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案 说课稿 评课稿 教学反思 学科试卷

《蜡烛》习题精选(1)

日期:2019-05-16  类别:学科试卷  编辑:学科吧  【下载本文Word版

蜡烛

作业导航

1.感受苏、南军民的情谊

2.理解老妇人的形象

3.揣摩重点语句的含义

一、基础部分

1.给下列字注音、组词。

砾(    )_________窖(    )_________

烁(    )_________窑(    )_________

拂(    )_________截(    )_________

沸(    )_________载(    )_________

2.揣摩下列语句的含义。

(1)她不会匍匐前进,也不能快跑。

(2)她已经精疲力竭了,又坐在那里休息了好久。

(3)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围巾的颜色有何意味?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3~9题。

在已经被破坏的铁栏杆附近,耸立着一个小小的坟堆。一支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闪耀着柔和的火焰。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闪烁。

站在坟旁的红军士兵们立刻脱下了帽子。他们围着坟堆,静默地站着,看着这渐渐暗淡下去的的烛光。

这时候,一个披着黑色大围巾的高身材的老妇人走近来了。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这一支和坟上的快点完的那一支一模一样,显然是一对。老妇人蹲下身去拾起那蜡烛头,把那新的一支点着,插在那老地方。她站起来的时候,行动很困难,离她最近的红军士兵小心地把她扶了起来。

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没有再回过头来,看一下那蜡烛和那些士兵。

红军士兵们目送着她走远了。他们小声地谈论着,似乎怕惊扰那肃穆的空气,他们穿过方场,走过桥,赶上他们的连队,投入战斗。

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3.“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中“又”的作用是什么?

4.文中画线句的含义是什么?

5.第四自然段属于_________描写,表现了老妇人怎样的心理活动?

6.第五段“他们小声地谈论着”,试想像可能在谈论什么内容?

7.第六段的破折号起什么作用?如果没有破折号,效果如何?

8.为什么作者在最后两段把“老妇人”改为“母亲”?

9.最后一段的含义是什么?

二、提高部分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10~13题。

a一列火车缓缓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瘦弱而多病的妇女。显然她在独自沉思,b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不时重复数起来。两个小姑娘看着这种奇特的举动,指手画脚,不假思索地笑起来。老兵狠狠地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一、二、三……”神志不清的老妇人重复数着。两个小姑娘再次傻笑起来,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妇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场上死去的。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线去了。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

c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10.综观全文,加线句子a包含了哪些信息?

11.读加线句子b思考:数数的声音是否真的盖过了火车声?为什么?

12.读加线句子c思考:车厢里为什么“静得可怕”?

13.上文的主题是(  )

A.反战B.爱国C.称赞勇敢D.歌颂奉献

三、试一试

14.试分析下边两句中加粗的词用的好在哪里?

(1)老师对全班同学说:“同学们,别忘了,我们是学生,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2)他埋怨我说:“你让我给你借小说,人家借来了,你又不看。”

参考答案

一、1.lì 瓦砾  shuò闪烁 jiào地窖 yáo窑洞 fú拂动 fèi沸腾 jié截断 zài载重或 zǎi刊载

2.(1)她太老了,但不顾危险,非常勇敢,要让死者安宁。

(2)突出她用尽全身力气安葬苏联士兵的精神。

(3)“舍不得用”表明老妇人对结婚纪念物的珍重;但为了哀悼苏联士兵,她不假思索地拿了出来,体现了对苏联士兵援助南斯拉夫的感谢。“黑色”表示对死者的哀悼。

3.“又”表明老妇人将珍藏的又一支蜡烛也拿了出来,表现了老妇人更珍重南苏情谊,更感谢年轻的士兵。

4.表现了红军士兵对老妇人的关心、感谢。

5.动作描写 我感谢苏联士兵的援助,只有用自己珍藏了45年的结婚的喜烛祭奠亡灵,心里才觉慰藉。

6.感谢老妇人,赞扬老妇人的勇敢及对友谊的珍视。

7.解释说明。如果没有破折号,就不能突出老妇人把惟一珍爱的花烛献给苏联士兵的崇高精神。

8.作者从一个苏联人的角度表示对南斯拉夫母亲的崇高敬意。

9.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将万古长存。这烛光是精神的火花,象征着母亲对孩子的深情,激励着士兵们勇敢战斗。

二、10.说明健壮男子都去了前线,暗示本文主题,明确故事发生的地点。

11.不是,这种声音不正常,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从内容来看,老妇人刚在战争中失去了3个儿子。

12.周围的人听了老兵的话,为这个女人的不幸所震撼。同时也反映了德国战败前疲惫不堪、死寂的气氛。

13.A

三、14.(1)一位老师面对全班同学讲话,用“我们”表现出师生间融洽的关系。假如改用“你们”,就变成

了训斥语气,表达效果就差多了。

(2)用“人家”表露的是埋怨,包含着一丝委屈和娇嗔。改成“我”,就只剩下抱怨了。

    以上《《蜡烛》习题精选(1)》范文由学科吧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学科吧»学科试卷»《蜡烛》习题精选(1)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学科吧 如对《《蜡烛》习题精选(1)》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