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九年级语文模拟考试题”本文为语文考试模拟题,希望通过做题给大家的成绩带来提高。
一、基础(25分)
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10分)
(1)子曰:“□□□□□□,不亦君子乎?”(《论语》)(1分)
(2)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李白《行路难》)(2分)
(3)□□□□□□□,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1分)
(4)东莞这几年的环境变化了很大,天更蓝了,水更绿了,这让我们不禁想起了《陋室铭》中描写环境之雅的名句□□□□□,□□□□□。(2分)
(5)把杜甫的《春望》默写完整。(4分)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4分)
(1)佩服他、yǎngmù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
(2)老斑羚凭着xiánshú的跳跃技巧,在半大斑羚从最高点往下降落的瞬间,身体出现在半大斑羚的蹄下。
(3)它的头部比例整齐,却给它一种轻捷的神情,而这种神情又恰好与颈部的美xiāngdéyìzhāng。
(4)从他yǔwúlúncì的话里,他们终于明白,这个苦命的人由于摔了一跤或者由于巨大的痛苦已经疯了。
3.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位学生虽然都是外校的学生,但他们的表演对我校的师生并不陌生。(将“他们的表演”和“我校的师生”调换位置。)
B.通过这次湖景中学中学生知识竞赛,使她的自信心增强了。(将“通过”或“使”去掉)
C.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它向世界表达了中国人民致力于构建和谐美好的城市。(将句尾“美好的城市”改为“美好的愿望”。)
D.爱因斯坦是最杰出的20世纪科学家。(把“最杰出的”调整“20世纪”后)
4.从下面A组中至少选用两个词语,B组中至少选用一组关联词语,写一段描述
某人神态动作的话。(80字之内)(4分)
A组:懊悔焦灼愕然小心翼翼恍然大悟怡然自得
B组:既……又……无论……都……
5.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材料一:成就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的因素很多,但是,起决定作用的首要条件必然是作者的思想高度。所谓思想高度,即作家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瞩望并洞悉未来的思想穿透力。我们许多作家,包括一些名气很大的作家,似乎对历史、哲学和人类思想史等教改先锋都没有太大的兴趣,就更别说去认真地钻研了,于是,他们的思想资源就显得极为贫乏。
材料二:文化的积累离不开阅读,而中国当代作家恰恰在这个领域显得非常贫弱。普遍读书偏少、偏窄、偏随意,既不博,也不专,更不精,没有几个作家可以通读外语原著,有些人甚至连拉丁文的26个字母都认不全(当年的鲁迅、钱钟书都可是精通好几个国家语言的),能够不借助工具书就可以顺利读懂古文的作家已如凤毛麟角。既如是,你又怎么能够让他们从域外文化中最大限度地汲取有益有用的营养同时准确把握和继承我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呢?
(1)根据上述两则材料内容,用简洁的语言列出中国当代没有文学大师的主要原因。(2分)
(2)当前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堪忧,有患“拒绝阅读症”的倾向,这严重制约了语文素养提高。请你把阅读方面好的做法和收获简要写出,与患“拒绝阅读症”的同学分享。(2分)
二、阅读(45分)
(一)(12分)
小石潭记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6.指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伐竹取道/齐师伐我B.乃记之而去/去国怀乡
C.斗折蛇行/杯弓蛇影D.不可久居/居心叵测
7.把文中的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8.用原文填空。(3分)
