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案 说课稿 评课稿 教学反思 学科试卷

2019年高三语文高考模拟试题

日期:2019-05-16  类别:学科试卷  编辑:学科吧  【下载本文Word版

xxxx年高三语文高考模拟试题
I(45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红色的字,读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A.思忖(cǔn) 摒(bìn)除 瞠(chēng)目结舌 B.毗(bǐ)邻  痉(jìng)挛  大吹大擂(léi)
  C.重创(chuāng) 渐(jiān)染 北门锁钥(yuè)  D.炽(chì)热 龟(jūn)裂 韦(wěi)编三绝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防碍  一如继往 怨天忧人 同病相怜 B.申辩  无与伦比 乌烟瘴气 炉火纯青
  C.舶来品 姗姗来迟 箭拔弩张 合盘托出 D.厮杀  含贻弄孙 不尽情理 急不可耐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他一腔怒火无从______,他不知该恨那些真正的毒品犯,还是美国的法律,或者是他自己。
  ②别看敌人设下了封锁线,但沂蒙山区这么大,五万多敌人分成十路拉网,网上的洞眼也就多了。我们从敌人的________冲出去,突围反扫荡一定能成功。
  ③尽管已近半百,但长期坚持锻炼,她的________保持得很好,从后面看,还真像是二十几岁的姑娘。
  A.爆发结合部体型 B.爆发接合部体形 C.暴发结合部 体形 D.暴发 接合部 体型
  4.下列各句中,红色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她洗过脸,对着镜子重新在脸上敷粉,镜子里的女人依然唇红齿白,但眼角眉梢已经给人以明日黄花之感。
  B.沉寂的文坛开始活跃,僵冻的大地万物复苏。文坛上百花齐放的盛景已经屈指可数。
  C.对照原片,你会发现新拍片有很大的局限性,演员的表演也差强人意。
  D.他们根据那位青年提供的线索,先找到张某,要他供出酒是从哪儿贩来的,再缘木求鱼,终于找到了制造假酒的黑窝。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我们要贴近受众去进行播讲,要像在家里和自己的亲人、朋友交谈一样,切忌不可以有凛然不可侵犯的装出来的声威,我们不是坐在衙门里升堂的老爷……
  B.一个人如果在6岁之前还没有享受到幸福,那他这一辈子恐怕就无法享受到幸福了。这句话听起来有些荒唐,但仔细品味一下,也不是没有道理。
  C.不久前我到南京采访,垂询接待我的人,得到的答复是先生健康并且在学术上仍很活跃。
  D.可是,郑其带来的消息无疑像在处里投下一颗重磅炸弹,而且整个政治部都像传染了股票病,人心方寸大乱。
  6.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语意连贯、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①鸟和花虽有连带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惟有杜鹃确是两者同名,最为难得。
  ①住宅的寒伧,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衣料的粗陋,都使她苦恼。
  A.①然而花有花名,鸟有鸟名,几乎没有一个是雷同的    ②黯淡的墙壁,破旧的家具
  B.①然而鸟有鸟名,花有花名,几乎没有一个是雷同的    ②墙壁的黯淡,家具的破旧
  C.①然而花有花名,鸟有鸟名,几乎没有一个是雷同的    ②墙壁的黯淡,家具的破旧
  D.①然而鸟有鸟名,花有花名,几乎没有一个是雷同的    ②黯淡的墙壁,破旧的家具
