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案 说课稿 评课稿 教学反思 学科试卷

大余中学高三第三次强化训练试题

日期:2019-05-16  类别:学科试卷  编辑:学科吧  【下载本文Word版

文章内容预览
第Ⅰ卷(选择题,共42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矗立畜牧搐动怵目惊心相形见绌
B、弹劾干涸阖府一丘之貉曲高和寡
C、呼啸肖像咆哮孝子贤孙上行下效
D、契机休憩迄今锲而不舍泣不成声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本份百废俱兴毕恭毕敬天无绝人之路
B、成分发人深省出谋划策一寸光阴一寸金
C、定单丰富多采混水摸鱼不能赞一词
D、跌宕死心踏地披星戴月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这几个月,他一直深入矿区体验生活,终于写出了这部人人都的好作品。
②经过努力,我国已基本完成SARS疫苗的临床研究,即将进入临床。
③中美贸易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是可以取得共识并逐步得到解决的,影响中美经贸发展大局。
A、夸耀实验不可能也不应该B、夸奖试验不应该也不可能
C、夸奖实验不可能也不应该D、夸耀试验不应该也不可能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目前,中学生作文中错别字俯拾皆是,改变这种现状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B、曾几何时,十几年寒窗磨剑,到头来,看到成堆的稿纸难以变成铅字,他内心无比痛苦。
C、某市教委删除了中学生守则中“节俭”和“谦虚”的内容,对此人们街谈巷议,褒贬不一。
D、在人代会上,人大代表一致认为,政府应名正言顺地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网络的出现和日益普及,丰富并拓展了阅读的空间和阅读的形式,使传统的阅读生活受到了冲击与挑战。
B、数码媒体艺术,对大多数人还是比较陌生的,但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它在中国正日益受到关注和发展。
C、本市公安部门未雨绸缪,在今冬明春交通高峰到来之际,推出18条排堵保畅新措施,以防止出现大面积、长时间拥堵现象的发生。
D、干旱是最常见、影响最大的气候灾害,我国每年因干旱造成的粮食减产和其它经济损失占气候灾害损失的50%左右。
6、下面是围绕同一事件所作的不同表述,其中表意最明确的一项是()
A、安理会谴责伊外交官被害
B、世界舆论谴责塔利班杀害伊外交官
C、伊朗抗议一名外交官在阿富汗遇害
D、受害者家属怒斥外交官在阿富汗惨遭杀害的暴行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10题。
①艺术接触者掌握艺术语言的内涵,并不容易。主体的感受与判断虽是由客体的特定形态所引起的,但客体自身的特殊内容既未直接说出,它对观赏主体来说就带有模糊性。
②四川民谣里的“扯倒叶叶藤藤动”,和成语“一叶知秋”相似,当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的一种生动概括来理解,当作对于复杂得多的社会现象的一种比喻来理解,不能否认这些用语有模糊性。
③那么为什么它能普遍流行,为人们所乐于应用而富于概括作用?这是因为社会经验有个性的主体,拥有特殊的主观条件,在接触这些带一般性的语言时,结合自己的特殊感受,经过或迟或速的思索,领悟其中的深刻意蕴。因为它的意蕴可能普遍作用于广大的语言接触者的领悟,所以说它的意蕴有广泛的社会作用。
④习惯语中的“不假思索”,其实有片面性。不论接受者多么聪明,当他掌握对象的内在意义时,也不能没有即使短暂得不曾自觉的思索。所谓审美的敏感,也是以有所思索引起来的。
⑤大家都承认,白居易的语言形式通俗,通俗得不识字的老妪都能听懂。但是老妪所能听懂的诗意,对诗意的深度的掌握,是否可能和更有理解能力的读者的理解深度相等同?
⑥当然不能。即使同样熟悉诗词的知识分子,对白居易的名作《草》的意蕴的理解也有矛盾。例如其中诗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有人把这些原上草当作卑鄙小人的象征来理解,有人却认为这是对战斗者的顽强意志的比喻。为什么同一客体可能引起这种对立的理解?这种理解的审美个性的差别,主要是以不同主体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感受个性为条件的。
——王朝闻《月与指月》(节选)…………
本文浏览权限:管理员高级用户VIP用户会员用户

    以上《大余中学高三第三次强化训练试题》范文由学科吧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学科吧»学科试卷»大余中学高三第三次强化训练试题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学科吧 如对《大余中学高三第三次强化训练试题》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