作者回首自己的人生境遇,面对前途和未来,正如这“□□□□□”的源头,实在是茫然、遥远。文中第二段是对潭水的描写,写游鱼“□□□□□□□”,没有一个“水”字却写出了水的清澈透亮,面对如此美景,柳宗元却没有过久停留,是因为小石潭“□□□□”,使他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用原文语句回答)
9.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石潭的特点是幽静。
B.本文渲染了寂廖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作者悲凉悲怆的心情。
C.文中第二段是对潭水的描写。作者先直接描写潭水,再通过游鱼、阳光、影子来侧面衬托,突出潭水的清澈。
D.课文的写作顺序: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二)(10分)
失败不是成功之母
①“失败是成功之母”可能是中国最著名的一句格言,它在我们生活中出现的频率是相当的高。原因之一是几乎所有人都经历过失败,原因之二是在失败之后人们需要用这句话来安慰自己破碎的心灵。
②但作者认为,“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用来自我安慰当然不错,但用它来指导我们的生活就未必有效。
③其实,失败和成功之间,绝对没有无法割裂的联系。关于这一点,历史上有无数的例子可以证叫。比如说项羽,从江东起来,从来没有打过一次败仗,但垓下之败让他永无翻身之地,因为他自杀了。还有李自成,现在的历史学家研究表明,李自成占领北京之后,至少有五次机会可以战胜满清,过足当皇帝的瘾,但最终他被杀掉了。可能有人会说,这些人的失败之所以没有成为成功之母是因为,他们失败之后就死了,根本没有机会。那么咱们就举一个失败之后没死的,世界上最著名的军事统帅——拿破仑。在拿破仑的一生中有两次致命的失败,一次在莫斯科,一次在滑铁卢。两次失败的主要原因也差不多,因为拿破仑的扩张让他成为了欧洲的公敌。就像俗话说的,双拳难敌四手,好虎难顶群狼,拿破仑的两次失败都是败在了欧洲其它国家的联合上,一代天骄拿破仑最终是死在了圣赫勒拿岛上。
④以上的例子充分地证明,失败并不必然就是成功之母。失败要成为成功之母是需要一些条件的,比如说失败的当事人要能正确认识失败,合理评估自己。
⑤美国一个非常著名的推销员在谈到他为什么会成功的时候,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次他在推销《幼儿百科全书》时对一家人说,他的这套书能解答孩子们提出的任何问题。然后他又对那
家的孩子说:“小朋友,你随便问我一个问题,看我怎么从书上找到你想知道的答案。”这个小朋友的问题是:“上帝坐的是什么牌子的车子?”这个推销员说,当时他是面红耳赤,只能收拾起他的书,灰溜溜地走了。
⑥从这次经历,这个推销员总结出一个经验,话不能说得太满,牛皮不能吹得太爆,从而他走上了成功之路。
⑦这个故事说明了,如果你对于失败能够有个理性的分析.那么失败为成功之母。
⑧而在生活中,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失败,不能合理评估自己,失败只能带来更大的失败。
⑨要想让失败成为成功之母,除了要对错误有合理的分析之外,还要有从头再来的勇气和永不放弃的毅力。
⑩项羽的对手刘邦,和项羽交手,从来没有打胜过。最惨的时候,他的老爸老妈老婆孩子全都被项羽抓起来了,项羽还威胁说,如果你不投降,我就把你老爸煮了,当饭吃。对此,刘邦的反应是,我们是兄弟,我爸就是你爸,如果你要煮你爸,你就送一碗给我吃。
⑪虽然刘邦的话有点耍无赖的意思,但正是他永不放弃的勇气才让他在一次次大败之后又站了起来,并最终成为一代强汉的开国皇帝。
⑫所以说失败不是成功之母,并不是否定这句名句,而是想告诉大家,如果对于这句话没有一个正确的分析和运用,很可能会让这句话成为逃避失败的借口,成为一块不敢正视失败的挡箭牌。
10.结合全文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论据“李自成占领北京后被杀”、“刘邦打败项羽成为开国之君”的作用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证明“失败和成功之间绝对没有无法割裂的联系”这一分论点的。
B.第三自然段中拿破仑两个的例子显得多余,可以删去其中一个。
