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案 说课稿 评课稿 教学反思 学科试卷

新教材&第五课文化创新>练习

日期:2019-05-20  类别:学科试卷  编辑:学科吧  【下载本文Word版

第五课 文化创新基础训练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最佳答案)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A.采风活动  B.文化交流    C.文化创新   D.文化融合2、实践,作为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A.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性活动  B.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主观活动C.是主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D.是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3、关于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的关系,说法错误的是:A.文化创新是为了更好地为社会实践服务    B.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C.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D.实现文化创新,是被动地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4、文化创造的主体是:A.文艺工作者  B.文化工作者 C.脑力劳动者   D.人民群众5、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A.文化创作  B.社会实践 C.文化继承   D.生产劳动6、对待传统文化,正确的态度是:A.离开传统,进行文化创新      B.倡导传统文化,恢复传统文化C.批判传统文化,充分体现时代精神  D.推陈出新,革故鼎新7、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A.要积极推介、发展本民族文化      B.不同文化之间,要以学习为主C.不会和经济领域一样,出现矛盾、竞争  D.要平等交流,相互借鉴8、对待外来文化应具有的正确态度是:A.外来文化比中国传统文化先进,应全盘照搬过来B.外来文化不适合中国国情,应坚决抵制C.取其精华,去其糟粕D.外来文化可能危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时刻提防9、“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是:A.选择和整理人类文化的过程  B.全民学习,终身学习C.培养大量社会所需的精英人才 D.促进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10、建立学习型社会,就是要使每个人通过学习:①不断提高学习、就业、创业能力 ②实现智力水平大幅提高 ③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才智得到充分展示 ④全面掌握各科知识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二、非选择题1、如何理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2、在文化交流、融合的过程中,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基础训练)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C。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故选C。2、A。实践的主体是人,因而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同时实践又改造和变革客观对象,因而具有社会性。故选A。3、D。文化创新不是被动适应社会实践,而是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更好地为社会实践服务。4、D。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5、B。文化继承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6、D。对待传统文化,既要批判性继承,又要体现时代精神。7、D。只有平等交流,相互借鉴,才能共享世界文化创新的成果。8、C。对外来文化不能全盘照搬,也不应完全抵制。9、B。全民学习,终身学习从两个维度标示了人们的学习与其生存、发展的关系。10、B。学习型社会不仅在实现智力水平提高,故排除②④。二、非选择题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础: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本,人们不可能从事任何有价值的文化创造。所以说,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2、①应克服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还应克服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②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自身发展的需要,有选择地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能力训练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最佳答案)1、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由5个拟人化的娃娃形象组成,统称“福娃“,其色彩与灵感来源于奥林匹克五环,来源于中国辽阔的山川大地、江河湖海和人们喜爱的动物形象。可见:A.文化创新的灵感来自于社会实践 B.既要继承传统文化,又要积极进行文化创新C.文化创新的检验标准在于社会实践D.文化创新是民族文化繁荣的根本动力2、《中华世纪坛序》:“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为我所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可见:A.中华文化已发展到人类文化的顶峰   B.中华文化优越无双C.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D.中华文化的发展是一帆风顺的3、“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这首诗说明了要进行文化创新,就必须:A.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B.继承传统,推陈出新C.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D.积极参加社会实践4、《黄河大合唱》诞生于1938年武汉沦陷区,这个材料表明文化产品:A.是对社会现实的正确反映  B.是创作者合理想象的产物C.具有继承性        D.应博采众长5、对文化竞争与合作认识正确的是:A.文化竞争排斥文化合作    B.要文化合作就不要文化竞争C.既要文化合作,又要文化竞争 D.二者互相排斥6、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既有过“兼收并蓄,全盘继承”的守旧主义,也有“全盘抛弃,彻底西化”的民族和历史虚无主义。它们共同错误在于:A.否定了传统文化   B.否定

