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语文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页。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生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座位号、姓名,并认真核对答题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中“座位号、姓名、科类”与本人座位号、姓名、科类是否一致。2.答第Ⅰ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3.答第Ⅱ卷时,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4.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误字的一组是A.养分舶来品凭心而论知往鉴今坐收渔人之利B.渲泄擦边球断章取义真知灼见迅雷不及掩耳C.家具座上客明枪暗箭心自问恭敬不如从命D.简炼侃大山披星戴月曲意逢迎毕其攻于一役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那本介绍学习方法的书出版后,受到中小学生和家长们的热烈欢迎,一时洛阳纸贵。B.科技发展带来的便利是不容分说的,千里之外的问候,只要一个短信瞬间就能完成。C.假以时日,我们可以巧立名目,开发大批新颖别致的旅游项目,为景区再添光彩。D.学习了他的先进事迹后,我们每一个青年都应该追本溯源,看看自己做得如何。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这项基金,是对公益林管理者发生的管理、抚育、保护和营造等支出给予一定补助的专项资金。B.六年间,我国航天技术完成了从单舱到三舱,从无人到有人,从“一人一天”到“两人五天”的进步。C.目前,我市已做出规划,通过优惠的政策和到位的服务,多方引进资金,开拓经济发展的新途径。D.那些在各条战线上以积极进取、不折不挠对待生活和工作的人,才是我们尊敬和学习的对象。4.在下面两种怦境下,用语最得体的一组是[情境1]某同学的发言超时了,你作为主持人,需要终止他的发言。[情境2]革同学正在发言,你作为主持人,需要插话,想打断他。A.对不起,已经超时了。你停一下,我来说两句。B.对不起,已经超时了。不好意思,我打断一下。C.已经超时了,对不起。不好意思,我打断一下。D.已经超时了,对不起。你停一下,我来说两句。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之一就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西方文化则强调,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才能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中国文化的这种特色,有时通过“天人合一”的命题表述出来。中国古代思想家一般都反对把天与人袭开来、对立起来,而主张天人协调、天人合一。天人合一问题,就其理论实质而言,是关于人与自然的统一问题,或者说是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问题。应当承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内容十分复杂,其中既有正确的观点,也有错误的观点,我们应当大胆肯定。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天人合一的思想,其最基本的涵义,就是充分肯定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关注人类行为与自然界的协调问题。从这个意思上说,天人合一思想的,是非常有价值的。恩格斯对自然和精神的统一问题,有过一系列精辟的论述。他说:“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加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于自然界的惯常行程的干涉所引起的比较近或比较远的影响。”他还说:“自然界和精神是统一的。自然界不能是无理性的……而理性是不能和自然界矛盾的。”“思维规律和自然规律,只要它们被正确地认识,必然是互相一致的。”恩格斯的这些论述,深刻地揭示了自然和精神统一问题的丰富内涵。根据恩格斯的这些论述,考察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不难看出,这种思想有着深刻的合理性。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人的行为与自然的协调,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的一致,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主客体之间、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之间关系的辩证思考。根据这种思想,人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不能超越自然界的承受力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破坏自然,而只能在顺从自然规律的条件下去利用自然、调整自然,使之更符合人类的需要,也使自然界的万物都能生长发展。另一方面,自然界也不是主宰人其社会的神秘力量,而是可以认识、可以为我所用的客观对象。这种思想长期实践的结果,是达到自然界与人的统一,人的精神、行为与外在自然的统一,自我身心平衡与自然环境平衡的统一,以及由于这些统一而达到的天道与人道的统一,从崦实现完满和谱的精神追求。中国文化的大人和一思想,对于解决当今世界由于工业化和无限制地征服自然而带来的自然环境被污染、生态平衡遭破坏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对于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有着防患于未然的重大现实意义。(选自张岱年等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有删改)5.下列关于“天人合一思想”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它是中国古代思想家理性地思考人与自然关系后形成的共识。B.它具有民族色彩鲜明、内涵丰富深刻面内容十分复杂的特点。C.它已以解决了主观认识与客观世界相统一的问题。D.它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人类如何广泛地利用自然。6.下列对文中恩格斯有关论述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阐述了人类与自然界之间协调统一的问题。B.提醒人们不要随意干涉自然界的惯常行程。C.认为思维规律和自然规律可以具有一致性。D.