  二、(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7一ll题。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也。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邕曰:“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年十七,司徒辟,诏除黄门侍郎,以西京扰乱,皆不就。乃之荆州依刘表。表以粲貌寝而体弱通侻,不甚重也。表卒,粲劝表子琮,令归太祖。太祖辟为丞相椽,赐爵关内侯。太祖置酒汉滨,粲奉觞贺曰:“方今袁绍起河北,仗大众,志兼天下,然好贤而不能用,故奇士去之。刘表雍容荆楚,坐观时变,自以为西伯可规。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表不知所任,故国危而无辅。明公定冀州之日,下车即缮其甲卒,收其豪杰而用之,以横行天下;及平江、汉,引其贤俊而置之列位,使海内回心,望风而愿治,文武并用,英雄毕力,此三王之举也。”后迁军谋祭酒。魏国既建,拜侍中。博物多识,问无不对。时旧仪废弛,兴造制度,粲恒典之。初,粲与人共行,读道边碑,人问曰:“卿能暗诵乎?”曰:“能。”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观人围棋,局坏,粲为覆之。棋者不信,以帕盖局,使更以他局为之。用相比较,不误一道。其强记默识如此。性善算,作算术,略尽其理。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时人常以为宿构;然正复精意覃思,亦不能加也。著诗、赋、论、议垂六十篇。建安二十一年,从征吴。二十二年春,道病卒,时年四十一。(《三国志·王粲传》)7.下列句子中红色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十七,司徒辟,诏除黄门侍郎。  除,任命。
  B.坐观时变,自以为西伯可规。    规,规劝。
  C.下车即缮其甲卒          缮:整治。
  D.时旧仪废弛,兴造制度,粲恒典之。 典,掌管。
  8.下列各句中红色的词语,和现代汉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  B.刘表雍容荆楚,坐观时变
  C.以西京扰乱,皆不就  D.博物多识,问无不对
  9.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充的省略部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西京扰乱,(王粲)皆不就。
  B.太祖辟(王粲)为丞相椽,赐爵关内侯。
  C.(太祖)及平江、汉,引其贤俊而置之列位,使海内回心。
  D.棋者不信,(王粲)以帕盖局,使更以他局为之。
  10.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明王粲“有异才”的一项是:
  ①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
  ②表以粲貌寝而体弱通侻,不甚重也。
  ③博物多识,问无不对。
  ④下车即缮其甲卒,收其豪杰而用之,以横行天下。
  ⑤用相比较,不误一道。其强记默识如此。
  ⑥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时人常以为宿构。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11.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王粲才华出众,但他幼小的时候,身体羸弱,貌不惊人,因而当初没有得到刘表及其宾客的重视。
  B.王粲认为袁绍刘表二人并非没有大志,但都不善于用人,不能使天下英雄豪杰诚心归附,所以难成大事。
  C.王粲曾在后汉、刘蜀、曹魏三处任官就职,精于吏治,明了天下时事,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
