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案 说课稿 评课稿 教学反思 学科试卷

北京市海淀区高三第二学期期中练习(无)-高考模拟

日期:2019-05-16  类别:学科试卷  编辑:学科吧  【下载本文Word版

注意事项:
1.答第一卷前,考生除需将学校班级、姓名写在试卷上,还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除需答在试卷上,还需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号。
3.考试结束,考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30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累赘连累累积危如累卵
B.马厩灵柩内疚咎由自取
C.险峻骏马竣工怙恶不俊
D.休憩收讫栖身锲而不舍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思忖赋予人才倍出食不裹腹
B.装潢向往原形毕露以逸代劳
C.幅射谜团欲盖迩彰察言观色
D.臆测奥秘剑拔弩张以德报怨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各国记者竞相把证人出示的证据拍下来,作为历史的见证。
B.如今人们都在惊叹人才“高消费”:文学硕士当迎宾小姐,副教授当殡仪馆领班……难道我们真的是人才过剩了吗?
C.于成龙居官二十三载,一贯勤政爱民,关心属下,但是对自己要求极严,常年食用粗米青菜,得绰号“王青菜”。
D.一进动物园,我们就看到小熊猫,它们样子漂亮,活泼好动,尤其可爱。
4.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人代会下午3时开幕,不到2时,人民大会堂的台阶上就站满了严阵以待的记者。
B.他愤愤地大谈社会如何腐败,暗地里却收受贿赂,这种做法和叶公好龙没有两样。
C.教练总是指责球员不敬业,是否也应该反躬自问,自己对工作是否认真负责了呢?
D.人们提到秋白同志,总会说起他是那样大公无私,光明磊落,求全责备自己。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铜、铅、锌被禁锢在火山岩凝固成的石头里,所以一般要发现它们是比较困难的。
B.他们谩骂法院执行人员,殴打执行公务的干警,这实属是藐视国家法律尊严与权威的违法行为。
C.目前一些学校成立的学生行为自律仲裁庭是一种不同于传统灌输式教育的、别开生面的教育手段。
D.强调生活的教育意义,并不意味着可以用生活取代教育,因为生活毕竟带有零散性,并且还含有消极的东西。
6.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我们的时代,是百花齐放的时代,我们不但要盈亩满畦的牡丹和菊花,我们也要树下的紫罗兰,草地边的蒲公英。。我们的责任是不但让读者能兼收并蓄,而且还可以各取所需。
A.世界上没有不爱花卉的人,但是每人的爱好又是多种多样的
B.世界上没有不爱花卉的人,但是每人的爱好不尽相同
C.因为每种花都有生存的权利,人们既爱牡丹、菊花,又爱紫罗兰、蒲公英
D.因为每种花都有生存的权利,那么每位读者也有选择的权利
7.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战国时代,散文有了很大发展。最早的历史著作《左传》《国语》《战国策》,学术思想著作《论语》《孟子》《庄子》《韩非子》等,都产生在这个时代。
B.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陈子昂;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杜牧。
C.1927年到1937年的10年间,我国新文学向前发展了一步。茅盾的《子夜》、叶圣陶的《倪焕之》、巴金的《家》、老舍的《骆驼样子》都是这一时期的著名作品。
