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I卷(选择题,45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轿车 骄傲 桥孔 矫揉造作 娇生惯养
B.悄寂 峭拔 讥诮 销声匿迹 惟妙惟肖
C.戡乱 精湛 桑椹 狼狈不堪 字斟句酌
D.参茸 湿疹 掺兑 泥沙渗漉 惨不忍睹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震撼 顾名思义 儒子可教 惶惶不可终日
B.烦躁 蓦然回首 锲而不舍 万事具备,只欠东风
C.滋蔓 风尘仆仆 悉心教导 茫然不知所措
D.雕琢 风糜一时 贻笑大方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3、依次在横线处真上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世界网球名将桑普拉斯在最后一场比赛中,以3:0轻取对手阿加西,第五次__ATP总决赛。②演习部队红方突出重围之后,副司令员指示众将士:“各师、团一律原地待命,做好总结。”③在非原则的生活琐事上,这也挑剔,那也_____,是毫无必要的。
A.问鼎 修整 指责 B.问鼎 休整 指摘
C.折桂 修整 指摘 D.折桂 休整 指责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经过他长期的研究、试验,终于出色地掌握了果树嫁接技术。
B.我们在对某些教育政策作了一定的分析之后,从而思考教育的深层次的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C.自从开学以来,在几位班委努力工作之下,班集体面貌有了很大变化,校领导已多次表扬我班。
D.要提高语文教师的素质,不只要解决语文教师的业务进修问题,重要的是必须尽快建立流动优化的人事制度。
5、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下岗工人再就业后工作责任心更强了。小王现在在一家小工厂任会计,他管理的账目分毫不爽,得到老板与同事的一致肯定。
B.走向世界并不等于抛弃传统,而且正好相反。我们要使独特的民族艺术陈陈相因,继续发展,让古老的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C.暑假里,我提议以“学生最喜爱的课外读物”作为我们研究性学习小组的研究课题,大家都说这主意自出机杼,很有创见。
D.全国围棋大赛的选手都是各省预赛的冠军,可是第二场比赛中,两个棋手的棋艺高低却可以说是伯仲之间,相差非常明显。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A.勤奋和才能息息相关,没有先验论的天才,但是有接触实际,勤学苦练,用汗水灌溉出来的。
B.依法治国首先要依法治权、治官,用法律规范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对其行使权力加以限制与监督。
C.“临考磨枪”这套系列丛书的读者对象主要是面向高三年级老师和学生。
D.加大监督力度,制止和规范权力消费行为已成为反腐败斗争中迫在眉睫的问题。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湿地是全球淡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能够净化污水,它又被誉为“地球之肾”。污水进入湿地后,污染物会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变化。水量得到调整的同时,水流中的悬浮污染物、有机化合物、重金属以及包含有氮和磷的营养物也会被消除。
所有的污染物中,湿地处理营养物的效率最高。所谓营养物主要指含有氮和磷的化合物。这些化合物是城市和农业污水的主要成分。淡水中过高的氮、磷化合物浓度会带来许多问题。比如,孕妇饮用溶解有过多硝酸盐的水会使初生婴儿患上一种名为高铁血红蛋白症的先天性心脏病。另外,氮化合物的浓度过高还会在海岸、河弯等地方引发超营养作用,即水域中的浮游生物过量生长,消耗掉其他生物所需的氧气。
湿地分解硝酸盐主要通过一种叫做反硝化作用的生物化学过程实现。这个过程中,硝酸盐被生活在缺氧的湿地土壤中的细菌吸收、利用。最后,氮气将作为这个过程的最终产物,被释放到地球的大气中。绝大部分以硝酸盐形式进入湿地的氮都是这样被处理的。
湿地转移磷的方式是一个物理、化学和生物混合的过程。含磷的有机物首先被转化为无机的正磷酸盐。这种化合物很容易被湿地植物和土壤吸收,于是磷便从污水中被转移了出来。