  D.王粲博闻强识,文才出众,即使所写急就之章,别人也认为如宿儒所作,他的作品传世的至少有六十篇。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在一个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中,两个兄弟民族的和解,不能说不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而王昭君在这个事件中扮演的角色,不能说不是一个重要角色。
  当然,汉元帝的政府不会把它的全部匈奴使命交给这个年轻的、没有实际政治经验的姑娘,他们知道,在这个姑娘后面,还有一条万里长城。但是不能因此就认为昭君出塞是汉王朝用真人真事表演的一出滑稽剧,以此作为战争中的插曲。应该指出,昭君出塞这件事,对于汉王朝来说,是一个政策的转变,即从战争政策回到和亲政策。和亲政策,在今天看来已经是一种陈旧的过时的民族政策,但在古代封建社会时期却是维护民族友好关系的一种最好的办法。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要维持民族友好关系,主要地是通过两种办法,或者是质之以盟誓,或者是申之以婚姻,后者就是和亲。西汉王朝对匈奴的政策主要的是和亲政策,只有在这种政策不能发生效果的时候,才采取战争政策。因此,他们对昭君出塞是非常重视的。史载汉元帝为了纪念这次和亲而改元竟宁,就是最好的证明。
  事实的发展是符合于汉王朝的期望的,昭君出塞以后,汉与匈奴之间有五十年左右没有战争。一直到王莽执政时期,由于王莽的政府推行一种分化匈奴人的政策,汉与匈奴之间的友好关系才受到损害。
  五十年的和平,在历史上不是一件小事,而这五十年的和平是与昭君出塞有密切关系的。当然这种和平的出现,不完全是王昭君个人的作用。作为一个个人,不论她生得如何美貌,也不论她具有多大的政治才能,都不能转移作为一个部落联盟的匈奴统治集团的政治方向,至多只能从匈奴单于获得对她个人的宠爱和信任。西汉初的历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在西汉初,尽管汉王朝不断地与匈奴单于和亲,但并没有因此而免于匈奴部落贵族的侵袭,只是没有使这种侵袭发展成为真正的战争而已。
  汉与匈奴之间的友好关系的恢复,是中国历史发展到公元前一世纪所形成的客观形势的必然趋势。当时的客观形势是:一方面匈奴已经由于部落贵族之间的分裂而趋于衰落;另一方面,汉王朝也进入了它的全盛时代的末期。在这种形势下,双方都无力发动侵略对方的战争,特别是双方的人民,都迫切地想望和平。甚至一部分匈奴贵族也由于内部矛盾的尖锐化而感到必须与汉王朝和解才能稳定自己在匈奴中的统治地位。匈奴呼韩邪单于之决定款塞入朝,和汉王朝恢复友好关系,就是接受以匈奴贵族左伊秩訾王为首的主和派的意见。
  和平是历史的必然趋势,但不能就得出班固所说的“和亲无益”的结论。不可想象,假如当时的汉王朝拒绝与匈奴和亲,单靠历史的必然性,就可以自动地发展出五十年的和平。
  史实证明,在昭君出塞前,这种形势是存在的,但并没有因此而导致和平,甚至在呼韩邪单于两度入朝以后,汉王朝还不得不在它的西北边境线上保持相当的军事戒备。
  和亲以后,情形就不同了。史载汉元帝以王昭君赐呼韩邪单于,单于欢喜。“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传之无穷,请罢边备塞吏卒,以休天子之民。”虽然汉王朝没有接受这个建议,但从此以后,双方都从思想上撤消了仇恨的堡垒。燃烧了一个世纪的烽火熄灭了。出现在西北边境线上的是和平居民的炊烟。
  12.关于“和亲政策”的评述,符合原文观点的一项是:
  A.在古代封建社会时期,和亲政策是比战争政策好得多的、在发展民族关系方面唯一行之有效的办法。
  B.关于“和亲政策”,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评价。它在封建社会是维护民族友好关系的最好的办法。
  C.汉王朝政府不可能把和平的希望寄托给并没有政治经验的出塞者,因此“和亲政策”不过是战争政策的前奏曲。
  D.匈奴单于可以给和亲者以个人的宠爱和信任,但决不会因此就转移统治集团的政治方向,因此“和亲无益”是无庸置疑的。
