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案 说课稿 评课稿 教学反思 学科试卷

初二物理上机械运动(二)训练试题

日期:2019-05-20  类别:学科试卷  编辑:学科吧  【下载本文Word版

一、选择题

1、轮船从甲地到乙地顺水航行速度是40km/h,从乙地返回甲地逆水航行速度是30km/h,那么轮船在甲、乙两地往返的平均速度是( )

A.35km/h           B.34.3km/h

C.36km/h           D.32km/h

2、李明的家距学校600m,某天他上学时,先以1m/s的速度走完前一半路程,为了不迟到,他改为1.5m/s的速度走完后一半路程,他上学走路的平均速度是( )

A.1.2m/s           B.1.25m/s

C.2m/s            D.2.5m/s

3、一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在第5s时的速度为1m/s,则在前2s的速度是( )

A.0.5m/s           B.0.4m/s

C.1m/s            D.2m/s

4、汽车以6m/s的速度匀速驶上长为60m的斜坡顶,接着又以10m/s的速度从坡顶沿原路匀速返回,该汽车下坡的全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

A.7.5m/s           B.8m/s

C.6.25m/s          D.3.75m/s

5、某同学百米赛跑成绩为10s,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他每秒通过的路程是10m

B.他赛跑时做匀速直线运动

C.他在百米内平均速度为10m/s

D.他在冲线时的速度可能大于10m/s

6、甲、乙两人沿平直的蓄水大坝并肩行走,上坝后第1min走了40m,第2min走了30m,连续走完190m大坝共用了4min,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他们在第2min内,一定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B.他们走完120m路程的平均速度是0.5m/s

C.他们在第1min和最后1min的平均速度一定不相等

D.在行走中,甲相对于乙的速度是0m/s

7、某人沿直线从甲地到乙地共用100min,在第一个10min内走过80m,在第二个10min内走了120m,则下述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他第一个10min内的平均速度为0.2m/s

B.他第二个10min内的平均速度为0.2m/s

C.他前20min内的平均速度为0.6m/s

D.甲、乙两地相距1000m

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变速直线运动中的物体的速度是变化的

B.瞬时速度就是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

C.瞬时速度可以看成时间趋近于无穷小时的平均速度

D.平均速度就是速度的平均值

9、关于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手榴弹出手时的速度是20m/s,是瞬时速度

B.汽车通过某广告牌的速度是30km/h,是平均速度

C.小球下落中第1s末的速度为10m/s,是平均速度

D.火车从甲站到乙站的速度是60km/h,是平均速度

10、一辆摩托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起动后第1秒内,第2秒内,第3秒内和第4秒内通过的路程分别是1米,2米,3米,4米,摩托车( )

A.前2秒内做匀速直线运动

B.第3秒内做匀速直线运动

C.这4秒内做匀速直线运动

D.这4秒内做变速直线运动

提示:

1、设甲乙两地相距为s,则:

2、解题方法同题1.

4、

5、该同学在百米赛跑的整个过程中是做变速运动。

6、根据

平均速度的公式计算,计算时注意s与t的对应关系。

8、根据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定义。

9、选项A、B、C中描述的都是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因此都是瞬时速度,而选项D中描述的是一个过程中的速度,因此是平均速度。

10、物体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

第1题 正确答案为B

第2题 正确答案为A

第3题 正确答案为C

第4题 正确答案为A

第5题 正确答案为CD

第6题 正确答案为D

第7题 正确答案为B

第8题 正确答案为ABC

第9题 正确答案为AD

第10题 正确答案为D

B卷

二、综合题

11、一物体沿直线运动,前4秒内匀速运动的距离为8m,其运动速度为____________m/s,后6s内运动的速度为4m/s,那么物体在这10秒钟内的平均速度____________m/s.

12、一个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它在前2秒的平均速度为6m/s,后4秒的平均速度为3m/s,则物体在这6s内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____.