D.巴尔扎克是法国十九世纪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也妮•葛朗台》是他的作品,老葛朗台是世界文学作品中四大吝啬鬼形象之一。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8—9题
【中吕】满庭芳
看岳王传周德清
披文握武,建中兴庙宇,载青史图书。功成却被权臣妒,正落奸谋。闪杀①人望旌节中原士夫,误杀人弃丘陵南渡銮舆。钱塘路,愁风怨雨,长是洒西湖。
注:①杀:同“煞”,表示程度深。
8.对这首元曲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披文握武”三句,意思是岳飞文武双全,有再造赵宋王朝社稷之功,足以青史留名。
B.“功成却被权臣妒”二句,意思是岳飞功劳卓著,却遭到权臣嫉恨,最终被陷害致死。
C.“闪杀人”二句中,“士夫”泛指百姓,“丘陵”指要塞,“南渡銮舆”指入侵的金兵
D.“钱塘路”三句,意思是岳王墓所在的西湖风雨不断,苍天也在为岳飞屈死而悲泣。
9.关于这首元曲,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曲前半部分以叙事为主,后半部分转人抒情,两部分既层次分明,又一气呵成。
B.本曲用词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却”字的陡转,“妒”“奸”二词的使用,都可见作者爱憎之分明。
C.诗人于对比中刻画了英雄的形象,写出了百姓的苦难,也揭示了南宋王朝灭亡的原因。
D.诗人以西湖上风雨不断作结,朦胧而伤感,愁怨之情显得更深广绵长。
10.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地之子
李广田
我是生自土中,我在地上,
来自田间的,昂了首,望着天上。
这大地,我的母亲,望着白的云,
我对她有着作为人子的深情。彩色的虹,
我爱着这地面上的沙壤,湿软软的,也望着碧蓝的晴空。
我的襁褓;但我的脚却永踏着土地
更爱着绿绒绒的田禾,野草,我永嗅着人间的土的气息。
保姆的怀抱。我无心于住在天国里,
我愿安息在这土地上,因为住在天国时
在这人类的田野里生长,便失掉了天国,
生长又死亡。且失掉了我的母亲,这土地。
1933年春
A.诗人将自己称为“地之子”,显示出他的质朴,对于养育了自己的土地,他有至死不渝的深情。
B.第二节诗中的后三句,意在表明天国虽好,但终属虚幻,诗人心中更依恋的是大地母亲。
C.第一节诗写土地,第二节诗转为写天,在比照中,深化了诗作的内涵,增强了感染力。
D.《地之子》《大堰河,我的保姆》都有生动的叙事,深刻的议论,真挚的抒情,风格是相同的。
二、(18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6题
宋清传柳宗元
宋清,长安西部药市人也,居善药。有自山泽来者,必归宋清氏,清优主之。长安医工得清药辅其方,辄易雠①,咸誉清。疾病花疡者,亦皆乐就清求药,冀速已。清皆乐然响应,虽不持钱者,皆与善药,积券如山,未尝诣取直。或不识遥与券,清不为辞。岁终,度不能报,辄焚券,终不复言。市人以其异,皆笑之曰:“清,蚩②妄人也。”或曰:“清其有道者欤?”清闻之曰:“清逐利以活妻子耳,非有道也。然谓我蚩妄者亦谬。”
清居药四十年,所焚券者百数十人,或至大官,或连数州,受俸博,其馈遗清者,相属于户。虽不能立报,而以赊死者千百,不害清之为富也。清之取利远,远故大,岂若小市人哉?一不得直,则怫然怒,再则骂而仇耳。彼之为利,不亦翦翦③乎?吾见虽之有在也。清诚以是得大利,又不为妄,执其道不废,卒以富。
吾观今之交乎人者,炎而附,寒而弃,鲜有能类清之为者。世之言,徒曰“市道交”。呜呼!清,市人也,今之交有能望报如清之远者乎?幸而庶几,则天下之穷困废辱得不死亡者众矣。柳先生曰:“清居市不为市之道,然而居朝廷、居官府、居庠塾乡党以土大夫自名者,反争为之不已,悲夫!然则清非独异于市人也。”
〔注〕①雠:出售②蚩:傻,无知③翦翦:小气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居善药居:储存B.亦皆乐就清求药就:向
C.冀速已已:治愈D.相属于户属:接连不断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相属于户长安医工得清药辅其方
A.B.
独异于市人执其道不废
市人以其异然谓我蚩妄者亦谬
C.D.