丰富了天人合一思想并指出了它的局限性。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有优于西方文化的地方。B.现代人重视和研究天人合一思想,是基于对同实及发展问题的思考。C.肯定天人合一思想的合理性,并不意味着对其思想内容的全般接受。D.以天人合一思想为指导,可解决当今世界因工业化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三、(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齐民者,若今方平民也,盖神农为未粮,以利天下。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晃错曰:“圣王在上而民不冻不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力开其资财这道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计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体寒不得衣,慈母不能保其子,君亦安能以有民?”皇甫隆为敦煌,敦煌俗不晓作楼犁,及种,人牛功力既费,而收谷更少,皇甫隆乃教作耧犁,所省佣力过半,得谷加五。又,敦煌谷,妇女作裙,孪缩如羊肠,用布一匹。隆又改之,所省复不赀③。黄霸为颖川,使邮亭、乡官皆畜鸡豚,以赡鳏寡、贫穷者;及务耕桑,节用,殖财,种树。鳏寡孤独有死无以葬者,乡部书言,霸具为区处④:某所大木,可以为棺;某亭豚子,可以为祭。吏往,皆如言。李衡于武陵超级大国阳汜洲上作它,种柑橘千树。临卒,敕儿曰:“吾州里有千头木奴,不责汝衣食,岁上一匹绢,亦可足用矣。”后柑橘成,岁得绢数千匹。樊重欲作器物、先种梓、漆,时人嗤之。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求假焉。
此种植之不可已已也。谚曰:“一年之计,莫如种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此之谓也。孔子曰:“居家理,治可移于官。”然则家犹国,国犹家,其义一也。今采捃经传,爱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直自耕农,终于醯醢。资生之业,靡不毕书,号曰《齐民要术》。凡九十二篇,分为十卷,卷首皆有目录。鄙意晓示家童,未敢闻之有识。(选自《齐民要术》,有删改)[注]①加五:增加五成。②挛缩:褶皱。③不赀:不计其数④区处:分别处理。⑤千头木奴:暗指千棵柑橘树。⑥醯醢:指酿造、腌制的方法。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书》所述,要在安民要:关键B.吾州里有千头木奴,不责汝衣食责:需要C.询之老成,验之行事询:询问D.资生之业,靡不毕书资:资财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B.李衡于武陵龙阳汜洲上作宅此所谓战胜于朝廷C.家犹国,国犹家,其义一也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D.鄙意晓示家童,未敢间之有识夫庸知其年之先后于吾乎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举皇浦隆治理敦煌、黄霸治理颖川的事例是为了说明:地方官获得拥戴,是因为能与百姓同甘共苦,甚至与他们共享家产。B.文中李衡、樊重种树虽然是居家理财的事例,但结合全文看,举这两个例子的目的,与全书为民众提供谋生之术的宗旨是一致的。C.作者广泛搜集各种耕作、种植、加工技术的知识,目的是为平民提供一部谋生致富的读物,所以把这本书命名为《齐民要术》。D.作者把全书分为十卷,在每卷开头标上目录,并详尽交代相关内容,不追求词藻的华丽,用意是让文化不高的人也能读懂。且说我那天来到了行呤阁畔,东湖两岸,积雪茫茫,素裹红装,江山如画,四顾无人,万籁俱寂,连几里外水鸟振翅的声音都听得到。我参观过屈原纪念馆之后,又在矗立湖滨的屈原像前凭吊一番。我仿佛看到这位项上挂着花环、腰间佩着长剑,足下穿着芒鞋的古代诗人,披发伫立,蹙额低吟:“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夫孰非义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我又仿佛看到穿着破旧的长袍、飘拂着长髯、背着双手的闻一多先生,昂首仰天,血脉债张,作狮子吼:“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着火,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你猜想透火山的绒默?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后来这两个形象就合而为一,何者是屈原,何者为闻先生,我都分不清楚了。我无意以古人喻后人,以后人比古人,但一接触到与屈原有关的事物,总是情不自禁地联想起闻一多先生的风貌。的确,他们虽然相隔两千多年,但无论是对人民的热爱,对祖国的忠贞,还是斗志的坚强,死事的壮烈,都是颇有些相似的。因此,漫游之余,我又忽生返想.闻先生是湖北人,且曾几度寓届武昌,假如在行吟阁上,屈原馆中,另辟一室,陈列先生的衣冠遗物、著作手稿以及金石创作,使这古今两位伟大的受国诗人相竿益彰,也许不见得是毫无意义的事情吧。作为一个景仰闻一多先生的学生,我是殷切地期望着的。14.作者在行吟畔产生了哪些“遐想”?请简要概括。(6分)15.结合原文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1)作者对屈原“旷百世而相感”,“相感”的是什么?答:&nbs
p;(2)引发作者对屈原“相感”的因素有哪些?答:①②③16.屈原与闻一多的形象在作者心目中“合而为一”,原因是什么?(4分)答:17.文中画线部分所描写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征?这样描写起什么作用?(6分)(1)特征:(2)作用: 六、(15分)18.请在保留主要信息的基础上,将下面一则手机短信压缩到15字以内。(3分)我正在车上,环境嘈杂,通话不方便。9点到达目的地。等我到了目的地,会给你打电话,你也可以给我打电话。19.请围绕“节约”这一话题,用“少一点……,多一点……”的句式写三句话,每句话的前后要整齐匀称。(6分)(1)&nb
sp;(2)(3)20.请从下列历史人物或文学形象中任选一组,说明你更喜欢其中哪一位,并陈述理由。(6分)第1组:孔子与庄子第2组:项羽与刘邦第3组:李白与杜甫第4组:林黛玉与薛宝钗【要求】①对所选组中两个人物或形象进行比较。②不出现常识性错误。③字数在50~70字之间。七、(60分)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自然是一本书,社会是一本书,父母是一本书,老师是一本书,同学是一本书,自己是一书本……人生经历中,各种接触、交流的过程都是“读”的过程。读是面对,读是探索,读是为解,读是感悟,读是品味,读是沟通,读是超越……请以“读”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⑥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