13、在室外量出40米的直线路程,每隔10米作一记号,在各记号处均站有一人记时,发令枪响,一同学开始起跑,各记时员同时记时,分别记下该同学经过他们记号处所用的时间。记录结果如下表1所示。要求依据表1中的数据,填写表2中的各空栏。

表1

路程(m)10203040

时间(s)2.54.06.08.0

表2

路程段第1个10m内第2个10m内最后1个10m内全程内

平均速度(m/s)

14、某班同学在用皮尺和秒表测平均速度时,四位计时员记录了张红同学通过10米、20米、30米和40米处的时间,并记录在下表中:

路程10m20m30m40m

时间3.2s5.2s6.8s8.2s

根据上面的数据,计算出张红同学跑步的下列平均速度:

(1)从起点到10m处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____m/s;

(2)从10m处到30m处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____m/s;

(3)从30m处到40m处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____m/s.

15、怎样测量盘香(或蚊香)燃烧的速度?

答案:

11、2;3.2

12、4m/s

13、4;6.7;5;5

14、

15、原理:根据平均速度公式测量。

器材:盘香(或蚊香)一盘,棉线一根(长度适量),刻度尺一把,钟表(或秒表)一只,火柴若干。

(1)首先用棉线沿盘香的中线与盘香完全重合(可采用一段一段逐渐重合的方法),然后用刻度尺测量这根绵线的长度L,就是盘香点燃前的总长度L。

(2)一只手持点燃的火柴,另一只手握秒表(或看钟表),当用火柴点燃盘香时,立即按下秒表(或立即记下钟表分针所指的时刻)开始计时,当点燃t分钟时,让盘香熄灭,再用棉线测出剩余盘香的长度L′。

(3)根据公式,求出盘香(或蚊香)燃烧的平均速度.

中考解析

一、中考要求

本部分内容在中考中常考的内容有平均速度的概念,以及平均速度的测量,另外还有速度、路程和时间的计算.

二、中考新题例说

例1、步行人的速度为v1=5km/h,骑车人的速度为v2=15km/h,若步行人先出发t=30min,则骑车人经过多长时间才能追上步行人?这时距出发地多远?

分析

步行人先行t=30min=0.5h,通过的路程为s=v1t=5km/h×0.5h=2.5km

由此可知骑车人和步行人相距2.5km,骑车人与步行人的速度差为v2-v1,设经过时间t′后,骑车人追上步行人,则

t′=s/(v2-v1)=2.5km/(15km/h-5km/h)=0.25h

相遇处离出发点的距离就是骑车人所通过的路程,即

s2=v2t′=15km/h×0.25h=3.75km

上述解法采

用先求步行人所需的时间,此题还可有以下多种解法.

解法一:

以步行人和骑车人各自为研究对象列运动方程,再列出他们之间的时间关系式和路程关系式,最后解方程组,具体解法如下:

步行人以速度v1运动,在时间t1内通过的路程为

s1=v1t1 ①

骑车人以速度v2运动,在时间t2内通过的路程为

s2=v2t2 ②

步行人和骑车人从同地出发同向运动而相遇,即两人通过的路程相同,即

s1=s2 ③

步行人比骑车人先行t=30min=0.5h,即

t1=t2+t ④

将④式代入①式,再将①②式代入③式,有v1(t2+t)=v2t2

代人数据后解得,t2=0.25h

将t2=0.25h代入②式,解得

s2=v2t2=15km/h×0.25h=3.75km

解法二:

此题也可以用比例求解.步行人和骑车人同地出发同向运动再相遇,有

s步=s骑 ①

据t=s/v,在路程s相同的情况下,物体运动时间与他们的速度成反比,即

t1︰t2=v2︰v1 ②

步行人先出发t时间,则t1=t2+t ③

将③式代入②式,得,(t2+t)︰t2=v2︰v1 ④

将t=0.5h,v1=5km/h,v2=15km/h,代入④式,则有

(t2+0.5h)︰t2=15km/h︰5km/h,

解得t2=0.25h

从相遇点到出发点的距离就是骑车人所通过的路程,即

s2=v2t2=15km/h×0.25h=3.75km

解法三:

此题还可变换参照物,用相对运动的观点求解.例如以步行人为参照物,在前t=0.5h内,骑车人以v1=5km/h的速度沿与步行人相对地的相反方向运动,此时通过的路程为

s1=v1t ①

在后一段t2的时间内,骑车人以v=v2-v1的速度相对步行人沿与步行人相对地运动的方向运动,此时通过的路程为

s2=(v2-v1)t2 ②

骑车人从步行人所在处出发,最后回到步行人所在处,则有

s1=s2  ③

将①②两式代人③式,则有

v1t=(v2-v1)t2  ④

将v1=5km/h,v2=15km/h,t=0.5h代入④式,

则有5km/h×0.5h=(15km/h-5km/h)t2

解得t2=0.25h

骑车人相对地面在时间t2内通过的路程就是到出发点的距离,即

s2=v2t2=15km/h×0.25h=3.75km

例2、一艘轮船从甲地顺水到达乙地后再逆水返回甲地,所需的时间为t1,若轮船动力不变,它在静水中同样往返一次所需的时间为t2,则t2与t1的关系是( )

A.t1>t2           B.t1=t2

C.t1

解法一:

常规解法

设轮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v,水流速度为v0,甲、乙两地相距s,则:

因为v>v0,v2>v02,所以>1

所以t1>t2,故正确答案选A.

解法二:

巧用推论法

根据物体以不同速度经过两段相等的路程的平均速度公式可知,轮船在流水中往返一次的平均速度

即物体在流水中的平均速度小于在静水中的速度,故答案选A.

解法三:

赋值法

设甲、乙两地相距60km,水流速度v0=10km/h,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40km/h,则:

t1>t2,故选A.

解法四:

极限法

水流速度v0v,则船无法逆水行驶,则t1变得无限长,故选A.

例3、小明身边只有一把米尺和一辆自行车,他想测出自己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是多大,你能帮助他吗?还需要什么器材?

分析:

还需要停表.用米尺测出车轮的直径D,算出车轮的周l=πD,让小明骑上自行车,数出骑5分钟车轮转过的圈数n,则在这段时间内前进的路程为s=nl=nπD,小明骑自行车时的平均速度大约为.

说明:此题亦可用里程牌计算路程,但骑车时间不能太短,否则数据不准确.

课外拓展

物理与生活

(1)常见的相对运动

当你坐在高速行驶的汽车上时,迎面开过来一个飞速行驶的摩托车,你看到的摩托车速度会比你站在地上观察有什么区别?答案是显然的,当然是“快”。这是因为相向运动时,相对运动速度是相加的。当物体同向行驶时,相对运动速度是相减的。

运动会上,接力赛是最精彩的一幕,运动员在交接棒时,应保持怎样的速度才能不掉棒,不影响比赛成绩?根据运动的相对性,当两个运动员的速度相同时,即保持相对静止,在动中取静,就容易接好棒。

(2)孙悟空腾云驾雾是怎么拍摄的

《西游记》是大家比较熟悉和喜欢的电视剧,其中孙悟空给人们留下美好的印象,但是善于思考的观众一定会问,孙悟空的“腾云驾雾”是怎样拍摄出来的?下面就来谈谈这个问题,我们知道,平时我们所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是相对于我们假定不动的参照物而言的。

如果我们坐在封闭的火车厢里,那么我们将无法知道火车究竟是静止的还是匀速行驶的,只有拉开窗帘,看到铁轨旁的树木、村庄等参照物,根据它们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才能判断出来。

利用运动相对性,我们就可以拍摄孙悟空的“腾云驾雾”镜头了。如孙悟空“腾云远去”的镜头先分别拍摄孙悟空的动作镜头和景物镜头,然后将两组画面放在“特技机”里迭合,迭合时迅速地移动背景上的白云和山河湖海作参照物,用摄像机把它们拍摄下来,看电视时,观众以白云和山河湖海作参照物,于是便产生了“腾云远去”的感觉。