世界上有很多地方都在利用湿地这种经济又高效的生态系统处理污水。印度的卡尔库塔市是全世界湿地利用的典范。城中没有污水处理厂,所有污水都被排入城市东郊一个经过改造的湿地中。这些被湿地处理过的污水用来养鱼、灌溉稻田和种植在固体垃圾上的蔬菜。这样,污水中大量的营养物就以食物的形式被转移了出来。然而像世界上其他地方一样,近年来,这片湿地也面临着威胁,卡尔库塔市日益膨胀,这片湿地的污水处理能力却是有限的,很难满足这个城市未来的需要。
(节选自《中国科技纵横》xxxx年第2期)
7.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最关键的一个原因是()
A.因为能净化污水。
B.污水进入湿地后,污染物会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变化。
C.污水进入湿地后,水量得到调整的同时,水流中的悬浮污染物、有机化合物、重金属以及包含有氮和磷的营养物会被消除。
D.所有的污染物中,湿地处理营养物的效率最高。
8.“污水进入湿地后,污染物会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变化”,下列句子不属于表述这种“变化”现象的一项是()
A.这个过程中,硝酸盐被生活在缺氧的湿地土壤中的细菌吸收、利用。
B.最后,氮气将作为这个过程的最终产物,被释放到地球的大气中。
C.含磷的有机物首先被转化为无机的正磷酸盐。
D.这样,污水中大量的营养物就以食物的形式被转移了出来。
9.下列对最后一个自然段“污水中大量的营养物就以食物的形式被转移了出来”一句中“营养物”这个概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指含有氮和磷的化合物。
B.它是城市和农业污水中的主要成分。
C.它包括以硝酸盐形式进入湿地的氮。
D.也包括含磷的有机物。
10.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没有湿地的地方,初生婴儿容易患上一种名为高铁血红蛋白症的先天性心脏病。
B.水域中的浮游生物生长过量,是因为海岸、河湾等地方引发超营养作用。
C.印度的卡尔库塔市的湿地也面临危机,可见,利用湿地这种经济、高效的生态系统处理污水的方法很难在全世界推广。
D.湿地能够净化污水,因此保护湿地是解决淡水危机的有效措施之一。
三、(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ll~15题。
梁彦光字修芝,安定乌氏人也。彦光少有至性,其父每谓所亲曰:“此儿有风骨,当兴吾宗。”魏大统末,入太学,略涉经史,有规检,造次必以礼。及高祖受禅,以为岐州刺史。开皇二年,上幸岐州,悦其能。后数岁,转相州刺史。彦光前在岐州,其俗颇质,以静镇之,合境大化。及居相部,如岐州法。邺都杂俗,人多变诈,为之作歌,称其不能理化。上闻而谴之,竟坐免。岁余,拜赵州刺史,彦光言于上曰:“请复为相州,改弦易调,庶有以变其风俗,上答隆恩。”上从之,复为相州刺史。豪猾者闻彦光自请而来,莫不嗤笑。彦光下奉,发摘奸隐,有若神明,于是狡猾之徒莫不潜窜,合境大骇。初,齐亡后,衣冠士人多迁关内,唯技巧、商贩及乐户之家移实州郭。由是人情险,妄起风谣,诉讼官人,万端千变。彦光欲革其弊,乃用秩俸之物,招致山东大儒,每乡立学,非圣哲之书不得教授。于是人皆剋励,风俗大改。有滏阳人焦通,性酗酒,事亲礼,为从弟所讼。彦光弗之罪,将至州学,令观于孔子庙。通遂感悟,既悲且愧,若无自容。彦光训谕而遣之。后改过励行,卒为善士。以德化人,皆此类也。吏人感悦,略无诤讼。(《隋书·列传第三十八·循吏》)
[注]诐:(bi)不正,邪僻。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彦光前在岐州,其俗颇质质:质朴
B、上闻而谴之,竟坐免坐:因为
C、庶有以变其风俗,上答隆恩庶:希望
D、发摘奸隐,有若神明摘:揭发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有规检,造次必以礼
B、衣冠士人多迁关内
C、唯技巧、商贩及乐户之家移实州郭
D、非圣哲之书不得教授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其父每谓所亲曰B、为之作歌,称其不能理化
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事亲礼阙,为从弟所讼D、以德化人,皆此类也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1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梁彦光的为政之道的一组是
①略涉经史,有规检,造次必以礼
②发摘奸隐,有若神明
⑧每乡立学,非圣哲之书不得教授
④彦光弗之罪,将至州学,令观于孔子庙
⑤彦光训谕而遣之
⑥吏人感悦,略无诤讼
A、①②⑥B、①③⑤.C、②③④D、④⑤⑥