C.作者通过否定名言“失败是成功之母”,告诉我们要独立思考,要用批判的眼光来对待名言的道理。
D.“失败是成功之母”作为格言被人们广泛认同,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几乎所有人都经历过失败,另一个是失败后需要用它来安慰自己破碎的心灵。
1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为了证明此论点,主要用了什么论证方法。(3分)[来源:学,科,网Z,X,X,K]
12.说说作者如何论述失败要成为成功之母的?(4分)
(三)(15分)
蔷薇几度花
①喜欢那丛蔷薇。
②与我的住处隔了三四十米远,在人家的院墙上,趴着。我把它当作大自然赠予我们的花,每每在阳台上站定,目光稍一落下,便可以饱览它了。这个时节,花开了。起先只是不起眼的一两朵,躲在绿叶间,素素妆,淡淡笑。眼尖的我发现了,欢喜地叫起来,呀,蔷薇开花了。我欣赏着它的点点滴滴,日子便成了蔷薇的日子,很有希望很有盼头地朝前过着。
③也顺带着打量从蔷薇花旁走过的人。有些人走得匆忙,有些人走得从容;有些人只是路过,有些人却是天天来去。
④看久了,有一些人,便成了老相识。譬如那个挑糖担的老人。老人着靛蓝的衣,瘦小,皮肤黑,像从旧画里走出来的人。他的糖担子,也绝对像幅旧画:担子两头各置一匾子,担头上挂副旧铜锣。老人手持一棒槌,边走边敲,当当,当当当。惹得不少路人循了声音去寻,寻见了,脸上立即浮上笑容来。呀!一声惊呼,原来是卖灶糖的啊。
⑤可不是么!匾子里躺着的,正是灶糖。奶黄的,像一个大大的月亮。久远了啊,它是贫穷年代的甜。那时候,挑糖担的货郎,走村串户,诱惑着孩子们,给他们带来幸福和快乐。只要一听到铜锣响,孩子们立即飞奔进家门,拿了早早备下的破烂儿出来,是些破铜烂铁、废纸旧鞋的,换得掌心一小块的灶糖。伸出舌头,小心舔,那掌上的甜,是一丝一缕把心填满的。
⑥现在,每日午后,老人的糖担儿,都会准时从那丛蔷薇花旁经过。不少人围过去买,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有人买的是记忆,有人买的是稀奇——这正宗的手工灶糖,少见了。
⑦便养成了习惯,午饭后,我必跑到阳台上去站着,一半为的是看蔷薇,一半为的是等老人的铜锣敲响。当当,当当当——好,来了!等待终于落了地。有时,我也会飞奔下楼,循着他的铜锣声追去,买上五块钱的灶糖,回来慢慢吃。
⑧跟他聊天。“老头!”我这样叫他,他不生气,呵呵笑。“你不要跑那么快,我追都追不上了。”我跑过那丛蔷薇花,立定在他的糖担前,有些气喘吁吁地说。老人不紧不慢地回我:“别处,也有人在等着买呢。”
⑨祖上就是做灶糖的。这样的营生,他从十四岁做起,一做就做了五十多年。天生的残疾,断指,两只手加起来,只有四根半指头。却因灶糖成了亲,他的女人,就是因喜吃他做的灶糖嫁给他的。他们有个女儿,女儿不做灶糖,女儿做裁缝,女儿出嫁了。
⑩“这灶糖啊,就快没了。”老人说,语气里倒不见得有多愁苦。
⑪“以前怎么没见过你呢?”
⑫“以前我在别处卖的。”
⑬“哦,那是甜了别处的人了。”我这样一说,老人呵呵笑起来,他敲下两块灶糖给我。奶黄的月亮,缺了口。他又敲着铜锣往前去,当当,当当当。敲得人的心,蔷薇花朵般地,开了。
⑭一日,我带了相机去拍蔷薇花。老人的糖担儿,刚好晃晃悠悠地过来了,我要求道:“和这些花儿合个影吧。”老人一愣,笑看我,说:“长这么大,除了拍身份照,还真没拍过照片呢。”他就那么挑着糖担子,站着,他的身后,满墙的花骨朵儿在欢笑。我拍好照,给他看相机屏幕上的他和蔷薇花。他看一眼,笑。复举起手上的棒槌,当当,当当当,这样敲着,慢慢走远了。我和一墙头的蔷薇花,目送着他。我想起南朝柳恽的《咏蔷薇》来:“不摇香已乱,无风花自飞。”诗里的蔷薇花,我自轻盈我自香,随性自然,不奢望,不强求。人生最好的状态,也当如此罢。
1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③段在全文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作者说道“有些人走得匆忙,有些人走得从容;有些人只是路过,有些人却是天天来去”,结合下文看,挑糖担老人属于走得从容、天天来去的人。
B.第④段中描写老人的糖担子,突出了一个“旧”字,暗示了老人做灶糖时间之久,也唤起了“我”对逝去生活的回忆。
C.第⑨段中的插叙交代老人的女儿不做灶糖了,表明老人做手工灶糖的技艺将后继无人,老人对此感到悲哀。
D.文章开头写作者喜欢蔷薇,结尾写拍蔷薇花,属于首尾呼应的写法。
14.(1)品味文中的画线句。(2分)
起先只是不起眼的一两朵,躲在绿叶间,素紊妆,淡淡笑。
