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案 说课稿 评课稿 教学反思 学科试卷

八年级语文试卷

日期:2019-05-16  类别:学科试卷  编辑:学科吧  【下载本文Word版

八年级语文试卷

总分:120分时间:120分钟

同学,你好。当你走进考场,你就是这里的主人。只要心境平静,只要细心认真地阅读、思考,你就会感到试题并不难。一切都在你的掌握之中,请相信自己!!

一、积累运用(16分)

1.选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2分)

A.震悚(shǒng)荒谬(miào)溃退(guì)锐不可当(dǎng)

B.要塞(sāi)瞥见(piē) 惊骇(gài)歼灭(qiān)

C.俨然(yān) 幽咽(yàn)诘问(jí)差使(chà)

D.阡陌(qiān)举箸(zhù)寒噤(jìn)仄歪(zè)

2.下列各句中画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主人的设计别具匠心,使这幢楼既富有民族传统特色,又有现代气息。

B.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描写得生动逼真,惟妙惟肖。

C.虽然引用的都是相同的材料,但两篇文章的观点却迥然不同。

D.晚会上,他献上了一曲《烛光里的妈妈》唱得栩栩如生。

3.下列语句填写在横线上,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由于人口急剧增加,资源消耗日益增多,人均耕地、淡水、矿产等资源占有量逐渐减少;其次是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质量不断改善,但是人们生活的环境质量却日益恶化。

A.全球环境恶化带给人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深远的。

B.使环境的压力及影响降到最小,是人类面临的组紧迫的问题。

C.环境危机对未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加工产生深远影响。

D.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矛盾不断增大,冲突不断加剧。

4、某剧院前贴出一张海报,上写“豹子头刊金印后,野猪林伏洒家前”。据此可猜测这场戏与《水浒传》中的和两位英雄有关。(请填写人名2分)

5、根据下面的内容拟一则新闻标题。(2分)

《扬子晚报》6月1日消息今日零时,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三峡工程成功关闭最后一道闸门,三峡水库正式下闸蓄水,奔泻千年的滔滔江水被揽入大坝与群山的怀抱。从孙中山起,几代中国人近一个世纪的梦想终于从诗境变为现实。

标题:

6、记忆赏析。(6分)

(1)《陋室铭》中与古诗“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1分)

(2)《爱莲说》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意思相反的语句是:

(1分)

(3)《石壕吏》中暗示老妇人被抓走的句子是:

(1分)

(4)诗歌《春望》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此诗写于(历史事件)前期。诗中“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从形式和内容上对这两句诗作简要评析。(3分)

二、理解感悟(46分)

(一)、文言文阅读(16分)

(1)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陶渊明《桃花源记》)

(2)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

7、解释加点词(2分)

①屋舍俨然()②便要还家()

③选贤与能()④货恶其弃于地也()

8、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欲穷其林欲与天公试比高B、初极狭,才通人阡陌交通

C、便舍船屋舍俨然D、渔人甚异之水陆草木之花

9、有些成语出自上文,写出其中的三个(3分)

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③:

10、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比较分析:(5分)

这两篇文章都表达了对的主题,但又有所不同,(1)文中世外桃源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文中大同社会的主要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阅读(14分)

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还是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剥着莲蓬,船却慢慢地冲着这里来了。

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去了。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鬼子们追上来,看看就扒上了船。老头子又是一篙,卜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只锋利的钩子穿透了他的大腿。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鬼子们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

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孙犁《芦花荡》)

12、用一句话概括上文的故事情节。(2分)

13、“张皇失措”的本义是什么?老头子为什么张皇失措?(3分)

14、文段交代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有什么用意?(2分)

15、这几段文字写老头子主要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突出了老头子的什么性格?(3分)

16、“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中加点词“找”用得妙,为什么?(2分)

17、“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2分)

(三)课外阅读(16分)

(1)(10分)