1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彦光品行和学识皆佳。他年轻时就性情纯厚,他的父亲对他寄予厚望,认为他一定会兴盛宗族;他就学于太学时,治学泛览经史,行事严守礼法。
D、梁彦光性情执着,不因挫折而屈服。相州民风不淳,有些人诽谤他任刺史不善为政,使得他获罪免官。但他后来重被起用时,却不惧失败,主动请求再回相州任职。
C、梁彦光为政始终是惩恶和教化兼施。他一方面严厉打击强横狡猾、不守法纪之徒,另一方面以圣贤之道教育感化民众。他的政绩深受皇帝赏识。
D、梁彦光的德政使得过去善变狡诈的相州民众转而向善。酗酒不孝的焦通,经过教育感化而幡然悔悟,弃恶从善;相州官吏民众的好争执的习俗也为之大改。
第II卷(非选择题,共105分)
四、(15分)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彦光弗之罪,将至州学,令观于孔子庙。(3分)
译文:_
(2)后改过励行,卒为善士。(2分)
译文:
17、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各题:
夜雪
(唐)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①这首诗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写夜雪的?从描写对象思考,本诗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这首诗写出了夜雪的什么特点?同时透露出作者谪居时的什么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补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只填4句,4分)
①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老骥伏枥,志在千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五、阅读下文,完成19—22题:(18分)
断断续续下了几天的雨,到黄昏又淅淅沥沥地下起来了。本来想出去走走,屋檐水霍霍地流下来,分明告诉我雨越下越大了。也罢,今夜就安下心呆在屋里,独自受用这无边的雨意吧。
我的居所是几间瓦屋。这种过时的建筑懒懒散散地分布在城市的一个隅,恰为喜欢怀旧的人们营造出古朴的意境,更何况我从小长在乡间,对原汁原味的雨声有着久违的想念。这些瓦屋据说很快要被拆除了,这当然是一桩好事。但对于听雨而言,瓦屋却是难得的佳处。身居高楼的人,完整意义上的听雨是不存在的,雨是世上最轻灵的东西,能将那厚重的钢筋水泥敲响吗?瓦屋就不
同了,它不像高楼那样庞大而僵硬,雨滴敲在上面,立即发出好听的声音。身居瓦屋的人也就有了在雨中亲近自然的福气。
瓦似乎是专为雨设置的乐器。平常里它们总是一言不发,一旦雨滴接踵而至,瓦的音乐就丁丁地奏响了。那声音酷似古筝,清脆且意味十足,在黑夜里向四面八方弥漫。雨势急骤,琴声就慷慨激越,如万马奔腾,百鸟齐鸣,又如两军交锋擂鼓助阵。雨势减缓,音乐也就跟着弱下去,像激战过后的短暂休憩,又像是“冰泉冷涩弦凝绝”。似混乱不堪又包罗万象。而那些尽职的瓦片只是专注地演着,听雨的人脑海中便漶出不尽的情意。
实际上,一个人愿意坐下来静静听一回雨,他的心中一定有了某种牵念和感喟,尽管有时是淡淡的,连自己也难以察觉。雨丝最能扯动昔日的情思,雨声也最易叩响感情的门环。垂老的将帅有“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回味,迟暮的美人有“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的幽怨,多情的人有“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遐想……
我曾困惑于古人填词作诗,为何总喜欢运用雨的意象。今夜瓦屋听雨,算是有一些了悟,听雨,听年华的淙淙流淌。南宋词人蒋捷词云:“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秋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人生境遇不同,听雨的感受也就各异。少不更事的时候,并不在意也无法理解雨声的内涵;及到饱经世事历尽人间沧桑的暮年,方才生出“雨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慨叹。原来雨声所敲打的,除去岁月的回响之外,还有昔日难再的痛苦与欲说还休的惆怅。
雨还在屋顶轻轻地弹唱。我忽然想到,在这座脚步繁忙的城市里,还有多少人能摈弃尘世的杂念,如此投入地听一回雨呢?