了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C.违背了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  D.违背了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7、遍布世界的麦当劳餐厅,它们不仅为美国带来丰厚的商业利润,而且成为美国文化的符号,成为文化渗透的一种特殊形式,对此,我们应该:A.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西化”的图谋B.吸纳一切外来文化,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C.坚决抵制一切外国文化,保持中华文化的独立性D.开展各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8、王夫之说:“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坎”。这表明艺术创作:A.依赖于创作者个人聪明才智的发挥  B.源于社会实践C.主体是人民群众          D.需要继承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9、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A.立足社会实践       B.传承传统,推陈出新C.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D.取其精华,去其糟粕10、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文化融合形成了新派别,而在印度,佛教反而衰落,这一文化现象说明,文化创新必须:A.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B.对传统文化既要继承,也要批判C.博采众长,推陈出新  D.用外来文化改造和取代原有文化11、“活到老,学到老”这句名言体现的是:A.终身学习的理念    B.全民学习的理念C.自主学习的理念     D.探究学习的理念12、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是:A.通过学习不断提高学习、就业、创业能力B.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C.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D.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二、主观题1、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就能实现文化创新2、2005年11月中旬在佛山举行的经七届亚洲艺术节上,最令人瞩目的杂剧芭蕾舞《天鹅湖》,它融合了东方杂技由单纯的“技”到“剧”的飞跃。结合材料,简述《天鹅湖》的创作是一个怎样的过程?(能力训练)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B。吉祥物是在继承中外传统文化基础上创新的产物,而非强调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故排除A、C;D未体现。2、C。“千古未绝”和“天地并存”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传承,故选C。ABD说法绝对。3、B。“江山代有人才出”就表明了要推陈出新。ACD材料未体现。4、A。洗星海在武汉沦陷后创作了这首反映当时中国人心情的作品,不是任教主观想象的结果,故排除B,C、D无关。5、C。不同文化之间,有差异就会有矛盾和竞争,同时文化竞争不排除文化合作,故ABD廉说法错误。6、D。对待传统文化既不能全盘继承,也不能全盘抛弃,而应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原则。故选D。7、A。对待外来文化,不是“吸纳一切抵制一切”,排除B、C,题中强调“文化渗透”,因而不是“交流”,而是“警惕”,故不选D而选A。8、B。题目“所历”、“所见”即指社会实践,故选B。9、A。考查基础知识,直选A。10、C。佛教在中国发展,是与中国文化融合后,充分体现了推陈出新,故选A。11、A。“活到老,学到老”指伴随人的一生,即终身。12、D。只有搭建教育信息化和终身教育平台,才能形成学习型社会,故选D。二、主观题1、①实现文化创新,既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又要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②要做到文化创新,就应该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同时每个民族的文化也有独特之处,对传统文化要批判继承。③题目的观点忽视了传统文化的继承,因而是片面的。2、①该剧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不断进行文化创新的过程;这一过程既是一个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借鉴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发展民族文化的过程。②该剧通过对中国传统杂技进行改造,借鉴并融合了西方芭蕾舞,实现了飞跃,充分说明了文化创新的过程。综合训练题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最佳答案)《轩辕二》是一款网游游戏,不同与单机游戏的是:网络游戏的内容处于不断地开发中,这就可以让玩家处于不断地探索中,时时刻刻都有新的故事发生。据此回答1-2题。1、该游戏把传统和流行元素结合,由此可见文化继承、文化发展、文化创新三者的关系:A.文化自身继承和发展,是一个新陈代谢,不断全新的过程B.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C.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D.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2、在当前形势下,我们既要进行文化继承,又要进行文化创新,可见:①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 ②继承和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②③对传统文化应辩证的继承 ④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3、李明珍为写《本草纲目》,行程万里实地考察,不仅向他人请教,更注重亲自试验。他吞服曼陀罗,失去知觉,终于认识到这种植物的麻醉作用。这说明:A.我们应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B.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C.我们应积极进行社会实践   D.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中西会通与文化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澳门举行。行政长官何厚铧致辞说:“……在21世纪的新时代中,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和国家的文化交流,已经成为促进世界文化发展的重要潮流,这不仅使中华文化得以不断地创新,更给予了我们历史的责任和挑战……”,据此回答4-5题4、中华民族文化要实现创新就必须A.对传统文化进行大胆抛弃  B.面向世界,在文化交流中吸取不同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C.立足于世界文化交流中   D.植根于世界先进文化,并努力跻身世界文化的前沿5、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有巨大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这有利于:A.各民族文化充分交流、借鉴和融合  B.中华文化始终处于世界

