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科吧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反思 >> 评课稿 内容页

语文汇报课《桥》评课稿

我听了叶扶芳老师执教的《桥》受益匪浅,《桥》是五下语文第四单元的内容,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作品的人物形象是较为常见的,这为课堂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生情感的教育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这一课的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悟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这一堂课中有以下几个亮点,是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1、情景创设,感受山洪可怕
课一开始,叶老师就播放《山洪暴发》的视频,给学生带来了鲜明的视觉冲击,让他们深切感受到山洪的可怕,为下文的理解洪水疯狂的魔鬼形象打下了基础。
2、感悟形象,学习写作手法
在分析老汉临危不惧的形象时,叶老师给出了两段话(一段是课文中老汉说的话,一段是教师自己扩充的老汉的话),让学生比较哪一句好?让学生学会体会到“人物的语言要结合当时的环境”;还有后面叶老师也提及到“‘老汉与小伙子是父子’放在最后是为了设置悬念”,这样就涉及到了写作的部分,很好。
3、以读促悟,感悟人物高大
阅读课的教学,不是老师灌输式的教会学生知道人物有这么一个形象,而是要让学生自己慢慢体会到怎么会有如此高大的一个人物。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叶老师的课也体现了阅读课中书声琅琅的场面,通过默读,自由读,小组读,男女读,在读中促学,在学中促悟。如果能在指导学生情感朗读的时候更明确些,那效果可能会更好。
当然,每一节课都很难做到“踏雪无痕”,多多少少会留下一些遗憾。以下的几个观点,很不成熟,纯属“一家之言”,现提出来与老师们共同商榷。
1、课前的走动会不会过于频繁呢?
上课伊始,老师就在台前拿着话筒频繁的来回,这个学生好了坐下,老师又跑到那边的学生那把话筒递过去,这样的走动会不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感觉为什么老有个身影在前面不停的晃动呢?
2、“父子”关系的引导会不会过于混杂了?“父子”关系应该是最能体现老汉大功无私的形象,但叶老师在这层神秘面纱的揭开上面,并没有起到文章设置悬念而产生恍然大悟的那种感觉,并不是学生层层感知出来的,而是老师在教学中讲出来的,这样子的做法会不会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一些磨损作用呢?
3、在体现党员身份的逻辑上会不会有点牵强了?课文当中没有明显提及到老汗是党员,但只要我们明眼人抓住课文当中出现的他是村里的“党支部书记”这几个词语就能知道他本身就是个党员,但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样的一种角色是不是应该涉及到呢?要不我们从哪知道他是真正的党员呢?
以上仅是我个人的一些粗浅看法,还请各位同仁指正批评。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