  13.昭君出塞前后,“民族关系”得到改善,关于其历史条件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汉和匈奴两边的人民饱经战争痛苦,认识到汉初几次和亲的成功经验,有了和平的强烈愿望。
  B.汉和匈奴王朝都在政治上失去了强势状态,双方都已无力发动战争。
  C.汉和匈奴的统治者都有与对方和平相处从而获得时间化解内部矛盾、巩固自己统治的需要。
  D.汉和匈奴双方都在边境上保持了相当的军事戒备,相持不下。
  14.对“昭君出塞”这一历史事件的评说,错误的一项是:
  A.“昭君出塞”这一历史事件是汉王朝的民族政策由战争政策改为和亲政策的重要标志。
  B.“昭君出塞”的成功除了当时具备了民族和解的历史条件外,还因为在她后面有一条万里长城。
  C.“昭君出塞”以后,汉与匈奴之间有五十年左右没有战争,有力的证明了这一历史事件的作用。
  D.“昭君出塞”这一历史事件如果不是因为王莽的反对和破坏,其历史作用无疑会更大。
  15.下列关于本文的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A.史载汉元帝为纪念昭君和亲,改元“竟宁”,而呼韩邪单于封昭君为“宁胡”阙氏,这说明汉和匈奴双方都重视昭君出塞,都有和平的意愿。
  B.没有“昭君出塞”, 靠民族关系改善的历史必然性,一定不可能发展出五十年的和平;而缺乏民族和解的历史条件,仅依靠“昭君出塞”这一和亲举措也不能企求长期的和平。
  C.在西汉初,尽管汉王朝不断地与匈奴单于和亲,但并没有因此而免于匈奴部落贵族的侵袭;同样,“昭君出塞”也不可能改变匈奴王朝的政治方向。
  D.呼韩邪单于两度入朝后,汉王朝还不得不在西北边境线上保持相当的军事戒备,可见“昭君出塞”这一历史事件的历史作用不可低估。
II(105分)  四、(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论快乐(有删节)
钱钟书  在旧书铺里买回来维尼的《诗人日记》,信手翻开,就看见有趣的一条。他说,在法语里,喜乐一个名词是“好”和“钟点”两字拼成,可见好事多磨,只是个把钟头的玩意儿。我们联想到我们本国话的说法,也同样的意味深永,譬如快活或快乐的“快”字,就把人生一切乐事的飘瞥难留,极清楚地指示出来。所以我们又慨叹说:“欢娱嫌夜短!”因为人在高兴的时候,活得太快,一到困苦无聊,愈觉得日脚像跛了似的,走得特别慢。德语的“沉闷”一词,据字面上直译,就是“长时间”的意思。《西游记》里小猴子对孙行者说:“天上一日,地上一年。”这种神话,确反映着人类的心理。从此类推,地狱里比人间更痛苦,日子一定愈加难度;段成式《酉阳杂俎》就说:“鬼言三年,人间三日。”嫌人生短促的人,真是最快活的人;反过来说,真快活的人,不管活到多少岁死,只能算是短命夭折。  “永远快乐”这句话,不但渺茫得不能实现,并且荒谬得不能成立。快过的决不会永久;我们说永远快乐,正好象说四方的圆形,静止的动作同样地自相矛盾。在高兴的时候,我们空对瞬息即逝的时间喊着说:“逗留一会儿罢!你太美了!”那有什么用?你要永久,你该向痛苦里去找,不讲别的,只要一个失眠的晚上,或者有约不来的下午,或者一课沉闷的听讲——这许多,比一切宗教信仰更有效力,能使你尝到什么叫做“永生”的滋味。人生的刺,就在这里,留恋着不肯快走的,偏是你所不留恋的东西。  快乐在人生里,好比引诱小孩子吃药的方糖,更像跑狗场里引诱狗赛跑的电兔子。几分钟或者几天的快乐赚我们活了一世,忍受着许多痛苦。我们希望它来,希望它留,希望它再来——这三句话概括了整个人类努力的历史。在我们追求和等候的时候,生命又不知不觉地偷度过去。也许我们只是时间消费的筹码,活了一世不过是为那一世的岁月充当殉葬品,根本不会想到快乐。但是我们到此也不明白是上了当,我们还理想死后有个大堂,在那里——谢上帝,也有这一天!我们终于享受到永远的快乐。你看,快乐的引诱,不仅像兔子和方糖,使我们忍受了人生,而且仿佛钓钩上的鱼饵,竟使我们甘心去死。这样说来,人生虽痛苦,却不悲观,因为它终抱着快乐的希望:现在的账,我们预支了将来去付,为了快活,我们甚至于愿意慢死。  穆勒曾把“痛苦的苏格拉底”和“快乐的猪”比较。假使猪真知道快活,那么猪和苏格拉底也相去无几了。猪是否能快乐得像人,我们不知道;但是人会容易满足得像猪,我们是常看见的。把快乐分肉体和精神的两种,这是最糊涂的分析。