①两个乡下人,外出打工。一个去上海,一个去北京。可是在候车厅等车时,都又改变了主意,因为邻座的人议论说,上海人精明。外地人问路都收费;北京人质朴,见吃不上饭的人,不仅给馒头,还送旧衣服。

②去上海的人想,还是北京好,挣不到钱也饿不死,幸亏车还没到,不然真掉进了火坑。

③去北京的人想,还是上海好,给人带路都能挣钱,还有什么不能挣钱的?我幸亏还没上车,不然真失去一次致富的机会。

④于是他们在退票处相遇了。原来要去北京的得到了上海的票,去上海的得到了北京的票。

⑤去北京的人发现,北京果然好。他初到北京的一个月,什么都没干,竟然没有饿着。不仅银行大厅里的太空水可以白喝,而且大商场里欢迎品尝的点心也可以白吃。

⑥去上海的人发现,上海果然是一个可以发财的城市。干什么都可以赚钱。带路可以赚钱,看厕所可以赚钱,弄盆凉水让人洗脸可以赚钱。只要想点办法,再花点力气都可以赚钱。

⑦凭着乡下人对泥土的感情和认识,第二天,他在建筑工地装了十包含有沙子和树叶的土,以“花盆土”的名义,向不见泥土而又爱花的上海人兜售。当天他在城郊间往返六次,净赚了五元钱。一年后,凭“花盆土”他竟然在大上海拥有了一间小小的门面。

⑧在常年的走街串巷中,他又有一个新的发现:一些商店楼面亮丽而招牌较黑,一打听才知道是清洗公司只负责洗楼不负责洗招牌的结果。他立即抓住这一空当,买了人宇梯、水桶和抹布,办起一个小型清洗公司,专门负责擦洗招牌。如今他的公司已有150多个打工仔,业务已由上海发展到杭州和南京。

⑨前不久,他坐火车去北京考察清洗市场。在北京车站,一个捡破烂的人把头伸进软卧车厢,向他要一只啤酒瓶,就在递瓶时,两人都愣住了,因为五年前,他们曾换过一次车票。

18、整体感知:

(1)请选择最恰当的一项作为小说的标题()(2分)

A.偶遇B.换票的悲剧C.换票D.成功与失败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2分)

19、小说描写了两个打工者的两次相遇,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2分)

第一次相遇:

第二次相遇:

20、通读全文,简要概括两个人的性格特点。(2分)

成功者:

拾破烂的人:

21、品读小说⑥至⑧段,写出自己的感悟。(2分)

(2)贫穷与富有(6分)

女儿曾问我:我们家有钱吗?

我说:我们家没钱。

她又问:我们家很穷吗?

我说:我们家不穷。

六周岁的她似董非董。

前日,单位发起“冬季捐寒衣”活动,晚上,我打理着一些我们一时穿不着的寒衣。女儿问:这些衣服给谁?

我说:送给穷人。

她又问:为什么?

我说:他们没寒衣,过不了冬。

她点点头,一副很明白的样子。一会儿,她拿来一件小棉袄、一条围巾,一顶帽子,说要捐出去。我正想鼓励她两句,不料她一把拉下她爸爸的帽子说:爸爸,求您了,把这顶帽子也送给穷人吧!

我的心一震,为女儿那小小的心。我一直以为自己富有同情心,而在这之前,我却从未想过要将自己正需要的送给别人……

第二天,我送她至校门口,看着她捧着那个小包裹一蹦一跳地走进校门,我的眼睛渐渐湿润。

我高兴,她将比我更富有。

22、文章的主人公是________,“我”在文中起________________作用。(2分)

23、“将自己正需要的送给别人”体现了女儿的什么精神?(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本文篇幅短小,但有韵味,说说你从中受到的启示。(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三、综合探究(8分)