(2)第⑥段中的“记忆”和“稀奇”分别指什么?(2分)
记忆:
稀奇:
15.本文以“蔷薇几度花”为题有何作用?(4分)
16.文段最后说:“人生最好的状态,也当如此罢。”,人生状态指的是什么?结合文段分析挑糖担的老人的人生状态是如何表现的?(4分)
(四)(8分)
秋雨打着人们的脸。一团团饱含雨水的乌云,在低空慢慢移动。深秋,一望无际的森林里,树叶全落了。老榆树阴郁地站着,把满身皱纹藏在褐色的苔藓下面。无情的秋天剥去了它们华丽的盛装,它们只好光着枯瘦的身体站在那里。
小车站孤独地隐在树林里。一条新修的路基从车站的石头货台伸向森林。路基周围是蚂蚁一样密集的人群。
雨像用筛子筛过的一样,又细又密,下个不停。冰冷的雨水渗进了衣服。雨水也冲走了人们的劳动成果,泥浆如同稠粥从路基上淌下来。
湿透了的衣服又重又冷,但是人们一直干到天黑透了才离开工地。
离车站不远的地方,有一座石头房的空架子,凄凉地立在那里。每天夜里,四百个人就穿着里外湿透、溅满泥浆的衣服躺在上面睡觉。水泥地面上薄薄地铺了一层干草,他们紧挨着睡在上面,相互用体温取暖。衣服冒着气,但是从来没
有干过。雨水渗过挡窗洞的麻袋,滴落到地上。雨点像密集的霰弹敲打着屋顶上残留的铁皮。冷风不断从破门缝里吹进来。
厨房是一座破旧的板棚。早晨大家在这里草草吃完茶点,就到工地上去。午饭是单调得要命的素扁豆汤和一磅半几乎跟煤一样黑的面包。
城里能够供应的只有这些东西。
筑路工程队以坚韧不拔的毅力经受着各种艰难困苦。
路基一天天向森林的深处伸展。
……
柯察金的小队在清除自己地段上的积雪。直到这时保尔才体会到,严寒造成的痛苦是多么难以忍受。奥库涅夫那件旧上衣一点也不保暖,脚上那只旧套鞋老往里灌雪,好几次掉在雪里找不到。另一只脚上的靴子也随时有掉底的危险。由于睡在水泥地上,他脖子上长了两个大痈疮。托卡列夫把自己的毛巾送给他做了围巾。
瘦骨嶙峋的保尔两眼熬得通红,他猛烈地挥动大木锨铲雪。
斜坡上的人还在坚持不懈地挖土。望着飞舞的铁锹,望着弯腰紧张劳动的人群,低声对阿基姆说:“群众大会用不着开了,这儿谁也不需要进一步动员。托卡列夫,你说得对,这些人是无价之宝。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
17.选文最后一句话“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是谁来视察的时候说的?结合原著本章节内容说说他这样说的根据是什么?(4分)
18.这几段文字生动传神,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4分)
三、(50分)
19.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50分)
也许,每个人都渴望拥有一双翅膀:年幼时,我们渴望拥有一双“独立”的翅膀,能挣脱父母无微不至的庇护;长大后,我们渴望拥有一双“追梦”的翅膀,能到达自己努力追寻的地方;苦痛时,我们渴望拥有一双“超越”的翅膀,能帮助自己飞过绝望,看到希望;被束缚时,我们渴望拥有一双“自由”的翅膀,到达一个任由心灵翱翔的世界……
其实,每个人都拥有一双翅膀,那是亲情的慰勉,那是友情的鼓励,那是信念的激扬……当然,文学的熏陶,音乐的感染,思维的力量……也会为你插上神奇的翅膀,带你自由飞翔。
请你以“翅膀”或含有“翅膀”一词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700字文章。
附加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先生①职临钱塘日,有陈诉负绫绢钱二万不偿者。公呼至询之,云:“某家以制扇为业,适父死而又自今春已来连雨天寒所制不售非故负之也。”公熟视久之,曰:“姑取汝所制扇来,吾当为汝发市也。”须臾扇至,公取白团夹绢二十扇,就判笔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顷刻而尽。即以付之曰:“出外速偿所负也。”其人抱扇泣谢而出。始逾府门,而好事者争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后至而不得者,至懊悔不胜而去。遂尽偿所逋。
注释:先生是指苏东坡,此时他在杭州任职。
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非故负之也负:
(2)吾当为汝发市也发:
2.请在文章画线句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2分)
适父死而又自今春已来连雨天寒所制不售非故负之也