—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的,尽管快乐的原因是肉体上的物质刺激。洗一个澡,看一朵花,吃一顿饭,假使你觉得快活,并非全因为澡洗得干净,花开得好,或者菜合你口味,主要因为你心上没有挂碍,轻松的灵魂可以专注肉体的感觉,来欣赏,来审定。要是你精神不痛快,像将离别时的宴席,随它怎样烹调得好,吃来只是土气息,泥滋味。那时刻的灵魂,仿佛害病的眼怕见阳光,撕去皮的伤口怕接触空气,虽然空气和阳光都是好东西。快乐时的你一定心无愧怍。假如你犯罪而真觉快乐,你那时候一定和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同样心安理得。有最洁白的良心,跟全没有良心或有最漆黑的良心,效果是相等的。  发现了快乐由精神来决定,人类文化又进一步。发现这个道理,和发现是非善恶取决于公理而不取决于暴力,一样重要。公理发现以后,从此世界上没有可被武力完全屈服的人。发现了精神是一切快乐的根据,从此痛苦失掉它们的可怕,肉体减少了专制。精神的炼金术能使肉体痛苦都变成快乐的资料。于是,烧了房子,有庆祝的人:一箪食,一瓢饮,有不改其乐的人;千灾百毒,有谈笑自若的人。所以我们前面说,人生虽不快乐,而仍能乐观。譬如从写《先知书》的所罗门直到做《海风》诗的马拉梅,都觉得文明人的痛苦,是身体困倦。但是偏有人能苦中作乐,从病痛里滤出快活来,使健康的消失有种赔偿。苏东坡诗就说:“因病得闲殊不恶,安心是药更无方。”在着重体育的西洋,我们也可以找着同样达观的人。工愁善病的诺凡利斯在《碎金集》里建立一种病的哲学,说病是“教人学会休息的女教师”。身体结实、喜欢活动的人采用了这个观点,就对病痛也感到另有风味。顽健粗壮的十八世纪德国诗人白洛柯斯第一次害病,觉得是一个“可惊异的大发现”。对于这种人,人生还有什么威胁?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最大胜利。灵魂可以自主——同时也许是自欺。能一贯抱这种态度的人,当然是大哲学家,但是谁知道他不也是个大傻子?  是的,这有点矛盾。矛盾是智慧的代价。这是人生对于人生观开的玩笑。  16.第一段中说“这种神话,确反映着人类的心理”。联系上下文,请问答“人类的心理”含义是什么? 
(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作者善用比喻,下列比喻的含义和作者借此表明的观点分别是什么? (8分)
  ①“好比引诱小孩子吃药的方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仿佛害病的眼怕见阳光,撕去皮的伤口怕接触空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作者认为,“把快乐分肉体和精神的两种,这是最糊涂的分析”。为什么?请分条陈述。(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作者在文中巧妙的运用语言现象来引发观点,比如汉语的“快活”、“快乐”都用“快”来表达,说明人生乐事的难遇和短暂;德语的“沉闷”一词,据字面上直译,就是“长时间”的意思,说明痛苦的常见和持久。
  B.作者引用“天上一日,地上一年”“鬼言三年,人间三日”两句的目的是证明越是快乐,就越是短暂:越是痛苦,就越是漫长。
  C.文章看似诙谐,其实具有相当深刻的批判精神,例如“假如你犯罪而真觉快乐,你那时候一定和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同样心安理得”一句,就批判了“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痛苦之上”的做法。
  D.用“公理发现以后,从此世界上没有可被武力完全屈服的人”作类比,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是,发现了快乐由精神来决定这个道理以后,从此世界上没有可被痛苦威胁的人。
  E.“人生对于人生观开的玩笑”,含义就是人生总是在痛苦中漫游,而人生观总应该积极乐观,解决这个矛盾,需要哲学和智慧。  五、(27分)
  20.在下列横线上填写诗文的上句或下句(任选2句)(4分)