19.作者为什么说“身居高楼的人,完整意义上的听雨是不存在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作者认为一个人听雨,心中一定是有了某种牵念和感喟,综观全文,作者这次瓦屋听雨,心中是有了怎样的牵念和感喟?(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作者在第三段分三个层次对“瓦的音乐”作了细致的描写,请回答出第三个层次音乐的特点是什么?第五段引用了蒋捷的词,其用意是什么?(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作者写瓦屋听雨时以高楼听雨作反衬,更显出瓦屋听雨时亲近自然的诗意。
B.从全文看,作者对庞大而僵硬的高楼带有明显的排斥情绪,与对瓦屋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照。
C.本文引用了司空曙、陆游等唐宋诗人的诗句,给文章平添了典雅的韵味。
D.瓦屋听雨,既有回忆往事,又有痛惜岁月难再,以及由此而生发的紧迫感。
E.作者由听雨而进入诗一样的境界,表现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同时也表达了对那些不能摈弃世俗观念的人的愤愤不平。
六、(12分)
2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对其中画线部分进行修改。(4分)
沿江两岸,①苍翠的林木,山花吐香,②危崖耸峙,满布奇石,③泉流瀑飞,清风送爽,雄奇险绝中透出清丽妩媚。
(1)划线部分的语序应调整为(只填序号)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其中短语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应分别修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才能使短语格式协调一致,匀整对称。(2分)
24.提取下列材料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为“条码”下定义。(可删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①条码是一种特殊符号。
②表示商品信息的数学代码转换而成一组黑白相间的平行线条。
③这种特殊符号是由这些平行线条组合构成的。
④条码一般印在商品包装上或附在商品上。
⑤条码标志商品的身份。
答:
25.仿照示例,改写下列两条提示语,使之亲切友善、生动而不失原意。(4分)
提示语:(液化气站广告)到家服务,送气上门。
改写为:服务到家,运气上门。
(1)提示语:(宾馆招贴)衣冠不整,拒绝入内。
改写为:
(2)提示语:(精品小店)赚钱不多,概不赊销。
改写为:
七、作文(60分)
26、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按要求作文。
同学,多么熟悉的称呼,你和他们朝夕相处,你和他们心灵相通。有些话,你可能不告诉父母,不告诉老师,但你会告诉同学;有些事,可能父母不理解你,老师不理解你,但同学会理解你。十多年读书生涯,你结识了许多同学,他们给了你友谊,给了你温暖,给了你快乐,给了你见识,给了你启迪……
请以“同学”为话题作文,只要和话题相关即可。
要求:所选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立意自定,题目自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不得抄袭。
灌云县杨集中学高三语文第三次质量检测试卷答案
一、1D、2C、3B、4D、5A、6B
二、
三、(15分,每小题3分)
11.B(坐:因犯……罪或错误;D.摘:同“揽”,“发摘奸隐”等于“发奸揽伏”,“摘”意同“发”,可依语境推断)