3.负债者所制扇子卖不出去的原因是什么?苏东坡用什么办法帮助他立刻还清了欠债?(3分)
4.从苏东坡的行为来看,他具有怎样的品格?(3分)
2019—xxxx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三次自查(第一次模拟考)
九年级语文试题(答案)
一、基础(25分)
2.(1)仰慕(2)娴熟(3)相得益彰(4)语无伦次
3.C(“美好的城市”改为“城市美好的愿望”)
4.示例:
例1:无论这个小服务员如何小心翼翼地端着那碗汤,都还是把它撒了出来。就在他焦灼地想把碗先放到一张桌子上时,一不小心就把碗都打破了,一声巨响令客人都为之愕然。
5.(1)①思想高度不够②文化含量的先天不足或缺乏文化上的充分准备。
(2)因为学生阶段处在积累文化基础知识的奠基阶段,课余读书的时间毕竟有限,所以选择经典和与时代脉搏旋律合拍的短小散文居多。如读者文摘,精品文选,美文美读等。这样既陶冶了性情,丰富了思想,又不会使自己沉迷于故事情节而影响课堂学习。
二、阅读(45分)
(一)(12分)
6.B
7.小溪两岸的地势,就像狗牙那样互相交错,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8.①不可知其源②皆若空游无所依③其境过清
9.C
(二)
10.D
11.“失败不是成功之母(失未必是成功之母),举例论证
12.首先举例推销员取得成功的事例,证明对于失败能够有个理性的分析才能让失败成为成功之母。接着,举例刘邦忍辱负重,最终成就霸业的事例,证明要想失败成为成功之母还要有从头再来的勇气和永不放弃的毅力。
(三)
13.C
14.(1)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蔷薇花的不张扬、素雅。(3分,手法1分,表达效果2分。)
(2)记忆:贫穷年代的甜(或:贫穷年代的幸福和快乐/当年孩子们用破烂换灶糖的情景)。
稀奇:少见的正宗的手工灶糖。(每点1分,意对即可)
15.①作为贯串全文的线索;
②引出挑糖担的老人;
③比喻(象征)老人的品格(或:比喻人生最好的状态);
④烘托老人的形象。
⑤引起读者的兴趣。(每点1分,答出三点即可)
16.随性自然,不奢望,不强求。(2分)必须结合文段分析。(3分)
例如:“老头!”我这样叫他,他不生气,呵呵笑。”/老人不紧不慢地回我:“别处,也有人在等着买呢。”/他又敲着铜锣往前去,当当,当当当。/老人一愣,笑看我,说:“长这么大,除了拍身份照,还真没拍过照片呢。”看出友善、随性自然。“这灶糖啊,就快没了。”老人说,语气里倒不见得有多愁苦。看出不奢望,不强求。
17.朱赫来(1)工作条件艰苦,如:疾病、寒冷、土匪……(2)生活条件十分艰苦,饥饿、睡觉等。(3)艰苦奋斗的顽强意志,遵守纪律,服从决议的高尚品质,以及他们献身共产主义事业的忘我劳动精神。(4)这场筑路斗争就是一座革命的大熔炉,保尔及其战友们的钢铁般的意志和坚强性格就是这里锤炼出来的。
19.略。
(课外文言文)
1.(1)拖欠。 (2)开张。
2.适父死∣而又自今春已来∣连雨天寒∣所制不售∣非故负之也
3.(1)适父死,而又自今春已来,连雨天寒,所制不售。(2)“姑取汝所制扇来,吾当为汝发市也。”须臾扇至,公取白团夹绢二十扇,就判笔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顷刻而尽。
4.苏东坡为政宽和,为人仁厚。
【参考译文】
译文:苏轼刚来杭州任职的时候,有人来告状,说某人拖欠他丝绸锦缎的价值两万钱不肯偿还。苏轼于是叫来这个欠钱的人来询问,这个欠钱的人说:“我家是以制扇为糊口的,现在父亲刚刚去逝,又遇到自今年春天以来的连绵之雨,天气这样寒冷,做好的扇实在买不出去
,并非故意欠他钱呀!”苏轼凝视他许久,对他说:“这样吧,你暂且把做的扇拿过来,我来帮你开张。”过了一会,扇子送来了,苏轼拿出其中的空白扇面二十把,顺手拿起判决公案的笔书挥洒起来:行草楷隶、松竹草石,很快就书画好了。交给那人,对他说:“快去外面卖了还钱。”那人感动的泪流满面,拿扇往外准备出售,刚刚离开府门,就有许多的人争相用成千的钱购买扇子,苏轼给他书画好的扇子很快就卖完了,以至于那些后头来的人的买不到,非常失望懊悔去的迟了。这些钱也早已超出卖扇人得应偿还的债务。
以上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九年级语文模拟考试题”全部内容,更多相关内容请点击:
初中>初三>语文>初三语文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