  (1)句读之不知,________,或师焉,_________,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韩愈·《师说》)
  (2)______________,而不知其所止。________,羽化而登仙。(苏轼·《赤壁赋》)
  (3)歌台暖响,_______;_____________, 风雨凄凄。(杜牧·《阿房宫赋》)  21.阅读下面的宋词,简答(1)—(2)题。(6分)点绛唇
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1)对这首词的鉴赏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词的上片不写少女荡秋千时的矫健身影,而是写荡完秋千后的精神状态,妙在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让读者在想象中产生无穷意味。
  B.“起来慵整纤纤手”’“纤纤”二字用来形容双手的细嫩柔美,同时也借以点出人物的年华和身份。
  C.“露浓花瘦”一语,表明时间是在秋天的早晨,地点是在花园,同时也烘托了人物娇美的风貌。
  D.下片用人物的动作,把一个少女惊诧、惶遽而又好奇、冒失的心理活动,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
  E.整个下片都是写“动”,与上片正好形成对比,可见上片的“静”,不仅是静中见动,而且也是为了衬托下片的“动”。  (2)“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三句源于庸人韩偓的“见客入来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门”。同是写少女的形象,你认为谁写得好? (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表不知所在,故国危而不辅。(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在下面语段画横线部分填写恰当的话,使语意连贯。(2分)
  生命就是一个过程,就像大自然有春夏秋冬一样从容,一样简单,一样自然。每一个季节都有自己美丽的内涵:春的绿叶和生机,_______________,秋的红叶与成熟,__________。重要的是把握住每一个季节好的日子。请不要在冬天里做春天的事,在秋天里唱春天的歌,萤火虫只在夏夜里闪光,白雪不会覆盖在月季花上。  24.概括下面一段文字的主要信息,不超过40字。(4分)
  唐代初期,诗歌创作仍受南朝诗风的影响,题材较狭窄,追求华丽辞藻。待到被称为“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出现,才扩大了诗的表现范围,从台阁走向关山和塞漠,显示出雄伟的气势和开阔的襟怀。他们无论写边塞,还是写行旅、送别,都有着这样的情思和风貌。在诗的体式上,这时完成了五七言律体的定型。律诗属于近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古体分四、五、七言和杂言,平仄没有限制,也不求对偶。近体诗平仄和押韵有一定的体式,也要求对偶。律诗的定型,对我国诗歌的发展影响深远,它成了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主要体式。  25.根据下面两种情景,以“网”为中心,分别扩展成一段话,每段不少于40字。(6分)  情景一:自然界                                情景二:社会生活                                六、(60分)
  2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老和尚准备从两个徒弟中选一个衣钵传人,他对两个徒弟说:你们去给我拣一片最完美的树叶。两个徒弟去了,不久,二徒弟回来了,递给师傅一片比较漂亮的树叶,对师傅说,这树叶虽然并不完美,但它是我看到最好的、最完整的树叶。大徒弟在外面转了半天,却空手而归,对师傅说,我见了很多很多的树叶,但怎么也挑不出一片最完美的。  请以“完美”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你的经历、体验、感受、看法和信念,也可以编写故事、寓言,等等。  [注意]①立意自定。