文化的最前列C.同经其他民族文化         D.避免与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竞争2005年6月10日,中宣部、文化部、中国文联举办纪念洗星海诞辰100周年音乐会。据相关知识回答6-7题。6、由洗星海创作的、雄浑激越的《黄河大合唱》是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前进的号角,这说明:A.传统文化不需随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而发展  B.传统文化都是优秀的文化遗产C.我们必须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D.传统文化对人的价值观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7、洗星海继承中国民族音乐的传统,创作鼓舞民众的现代革命音乐,这说明:A.社会制度的更替影响文化的发展 B.文化继承是对历史文化全面、彻底的承接C.对传统文化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D.文化应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诗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在两千多年历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从先秦时期的诗经到唐诗,无不体现了一种不断创新的精神。据此回答8-10题8、白居易诗曰“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刘禹锡诗曰:“请君莫奏前朝曲,的唱新翻杨柳枝。”这两句诗共同体现了对(   )的讴歌。A.文化创新  B.文化交流  C.文化传承   D.文化融合9、《诗论》“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确道出了文化发展的规律――不断创新。要进行文化创新,就必须:A.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谇  B.充分依赖文人聪明才智的发挥C.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D.摒弃传统而从头开始10.从文化继承与创新的角度看,成语“东施效颦”,“邯郸学步”批评的是:A.固守传统,拒绝新事物的行为  B.脱离社会实践,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的行为C.脱离人民群众的需要,主观主义和个人主义的行为D.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行为在2005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部分代表建议增加法定节日,并扩充其新内涵:如在清明提倡植树和缅怀亲人和先烈;在中秋节宣传和谐,在重阳节宣传敬老爱老等。据此回答11-12题11、下列对上述主张的评价中,你认为正确的是:A.正确,因为传统文化的内涵只有不断改变,才能促进社会与人的发展B.正确,因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才能促进社会与人的发展C.错误,因为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应保持不变D.错误,因为传统文化具有鲜明民族性,扩充就是否定民族性12.上述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A.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B.否定一切旧的文化传统,代之于全新的文化内涵C.一切传统文化都可以为今天所用,要全部继承下来D.一切传统文化都已不符合时代的特点,要毫不保留地抛弃1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启示是:A.要一分为二地看待我国的传统文化  B.要积极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C.要善于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长处   D.要善于从丰富从彩的生活中吸取有益于文化发展的营养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人类要向着学习化社会前进,此后,许多国家相继开展了学习型社会创造活动。十六大报告强调:“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回答14-15题。14、从根本上讲,我国建立“学习型社会”是:A.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和结果  B.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和结果C.科技进步的必然要求和结果  D.适应激烈就业竞争的必然要求和结果15、下列观点不符合“学习型社会”基本要求的是:A.建立起完善的学校教育体系 B.全民学习,终身学习C.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D.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二、主观题1、自xxxx年10月至2005年9月,中法互办文化年的两年时间内,中法两国的绘画、雕塑、戏剧、电影、时装等经典亮丽的数百个文化交流项目,在两国轮番举行,整个中法文化年活动,以其时间跨度之长、规模之宏大、影响范围之深远成为中外文化交流史和国际文化交流史上一次有益的成功尝试,也为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作出了可贵的贡献。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说明举办“中法文化年”活动的意义:2、荀子《劝学篇》告诫人们:学不可以己。列宁指出: 学习、学习,再学习。毛泽东指出:必须善于学习。党的十六大把形成学习型社会作为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之一,运用本课知识回答:⑴怎样理解“学不可以己”和“学习,学习,再学习”?⑵“学习型社会”有什么特点?如应全面理解其内涵。⑶怎样才能建立“学习型社会”?(综合训练题)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A。B、C、D都未谈文化继承、文化发展、文化创新“三者”关系。2、B。③观点正确,但并未谈文化创新,故排除。3、D。李时珍在实践基础上写出了《本草纲目》,体现了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B观点错误,A未提及社会实践,C未提及文化创新,排除A、C。4、B。A观点错误。中华民族文化要实现创新必须立足于植根于本民族文化,故C、D错误。5、A。BCD观点错误。6、B。A、C观点错误,D说法绝对。题中“…永远激励…”说明必须继承优秀文化,故选C。7、D。B说法错误,A、C不符合题意,洗星海是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作出现代革命音乐,故选D。8、A。两句诗都谈到不听、奏旧曲,而要听新版杨柳枝,体现了对文化创新的讴歌。9、C。文化创新都要经历“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过程,故选C。ABD观点错误。10、D。两个成语都是谈错误借鉴他人做法,是错误接受新事物,否定自我,而非拒绝新事物,故A不选,而选D。B、C与题意不符。11、B。题中主张正确,排除C、D,传统文化内涵不是改变,而注入时代内容。12.A。BCD观点错误。13、C。“他山之石”中“他山”指外来文化,而非传统文化;故排除AB,D并非启示,故排除。14、B。教育改革、科技进步、适应就业竞争都不是从根本上讲,故选B。15、A.完善的学校教育体系是传统的教育体系要求,而非学习型社会的要求,故选A。二、主观题1、①作为东西方文化的代表,中法两国开展不同文明间的对话和进行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进一步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传统友谊,有利于东西方文化相互学习、共同发展。②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是我国外交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特别是在世界走向多极人的今天,加强国家间的文化交

流,增进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和借鉴,对于维护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具有重要意义。2、⑴“学不可以己”和“学习,学习,再学习”就是说要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终身学习,永远学习。建立学习型社会。⑵①学习型社会的特点:a人人是学习之人,时时是学习之时,处处是学习之所,处处是学习之机;b只有终身学习,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c现代信息技术的刊,为学习创造了更好的条件,人们需要学会利用现代传播技术进行学习。②“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是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从个体而言,每个人都要有强烈学习愿望和自觉学习行为,不仅是美德和需要,还要使学习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克服功利性地看待学习和知识。从国家和社会而言,要为社会创造便捷的学习条件。从教育来说,要更加注重能力培养,注重发挥学习者的主体性,坚决纠正“应试教育”的各种弊端。⑶①每个公民都应在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时时学习,处处学习。②国家要为人们的学习提供物质条件和手段,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使每个公民随时随地地接受教育。

    以上《新教材&第五课文化创新>练习》范文由学科吧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学科吧»学科试卷»新教材&第五课文化创新>练习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学科吧 如对《新教材&第五课文化创新>练习》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