以士大夫自名者清皆乐然响应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所指代的内容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闻之(清其有道者欤)B.彼之为利(小市人)
C.诚以是得大利(取利远)D.反争为之(市之道)
14.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积券如山,未尝诣取直——积累的欠帐票据像山一样,宋清从不找上门去索取药钱。
B.炎而附,寒而弃,鲜有能类清之为者——富贵时就依附你,一旦贫贱,就弃你而去,很少有人能像宋清这样的。
C.幸而庶几,则天下之穷困废辱得不死亡者众矣——如果幸而有近似宋清的人,那么普天下生活困窘、无力谋生、蒙受凌辱而能够不至于死亡的人就很多了。
D.一不得直,则怫然怒,再则骂而仇耳——刚一拿不到药钱,就勃然大怒,再三辱骂,以致成为仇人。
1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表现宋清“取利远”的一组是()
①得清药辅其方,辄易雠,咸誉清
②虽不持钱者,皆与善药
③或不识遥与券,清不为辞
④虽不立报……不害清之为富也
⑤清居药四十年,所焚券者百数十人
⑥清之取利远,远故大
A.①②⑤B.①③⑥C.②③⑤D.②④⑥
1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清是个很高明的医生,山区水乡的百姓都来找他治病,他开的药方都能使患者很快康复,因而深受人们赞誉。
B.宋清对不能当即付钱者也给好药,还烧掉估计无法偿还者的欠条,这引起人们的议论。宋清认为自己既非有道者,也不是呆傻胡来的人。
C.有不少被烧掉欠条的人,后来纷纷厚报宋清,尽管至死也未能还债的人更多,也并没有影响宋清发家致富。
D.作者认为宋清能从长远打算,不斤斤计较眼前之利,他的作为是那些以“士大夫”自居的人所不及的。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
1.拿一幅画给小孩子或是未受艺术教育的人看,他总是说“很好看”。如果追问他“它何以好看?”不外回答说:“我欢喜看它,看了它就觉得很愉快。”通常人所谓“美”大半就是指“好看”,指“愉快”。
2.许多文艺批评家也把美感和快感混为一件事。英国学者罗斯金就曾很坦白地说:“我从来没见过一座希腊女神雕像有一位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的一半美。”从愉快的标准看,后者引诱力自然比前者大,但是你觉得一位姑娘“美”和觉得一座女神雕像“美”时是否相同呢?二者的美显然是两件事。一个是只能引起快感的,一个是只能引起美感的。罗斯金的错误在把姑娘的引诱性做“美”的标准,去测量艺术作品。艺术是另一世界的东西,对实际人生没有引诱力p所以他以为比不上英国姑娘。
3.美感和快感究竟有什么分别?有些人见到快感不尽是美感,替它们勉强定一个分别来。英国有一派主张“享乐主义”的美学家就是如此。他们见到的分别彼此又不一致。有人说耳、目是高等感官,其余都是“低等感官”,只有前者可以尝到美感而后者则只能尝到快感。有人说引起美感的东西可以同时引起许多人的美感,引起快感的东西则对于这个人引起快感,对于那个人或许引起不快感。。这些学说在历史上都发生过影响,如果分析起来,都是一钱不值的。耳、目得来的有些是美感,有些也只是快感,我们如何去分别?“客去茶香余舌本”,“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等名句是否与“低等感官”不能得到美感之说相容?至于普遍不普遍的话更不足为凭。陈年花雕是吃酒的人大半都称赞它美的,一般人却不能欣赏后期印象派的图画。
4.美感和快感是很容易分别的。美感与实用活动无关,而快感则起于实际要求的满足。口渴时要喝水,喝了水就得到快感;腹肌时要吃饭,吃了饭也就得到快感。
5.美感经验是直觉的而不是反省的。在聚精会神之中我们既忘却自我,自然不能觉得我是否欢喜所观赏的形象,或是反省这形象引起的是不是快感。对一件艺术作品欣赏的浓度愈大,就愈不觉得是在欣赏它,愈不觉得所生的感觉是愉快的。如果自己觉得快感,便是由直觉变而为反省,好比提灯寻影,灯到影灭。美感所伴的快感,在当时都不觉得,过后才回忆起来。比如读一首诗,当时只是心领神会,无暇他及,后来回想,才觉得这一番经验很愉快。