一、选择题

1、轮船从甲地到乙地顺水航行速度是40km/h,从乙地返回甲地逆水航行速度是30km/h,那么轮船在甲、乙两地往返的平均速度是( )

A.35km/h           B.34.3km/h

C.36km/h           D.32km/h

2、李明的家距学校600m,某天他上学时,先以1m/s的速度走完前一半路程,为了不迟到,他改为1.5m/s的速度走完后一半路程,他上学走路的平均速度是( )

A.1.2m/s           B.1.25m/s

C.2m/s            D.2.5m/s

3、一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在第5s时的速度为1m/s,则在前2s的速度是( )

A.0.5m/s           B.0.4m/s

C.1m/s            D.2m/s

4、汽车以6m/s的速度匀速驶上长为60m的斜坡顶,接着又以10m/s的速度从坡顶沿原路匀速返回,该汽车下坡的全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

A.7.5m/s           B.8m/s

C.6.25m/s          D.3.75m/s

5、某同学百米赛跑成绩为10s,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他每秒通过的路程是10m

B.他赛跑时做匀速直线运动

C.他在百米内平均速度为10m/s

D.他在冲线时的速度可能大于10m/s

6、甲、乙两人沿平直的蓄水大坝并肩行走,上坝后第1min走了40m,第2min走了30m,连续走完190m大坝共用了4min,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他们在第2min内,一定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B.他们走完120m路程的平均速度是0.5m/s

C.他们在第1min和最后1min的平均速度一定不相等

D.在行走中,甲相对于乙的速度是0m/s

7、某人沿直线从甲地到乙地共用100min,在第一个10min内走过80m,在第二个10min内走了120m,则下述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他第一个10min内的平均速度为0.2m/s

B.他第二个10min内的平均速度为0.2m/s

C.他前20min内的平均速度为0.6m/s

D.甲、乙两地相距1000m

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变速直线运动中的物体的速度是变化的

B.瞬时速度就是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

C.瞬时速度可以看成时间趋近于无穷小时的平均速度

D.平均速度就是速度的平均值

9、关于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手榴弹出手时的速度是20m/s,是瞬时速度

B.汽车通过某广告牌的速度是30km/h,是平均速度

C.小球下落中第1s末的速度为10m/s,是平均速度

D.火车从甲站到乙站的速度是60km/h,是平均速度

10、一辆摩托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起动后第1秒内,第2秒内,第3秒内和第4秒内通过的路程分别是1米,2米,3米,4米,摩托车( )

A.前2秒内做匀速直线运动

B.第3秒内做匀速直线运动

C.这4秒内做匀速直线运动

D.这4秒内做变速直线运动

提示:

1、设甲乙两地相距为s,则:

2、解题方法同题1.

4、

5、该同学在百米赛跑的整个过程中是做变速运动。

6、根据

平均速度的公式计算,计算时注意s与t的对应关系。

8、根据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定义。

9、选项A、B、C中描述的都是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因此都是瞬时速度,而选项D中描述的是一个过程中的速度,因此是平均速度。

10、物体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

第1题 正确答案为B

第2题 正确答案为A

第3题 正确答案为C

第4题 正确答案为A

第5题 正确答案为CD

第6题 正确答案为D

第7题 正确答案为B

第8题 正确答案为ABC

第9题 正确答案为AD

第10题 正确答案为D

B卷

二、综合题

11、一物体沿直线运动,前4秒内匀速运动的距离为8m,其运动速度为____________m/s,后6s内运动的速度为4m/s,那么物体在这10秒钟内的平均速度____________m/s.

12、一个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它在前2秒的平均速度为6m/s,后4秒的平均速度为3m/s,则物体在这6s内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____.