莲文化的魅力

莲是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水生植物:它有niǎonuó()()可爱的茎叶,有娇嫩yǎzhì()()的花朵,有沁人心脾的清香;它的果实(莲子)和根(藕)都是食物中的佳品。从遥远的古代,莲在我国各地就被广泛种植,给祖国大地增添了清丽柔和的色调。从古到今,莲的形象经常出现在建筑物上,也出现在许多雕刻和绘画作品中;许多诗人、学者都写过咏莲的篇章,赋予莲以各种美好的品质。

25、根据拼音在括号内写出词语(2分)

26、;许多诗人、学者都写过咏莲的篇章,请写出两句含莲的诗句。(2分)

__

__

27、仿写(2分)

莲被誉为“花中仙子”,历来被文人骚客赞颂。例如:

莲花高洁,因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其实,像梅菊竹兰、松柏桃杏也是诗人笔下的宠儿,请仿照例句选择你喜欢的两种植物来赞颂她们的美好品质。

__

__

28、对于莲的“出淤泥而不染”,自古以来受到人们的赞美,但现在也有人认为,如果强调得过分,就不能适应今天的时代,你的意见呢?(2分)

__

__

__

__

四、表达交流(50分,其中书写2分)

近年来,我们的祖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非典战役的取胜、载人航天飞船的再度升空,女排的重新夺冠,……每件事都有着可歌可泣的地方,都让我们感到高兴和自豪。你步入中学时代以来,在某一方面或几方面也一定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新的学年也至半期,你也一定有了新的愿望将要去实现。

请你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真实感受,选取上述的一个方面,以“进步”或“愿望”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题目自拟

(2)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

(4)不少于600字

八年级语文参考答案

1、D2、D3、D4、林冲、鲁达(智深)5、三峡今蓄水百年梦成真(三峡水库今天开始蓄水)6、(1)水不在深,有龙则灵(2)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3)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4)杜甫,安史之乱这两句诗采用对偶的手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信,此时的一封信显得极其珍贵,可以胜过万金,表达了诗人眷念家人的感情。(大意正确即可)

7、整齐的样子同“邀”邀请同“举”推举憎恶8、A9、世外桃源、豁然开朗、与世隔绝、无人问津、怡然自乐、鸡犬相闻、落颖缤纷、夜不闭户、选贤举能、天下为公。10、略。11人类美好社会构想(意近即可)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没有压迫,没有战乱,和平安守等(以上任意三个即可)。人人都能受到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12、老头子机智地惩罚了鬼子,替女孩子报了仇。13.“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这里是老头子为了诱惑敌人上当故意装害怕的样子,表现出老头子的机智14.为后面写水下藏有钩子埋下伏笔。15.动作、神态描写,机智勇敢、爱憎分明、过于自尊自信(有一点即可)16.用“找”写出了老头子设计陷阱的巧妙,也写出敌人的胆怯和愚蠢。17、这里的景物描写意在表明美丽的荷花淀是不容侵犯的,如果有人来犯,必然没有好下场。或环境描写,渲染了老头子为大女孩报仇后的轻松愉悦的心情。

18、(1)C(2)小说叙述了两个外出打工者不同的经历和两次相遇的故事。(2分,意近即可)19、(1)推动情节发展,为后文埋下伏笔(作铺垫)。(2)通过鲜明对比,使小说情节富有戏剧性,给人以深刻的教益。(意同即可)20.(1)精明能干,勤劳务实,积极进取。(2)愚钝无能,目光短浅,不思进取。(每处1分,各有一点即可)21.生活中要做一个有心人,要善于发现机遇,还要善于把握机遇。(意近即可)

22、女儿衬托23、不是一般的乐善好施,而是舍己为人的精神。24、金钱不应该是人们唯一的财富,精神上的富有才是最宝贵的财富。

25、袅娜雅致26、、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27、略28、言之有理即可。

    以上《八年级语文试卷》范文由学科吧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学科吧»学科试卷»八年级语文试卷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学科吧 如对《八年级语文试卷》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