女教师与孩子们在玩木偶戏时的一首歌曲。
3.这首歌曲中每隔两小节就出现“来咿噢嘟”这是谁的歌声?再听时,请在“来咿噢嘟”处轻轻地合着拍子拍手。
4.介绍这一插曲的风格:影片的故事发生在奥地利,但这是一部美国的音乐剧,所以这首插曲是美国乡村音乐的风格,尤其是“来咿噢嘟”是用假声唱法,这是地道的美国乡村歌曲的演唱特点。
5.复听歌曲。可边听边表演。
6.单元小结:四首作品,一个题材,三个个体,一个群体,地区不一、风格多彩。
7.曲调接龙创作游戏
⑴游戏规则:
①头尾相接必需是相同的音高,如:②有节奏的一个接一个,中间不能卡着脱节。所以要求接者要注意力集中,并且接好最后一个音即兴脱口而出一句曲调。凡卡着的,接错的,音不准的被淘汰。
⑵游戏开始时,可以由教师开始,也可以由学生开始唱头一句,接着就按座位顺序而接。看谁坚持到最后为胜者。
⑶初次时不宜太复杂。此游戏在其它单元课中也可穿插进行,以经常锻炼学生的即兴曲调创作的反应,提高他们的音准、节奏等综合能力。
8.教学小结。

您现在访问的是中国学科吧旗下教案网http://www.jsfw8.com/jafs/

    以上《牧童之歌-小学三年级音乐教案》范文由学科吧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学科吧»优秀教案»牧童之歌-小学三年级音乐教案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学科吧 如对《牧童之歌-小学三年级音乐教案》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