摘自朱光潜《谈美》(略有删改)
17.在第3段横线处应补上的一句话是()
A.美感具有引诱性,快感缺乏引诱性
B.与快感相比,美感更具有趣味性
C.与美感相比,快感则更具有实用性
D.美感有普遍性,快感没有普遍性
18.在第5段中,作者用“提灯寻影,灯到影灭”的比喻要说明的道理是()
A.美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B.体会美感应凭直觉而不能凭反省。
C.如果过于专注,反而不能获得美感。
D.美感与快感永远是不能同时存在的。
19.美感和快感最明显的区别是()
A.美感起于艺术鉴赏,而快感起于生活实际。
B.美感欣赏的浓度大,快感欣赏的浓度小。
C.美感与实用活动无关,而快感则起于实际要求的满足。
D.主张享乐主义的人获得的多是快感,而能忘却自我的人多能获得美感。
20.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罗斯金认为艺术是另一世界的东西,对实际人生没有诱惑力,因而不如生活更美。
B.作者引用古人诗句是为了批驳主张“享乐主义”的美学家将感官分为“高”“低”二等的观点。
C.作者认为某些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影响的学说,并不真正具有价值。
D.不少美学研究者走上迷途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他们弄不清楚美感与快感的分别。
第II卷(共90分)
四、(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4题
废园外巴金
①晚饭后出去散步,走着走着我又走到这里来了。
②从墙的缺口望见园内的景物,还是一大片欣欣向荣的绿叶。在一个角落里,一簇深红色的花盛开,旁边是一座毁了的楼房的空架子。屋瓦全震落了,但是楼前一排绿栏杆还摇摇晃晃地悬在架子上。
③我看看花,花开得正好,大的花瓣,长的绿叶。这些花原先一定是种在窗前的,我想,一个星期前,有人从精致的屋子里推开小窗眺望园景,赞美的眼光便会落在这一簇花上。也许还有人整天倚窗望着园中的花树,把年轻人的渴望从眼里倾注在红花绿叶上面。
④但是现在窗没有了,楼房快要倾塌了。只有园子里还盖满绿色,花还在盛开。倘使花能够讲话,它们会告诉我,它们所看见的窗内的面颜,年轻的面颜,可是,如今永远消失了。花要告诉我的不止这个,它们一定要说出八月十四日的惨剧。精致的楼房就是在那天毁了的,不到一刻钟的功夫,一座花园便成了废墟了。
⑤我望着园子,绿色使我的眼睛舒畅。废墟么?不,园子已经从敌人的炸弹下复活了。在那些带着旺盛生命的绿叶红花上,我看不出一点被人践踏的痕迹。但是耳边忽然响起一个女人的声音:“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我回头看,没有人。这句话就是在惨剧发生后的第二天听到的。
⑥那天中午我也走过这个园子,不过不是在这里,是在另一面,就是在楼房的后边。在那个中了弹的防空洞旁边,在地上或者在土坡上,我记不起了,躺着三具尸首,是用草席盖着的。中间一张草席下面露出一只瘦小的腿,腿上全是泥土,随便一看,谁也不会想到这是人腿。人们还在那里挖掘。远远地在一个新堆成的土坡上,也是从炸塌了的围墙缺口看进去,七八个人带着悲戚的面容,对着那具尸体发楞。这些人一定是和死者相识的罢。那个中年妇人指着露腿的死尸说:“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以后从另一个人的口里我知道了这个防空洞的悲惨故事。
⑦一只带泥的腿,一个少女的生命。我不认识这位小姐,我甚至没有见过她的面颜。但是望着一园花树,想到关闭在这个园子里的寂寞的青春,我觉得心里被什么东西搔着似地痛起来。连这个安静的地方,连这个渺小的生命,也不为那些太阳旗的空中武士所容。两三颗炸弹带走了年轻人的渴望。炸弹毁坏了一切,甚至这个寂寞的生存中的微弱的希望。这样地逃出囚笼,这个少女是永远见不到国外的广大世界了。
⑧花随着风摇头,好像在叹息。它们看不见那个熟悉的窗前的面庞,一定感到寂寞而悲戚罢。
⑨但是一座楼隔在它们和防空洞的中间,使它们看不见一个少女被窒息的惨剧,使它们看不见带泥的腿。这我却是看见了的。关于这我将怎样向人们诉说呢?