13、在室外量出40米的直线路程,每隔10米作一记号,在各记号处均站有一人记时,发令枪响,一同学开始起跑,各记时员同时记时,分别记下该同学经过他们记号处所用的时间。记录结果如下表1所示。要求依据表1中的数据,填写表2中的各空栏。

表1

路程(m)10203040

时间(s)2.54.06.08.0

表2

路程段第1个10m内第2个10m内最后1个10m内全程内

平均速度(m/s)

14、某班同学在用皮尺和秒表测平均速度时,四位计时员记录了张红同学通过10米、20米、30米和40米处的时间,并记录在下表中:

路程10m20m30m40m

时间3.2s5.2s6.8s8.2s

根据上面的数据,计算出张红同学跑步的下列平均速度:

(1)从起点到10m处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____m/s;

(2)从10m处到30m处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____m/s;

(3)从30m处到40m处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____m/s.

15、怎样测量盘香(或蚊香)燃烧的速度?

答案:

11、2;3.2

12、4m/s

13、4;6.7;5;5

14、

15、原理:根据平均速度公式测量。

器材:盘香(或蚊香)一盘,棉线一根(长度适量),刻度尺一把,钟表(或秒表)一只,火柴若干。

(1)首先用棉线沿盘香的中线与盘香完全重合(可采用一段一段逐渐重合的方法),然后用刻度尺测量这根绵线的长度L,就是盘香点燃前的总长度L。

(2)一只手持点燃的火柴,另一只手握秒表(或看钟表),当用火柴点燃盘香时,立即按下秒表(或立即记下钟表分针所指的时刻)开始计时,当点燃t分钟时,让盘香熄灭,再用棉线测出剩余盘香的长度L′。

(3)根据公式,求出盘香(或蚊香)燃烧的平均速度.

中考解析

一、中考要求

本部分内容在中考中常考的内容有平均速度的概念,以及平均速度的测量,另外还有速度、路程和时间的计算.

二、中考新题例说

例1、步行人的速度为v1=5km/h,骑车人的速度为v2=15km/h,若步行人先出发t=30min,则骑车人经过多长时间才能追上步行人?这时距出发地多远?

分析:

步行人先行t=30min=0.5h,通过的路程为s=v1t=5km/h×0.5h=2.5km

由此可知骑车人和步行人相距2.5km,骑车人与步行人的速度差为v2-v1,设经过时间t′后,骑车人追上步行人,则

t′=s/(v2-v1)=2.5km/(15km/h-5km/h)=0.25h

相遇处离出发点的距离就是骑车人所通过的路程,即

s2=v2t′=15km/h×0.25h=3.75km

上述解法采用先求步行人所需的时间,此题还可有以下多种解法.

解法一:

以步行人和骑车人各自为研究对象列运动方程,再列出他们之间的时间关系式和路程关系式,最后解方程组,具体解法如下:

步行人以速度v1运动,在时间t1内通过的路程为

s1=v1t1 ①

骑车人以速度v2运动,在时间t2内通过的路程为

s2=v2t2 ②

步行人和骑车人从同地出发同向运动而相遇,即两人通过的路程相同,即

s1=s2 ③

步行人比骑车人先行t=30min=0.5h,即

t1=t2+t ④

将④式代入①式,再将①②式代入③式,有v1(t2+t)=v2t2

代人数据后解得,t2=0.25h

将t2=0.25h代入②式,解得

s2=v2t2=15km/h×0.25h=3.75km

解法二:

此题也可以用比例求解.步行人和骑车人同地出发同向运动再相遇,有

s步=s骑 ①

据t=s/v,在路程s相同的情况下,物体运动时间与他们的速度成反比,即

t1︰t2=v2︰v1 ②

步行人先出发t时间,则t1=t2+t ③

将③式代入②式,得,(t2+t)︰t2=v2︰v1 ④

将t=0.5h,v1=5km/h,v2=15km/h,代入④式,则有

(t2+0.5h)︰t2=15km/h︰5km/h,

解得t2=0.25h

从相遇点到出发点的距离就是骑车人所通过的路程,即

s2=v2t2=15km/h×0.25h=3.75km

解法三:

此题还可变换参照物,用相对运动的观点求解.例如以步行人为参照物,在前t=0.5h内,骑车人以v1=5km/h的速度沿与步行人相对地

的相反方向运动,此时通过的路程为

s1=v1t ①

在后一段t2的时间内,骑车人以v=v2-v1的速度相对步行人沿与步行人相对地运动的方向运动,此时通过的路程为

s2=(v2-v1)t2 ②

骑车人从步行人所在处出发,最后回到步行人所在处,则有

s1=s2  ③

将①②两式代人③式,则有

v1t=(v2-v1)t2  ④

将v1=5km/h,v2=15km/h,t=0.5h代入④式,

则有5km/h×0.5h=(15km/h-5km/h)t2

解得t2=0.25h

骑车人相对地面在时间t2内通过的路程就是到出发点的距离,即

s2=v2t2=15km/h×0.25h=3.75km

例2、一艘轮船从甲地顺水到达乙地后再逆水返回甲地,所需的时间为t1,若轮船动力不变,它在静水中同样往返一次所需的时间为t2,则t2与t1的关系是( )

A.t1>t2           B.t1=t2

C.t1

解法一:

常规解法

设轮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v,水流速度为v0,甲、乙两地相距s,则:

因为v>v0,v2>v02,所以>1

所以t1>t2,故正确答案选A.

解法二:

巧用推论法

根据物体以不同速度经过两段相等的路程的平均速度公式可知,轮船在流水中往返一次的平均速度

即物体在流水中的平均速度小于在静水中的速度,故答案选A.

解法三:

赋值法

设甲、乙两地相距60km,水流速度v0=10km/h,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40km/h,则:

t1>t2,故选A.

解法四:

极限法

水流速度v0v,则船无法逆水行驶,则t1变得无限长,故选A.

例3、小明身边只有一把米尺和一辆自行车,他想测出自己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是多大,你能帮助他吗?还需要什么器材?

分析:

还需要停表.用米尺测出车轮的直径D,算出车轮的周l=πD,让小明骑上自行车,数出骑5分钟车轮转过的圈数n,则在这段时间内前进的路程为s=nl=nπD,小明骑自行车时的平均速度大约为.

说明:此题亦可用里程牌计算路程,但骑车时间不能太短,否则数据不准确.

课外拓展

物理与生活

(1)常见的相对运动

当你坐在高速行驶的汽车上时,迎面开过来一个飞速行驶的摩托车,你看到的摩托车速度会比你站在地上观察有什么区别?答案是显然的,当然是“快”。这是因为相向运动时,相对运动速度是相加的。当物体同向行驶时,相对运动速度是相减的。

在运动会上,接力赛是最精彩的一幕,运动员在交接棒时,应保持怎样的速度才能不掉棒,不影响比赛成绩?根据运动的相对性,当两个运动员的速度相同时,即保持相对静止,在动中取静,就容易接好棒。

(2)孙悟空腾云驾雾是怎么拍摄的

《西游记》是大家比较熟悉和喜欢的电视剧,其中孙悟空给人们留下美好的印象,但是善于思考的观众一定会问,孙悟空的“腾云驾雾”是怎样拍摄出来的?下面就来谈谈这个问题,我们知道,平时我们所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是相对于我们假定不动的参照物而言的。

如果我们坐在封闭的火车厢里,那么我们将无法知道火车究竟是静止的还是匀速行驶的,只有拉开窗帘,看到铁轨旁的树木、村庄等参照物,根据它们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才能判断出来。

利用运动相对性,我们就可以拍摄孙悟空的“腾云驾雾”镜头了。如孙悟空“腾云远去”的镜头先分别拍摄孙悟空的动作镜头和景物镜头,然后将两组画面放在“特技机”里迭合,迭合时迅速地移动背景上的白云和山河湖海作参照物,用摄像机把它们拍摄下来,看电视时,观众以白云和山河湖海作参照物,于是便产生了“腾云远去”的感觉。

    以上《初二物理上机械运动(二)训练试题》范文由学科吧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学科吧»学科试卷»初二物理上机械运动(二)训练试题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学科吧 如对《初二物理上机械运动(二)训练试题》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