12.D(D.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意思相同,都释为对学生讲解说明教材的内容。A.古代汉语意为匆忙,仓促;现代汉语意为鲁莽,轻率。B.古代士以上戴冠,衣冠连称,是古代士以上的服装,后引申指世族、士绅;现代汉语意为衣服和帽子,指穿戴。巳古代汉语意为技艺,此处用为名词,指从事各种技艺的人,即工匠;现代汉语意为表现在艺术、工艺、体育等方面的巧妙的技能)。13.B(B.前者为第三人称代词,代人,译为“他”;后者用作副词,表示期望的语气。A.均用作助词,在动词前,与动词组成“所”字结构,属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巴均表示被动关系,跟“所”结合,组成“为……所”句式。D.均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方法,译为“用”)
14.C(排除①⑥,①为学识修养,⑧为为政之道的结果)
15.C(任相州刺史是惩恶和教化兼施,而任岐州刺史则是以静镇之,并、
四、16、(1)彦光并没有处置他,而是把他带到州里的学校,让他在孔子庙里参观。(3分)
(2)后来焦通改正了过错,磨砺自己的品行,最终成为厂有善行的士人。(2分)每分句翻译准确得1分,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17、(1)从触觉(衾枕冷)、视觉(窗户明)、听觉(闻折竹声)等角度来写夜雪,属于侧面描写(侧面烘托)。(2)、清冷、宁静、孤独、寂寞。
18、①薪不尽,火不灭。②烈士暮年,壮心不已③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19.因为作者认为,雨滴敲在瓦屋顶上的声音才是原汁原味的声音;由钢筋水泥筑成的高楼庞大而僵硬,雨滴不能敲响它,所以说身居高楼的人听雨不是完整意义的听雨。
20.牵念:对久违的能亲近的农村生活的想念。
感喟:昔日难再的痛惜与欲说还休的惆怅。
21.⑴余韵渐止;⑵人生景遇不同,听雨的感受也就各异。
22.AC(B项“明显的排斥情绪”错,D项“紧迫感”错,E项“愤愤不平”错。)
23.(1)②③①2分,只有整体按此顺序才给分(2)“苍翠的林木”和“满布奇石”应改为“林木苍翠”和“奇石满布”2分,要求能两两照应;前两短语顺序变化,后面也要相应改变
24.(4分)条码是一种由表示商品信息的数学代码转换而成的一组黑白相间的平行线条组合构成的,一般印在商品包装上或附在商品上,标志商品身份的特殊符号。
25.(1)衣冠楚楚,登堂入室。(2)本小利微,现金交易。
参考译文:
梁彦光字修芝,安定郡乌氏县(今甘肃省泾川县)人。彦光年轻时就性情纯厚,他的父亲常常对亲近的人说:“这个孩子品格、气概不凡,一定会使我们的宗族兴盛。”西魏大统末年,彦光进太学学习,泛览了经书和史书的要略,做事有规矩和法度,即使在匆忙之际也严守礼仪。到了隋高祖接受了北周的掸让登基,任命彦光担任岐州刺史。开皇二年,皇上驾临岐州,很赏识彦光的才能。几年之后,彦光调任相州刺史。彦光以前在岐州任刺史时,那儿的民风很质朴,彦光用为政安定的方式来治理,使得一郡的风俗人心都受到了教育感化。等到到了相州,依然按照治理岐州的方法治理。相州治所邺都的民风不淳,民众大多善变而狡诈,他们对彦光编了歌谣,说他不能够治理州郡,教化民众。皇上听到了这个歌谣就责备了彦光,最终因此罪名而被免官。一年多以后,被任命为赵州刺史,彦光对皇帝说:“请求再任命我为相州刺史,我将改变非“始终”;皇帝的赏识也是任职岐州时的事)
方法,期望能有办法来改变那儿的民风,来报答陛下对我的大恩。”皇上答应了他的请求,再次任命他为相州刺史。相州的强横狡猾、不守法纪之徒听说彦光是自己请求前来的,没有不嘲笑他的。彦光一到任,就揭发隐匿的奸邪之徒及其罪行,如神明一般明察,从此狡诈之徒没有不潜逃的,一郡之内人们都非常惊骇。当初,北齐灭亡之后,世族士绅和读书人大多迁居关内,只有工匠、商贩和乐户人家迁移聚居在州城的外城一带,因此民风险恶邪僻,无端地编造歌谣诽谤,控告官员,频繁地挑起许多事端。彦光想要革除这种弊端,就用俸禄延请中原的儒学大师,在每个乡里建立学校,不是圣贤的学说不准教授。从此民众都能够克制自励,民风大有改变。有一个滏阳人焦通,性好酗酒,在对待父母的礼法上有过错,被堂弟告发。彦光并没有处置他,而是把他带到州中的学校,让他在孔子庙里参观。焦通于是就受到了感化而醒悟,又难过又惭愧,无地自容。彦光又教明白道理之后就让他回家了。后来焦通改正了过错,磨砺自己的品行,最终成为了有善行的士人。彦光用德行来教育感化民众的行为,都如这样的情况。官吏民众都被他感化而爱戴他,相互之间都没有了争执。
[注]诐:(bi)不正,邪僻。
《隋书》为唐代魏徵等撰,为避讳而改“民”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