     ②文体自选。
     ③题目自拟。
     ④不少于800字。  附参考答案
  1、C(A项摒(bìng)除 B项毗(pí)邻 D项韦(wéi)编三绝)
  2、B(A项应是“妨碍”“一如既往”“怨天尤人” C项应为“剑拔弩张”“和盘托出” D项应为“含饴弄孙”“不近情理”)
  3、B(“爆发”指力量、情绪等发作,事变突然发生;“暴发”指突然发财或得势。“结合”指人或事物间发生密切联系,“接合”指连接使合在一起。“体型”指人体的类型(主要指各部分之间的比例),“体形”指人或动物身体的形状。)
  4、A(明日黄花:比喻已经过了时的事物。屈指可数:弯着手指头就可以算出来,形容数目很少。差强人意:大体上还能让人满意。缘木求鱼:比喻方向或方法不对,一定不能达到目的。)
  5、B(A项“切忌不可以”重复。C项“垂询”是敬辞。D项“人心方寸”重复。)
  6、B(①要保持前后语序一致,先说“鸟”,后说“花”。②前后句式一致)
  7、B (规:效法,取法。)
  8、B(A贵重:位尊任重。C扰乱:局势xxx。D不对:不回答。)
  9、D (应是“下棋人”)
  10、B
  11、B(A项应是“蔡邕的宾客”C项王粲并未在“后汉”“刘蜀”任官D项不是“如宿儒所作”,“宿构”是指“事先构思好”,他的作品传世应是“接近六十篇。”)
  12、B 13、B 14、D 15、B
  文言文译文:
  王粲字仲宣,山阳郡高平县人。汉献帝西迁的时候,王粲也迁移到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到他,认为他非同寻常。当时蔡邕以才学著称,,在朝廷很有地位。上他家拜访的人车马塞满了巷口,宾客满座。听说王粲在门外求见,蔡邕来不及穿好鞋子,倒穿着鞋去迎接他。王粲进来以后,众人见他年纪小,身材又矮,在座的都很吃惊。蔡邕说:“这是王公的后代,有非凡的才学,我赶不上他。我家里的书籍文章,全部要送给他。”王粲十七岁的时候,司徒征举他为僚属,皇上又下诏任命他为黄门侍郎,由于长安局势xxx,他都没有就任。后来王粲到荆州去投靠刘表。刘表因为他其貌不扬,身体瘦弱,又不拘小节,不很器重他。刘表死后,王粲劝刘表的儿子刘琮归顺太祖曹操。太祖任命他为丞相府属官,赐他关内候的爵位。太祖在汉水之滨摆酒设宴,王粲举杯敬酒道贺说:“现在袁绍起于河北,依仗人马众多,一心想要兼并天下。他虽然喜爱有贤能的人,但不知道任用,所以杰出之士都离开了他。刘表在荆州从容不迫,坐观时变,自以为可以做今天的周文王。在荆州避乱的读书人,都是海内的俊杰,刘表不能任用他们,所以国家危难的时候没有人辅佐他。明公您平定冀州的时候,下车就整顿军队,修治武器,收罗豪杰加以任用,以便能横行天下。等到平定江汉,又选拔这里的贤人俊士,把他们安排在适当的官位上。因此,天下的人都心向着您,远望您的风采而希望接受您的统治。您能文武并用,使英雄尽力,这是夏、商、周三王的做法啊!”后来王粲被提升为军谋祭酒。魏国建立后,又被任命为侍中。他学识渊博,问无不答,当时旧的礼仪都已被废弃,建立各种制度都是王粲主持。先前,王粲和别人一起走,读路边的碑文。别人问他:“你能把它背诵下来吗?”王粲说:“能。”于是叫他背转身背诵,一个字也没错。他看别人下围棋,棋局乱了,他便按照原来的局势将棋子重新摆出来。下棋的人不相信,用手帕盖住棋局,让他用另一副棋摆。两个棋局一比较,不错一子。他强记和默记的能力就是那么好。王粲生来善于计算,做算术时,推理验算得很周密。他擅长写文章,提笔成文,没有需要修改订正的地方。当时人常常认为是事先构思好的,但即使经过反复斟酌推敲,也不能比他做得更好。王粲著诗、赋、论、议近60篇。建安二十一年随太祖曹操征伐吴国。建安二十二年春天,在路上得病死去,时年41岁。
  16、天上比人间舒服快乐,所以神仙活得快,人间一年在天上只当一日过。
  17、
  ①比喻快乐是忍受痛苦的希望,作者借此表明的观点是人生虽痛苦却不悲观。
  ②比喻不快乐的时候难以体会优美的东西,作者借此表明的观点是快乐属于精神。