⑩夜色降下来,园子渐渐地隐没在黑暗里。我的眼前只有一片黑暗。但是花摇头的姿态还是看得见的。周围没有别的人,寂寞的感觉突然侵袭到我的身上来。为什么这样静?为什么不出现一个人来听我愤慨地讲述那个少女的故事?难道我是在梦里?
○11脸颊上一点冷,一滴湿。我仰头看,落雨了。这不是梦。我不能长久立在大雨中,我应该回家了。那是刚刚被震坏的家,屋里到处都漏雨。
1941年8月16日在昆明
21.本文用了不少文字描绘花,你认为作者的意图是什么?(5分)
22.联系上下文,写出对“这样地逃出囚笼”(第7段)的理解。(5分)
23.文章第10段中,作者连用三个问句,其作用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可以两问合答)(4分)
2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第一段中“走着走着我又走到这里来了。“又”字写出了作者对小园的留恋,这里是他在战乱中能得到慰藉的地方。
B.“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这句话两次出现,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又直接抒发了作者满腔仇恨、满腔愤懑的感情。
C.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对年轻生命被扼杀的无限痛惜和对卑劣、凶残的日本侵略者的无比愤恨。
D.末段写雨,有明显的象征意味,既写出了当时形势的险恶,又表现了对抗日暴风雨早日到来的期盼。
E.本文写少女的死,只拈出一个细节来刻画,不去作平铺直叙的交代,这样写给人印象更为鲜明强烈。
五、(12分)
25.概括下面一段文字的主要意思(不超过30字)(4分)
细菌虽然小得肉眼看不见,但它们在分解枯枝败叶的过程中确实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它们能将吸收二氧化碳和其它养分而长成的树干与枝叶,再分解成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若没有细菌的存在,那么地球上的二氧化碳只能维持植物利用40年,因为炭素将被锁定在植物体内而不能参与到物质循环中去。由于细菌的这种作用,维持了整片森林甚至整个地球的盎然的绿意。
26.将下面这段话补写完整(4分)
下雨,如果适量,则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如果过量,则会成灾;,;游戏,如果适度,可以娱情悦性,如果过度,则会荒废学业。总之,,否则就会走向反面。
27.下面这段广告词中有多处语病,请找出四处并加以改正(4分)
我厂生产的这种型号的水泵,质量优异,小巧玲珑,携带方便,深受广大用户所欢迎。它广泛适用于城乡建设、工矿企业、农田水利、环保绿化。在今年全国同类型产品评比中,该水泵囊括了第一名。我们相信会有更多的用户使用它,选择它,喜爱它。
六、作文(60分)
我们的生活、学习、思维都需要一定的空间,有的空间需要我们保持,有的空间需要我们打破,有的空间需要我们拓展,有的空间需要我们开创……请以“我与空间”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文体不限②题目自拟③不少于800字

    以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第二学期期中练习(无)-高考模拟》范文由学科吧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学科吧»学科试卷»北京市海淀区高三第二学期期中练习(无)-高考模拟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学科吧 如对《北京市海淀区高三第二学期期中练习(无)-高考模拟》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