  18、
  ①因为快乐属于精神,如果缺乏精神上的愉悦,再好的物质刺激也不会发生作用;
  ②如果精神愉悦,痛苦也可以成为快乐的契机
  19、CD
  20、
  (1)惑之不解 或不焉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3)春光融融 舞殿冷袖
  21、
  (1)C D
  (2)李清照的好。相比之下“和笑走”略显轻薄,“和羞走”则深挚;“手搓梅子”只能表现不安,“却把青梅嗅”则可描画矫饰;“映中门”似旁若无人,而“依门”则有所期待,加以“回首”一笔,则少女窥人之态可掬了。
  22、
  (1)在荆州避乱的读书人,都是海内的俊杰,刘表不能任用他们,所以国家危难的时候没有人辅佐他。
  (2)于是叫他背转身背诵,一个字也没错。
  23、夏的鲜花与灿烂 冬的白雪与深沉
  24、初唐,“四杰”的诗歌创作摆脱了南朝诗风的影响,开阔了题材,律诗体式定型完成。
  25、(略)
  26、作文(略)追赶胡萝卜的马
高三(3)班 张巍  当我脑中闪现出“完美”这个词时,只觉得全身轻飘飘的,很恍惚。什么是完美?怎样才算得是完美?金庸笔下的黄药师,天文地理,医卜星相,算术韬略,武功心智,无一不是上上之选,然而当我想起他一脸乖戾之色时仍觉得他离完美很远。完美就像科学概念中的无穷、极限一类,只可纵情想象,不可有所界定。  现在的人们好象都在追求完美,每天每时每分每秒,做每件事都想做到完美,甚至近乎苛刻地对待自己。《庄子》中说,人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穷无尽的知识的汪洋,是一件多么愚蠢而荒唐的事啊!我不敢全然苟同,因为人有理想有追求绝非一件坏事,然而如果理想是“完美”,就有些夸父蚍蜉的不智了。  退一步来讲,如果真的要把完美作为自己一生奋斗的目标,那么应该把它放置在什么位置呢!是正无穷么?然后自己像一个点,在数轴上向正方向痛苦地移动,即使到达了一百亿,抬眼望去也只有满天的苍茫。  你,可曾见过这样的情景:一位村民赶着一辆破马车,他手中拿着一根长杆,杆的那一端系着一根长绳,绳的另一头吊着一根胡萝卜,于是马快步地前行着,为了吃到那根近而又近,远而又远的胡萝卜。  我想,我们心中的“完美”,应该就像马眼中的胡萝卜。这不是界定而是诠释。马可能永远吃不到胡萝卜——假使那村夫足够冷酷——但它一直看得到,这使它心中塌实。这种稳固的感觉会激发出它的斗志,催它昂然地走下去,比鞭子更有用。而我们对待完美呢?是否也该把它放在胡萝卜的那个位置呢?  有人说马好傻,它怎么就让自己溺在了不切实际的幻想中呢?不是的。如果马是站在那里空想着胡萝卜垂涎不已,那么我鄙视它。然而你应该看到,马在不停地跑,它在梦想的同时亦付出了劳动,挥洒了汗水。  又有人说,马即使付出了再多的劳动,挥洒再多汗水,踏烂再多蹄铁,到头来不仍是一场空么?不是的。当马有一天真的疲惫不堪想要放弃时,回头,它看到的是自己走过的万里路,前视,胡萝卜近在咫尺,它会感到一种无与伦比的骄傲与自信,然后欢嘶一声,重新前行。  追求完美的人们,只需要做一只追赶胡萝卜的马!  [评语]
  材料中老和尚的要求给作者带来了一定的困惑,本文写的就是作者努力探索,消除困惑的过程。世间到底有没有完美呢?作者认为完美就像“无限”“穷限”这一类概念,只可“想象”,不可“界定”,但是人生在世,不能没有追求,而完美就在于追求中,完美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但不能把它想得太缥渺,太玄妙。文中作者用了一个生动的事例——追赶胡萝卜的马,很形象地诠释了自己对“完美”的理解。至此,作者的困惑解决了,并且给读者带来了“勇往直前”的信心和勇气。

    以上《2019年高三语文高考模拟试题》范文由学科吧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学科吧»学科试卷»2019年高三语文高考模拟试题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学科吧 如对《2019年高三语文高考模拟试题》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