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案 说课稿 评课稿 教学反思 学科试卷

劝学(说课稿)

日期:2019-05-20  类别:说课稿  编辑:学科吧  【下载本文Word版

《劝学》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的重点篇目,该文集中反映著名思想家荀子在学习问题上的观点和精彩斐然的论证艺术。该单元所选课文都是古代的议论性散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在于让学生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掌握基础的文言语法知识,学习如何清晰有力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见解。本文安排在单元的第一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是实现“授之以渔”,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掌握文言学习方法的关键。
 根据新课标倡导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的要求和高一的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知识还在积累的阶段,应该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和一定量的诵读的实际情况。我拟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了解荀子论述学习的思想,明确学习要靠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的道理。2,掌握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活用、古今异议等现象和固定句式。3,理解本文运用比喻论证的写作特点。新课标指出,应该“通过阅读与思考,领悟其丰富的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因此,学习荀子关于学习的思想是本文的教学重点。由于本文系诸子散文,时间跨度大,学生较少接触论辩式议论文,因此,理解文中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以及比喻论证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我采用诵读法和分析法进行教学。诵读法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关键是要读出声音的各种形态,如节奏、语调、语气等,这就需要揣摩文意。因此,范读、多读尤为重要。分析法在于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进行探究,从而使学生了解文中所载的道,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关于学法,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古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标。可以把把疏通文意和课文思路的任务交给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背诵课文,使记诵和理解结合在一起,这样才符合学生的记忆规律,也减轻学生课下的负担。
本课计划安排两课时。今天我重点讲第二课时的安排。
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主要有:
首先,导入课文,我计划从学生们学习过的有关儒家的知识导入,让学生了解荀子与孟子同时儒家却观点不同。其次,诵读课文。通过单个学生读课文、教师的纠正范读、全体学生共同诵读三个步骤,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使文言文语感的训练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落到实处。另外,使学生整体上对文章有所了解,明确课文是围绕“学不可以已”展开的。第三,让学生主动疏通课文词句,指出应该注意的文言知识点,教师给与总结与点拨,这是给学生主动权,让他们学会收集整合资料,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第四,再次诵读课文,加深记忆和理解。最后布置作业,要求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我作如下安排:
首先,检查课文的背诵情况。借以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
其次,让学生按照荀子论说的逻辑关系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与分论点。让学生在阅读理解中明确《劝学》的中心在于“学不可以已。”并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三个层面展开论述。这里可以设问[提问]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中心论点包括哪几方面的意思?让学生感受荀子看门见山的立论,以及中心论点的内在含义。
第三,对课文的比喻论证展开分析。这里的关键在于让学生理解荀子设喻的内在含义。我采用点拨式的提问让学生主动按段落分析各个比喻的内涵和相互关系。可以这样设问[提问]“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这四个比喻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提问]在论述学习的作用时,“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比喻是论述什么观点的?[提问]课文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可以分为几个层次?作者通过比喻提出了哪一些观点?是如何正反设喻论证的?最后让学生结合课后第四题进行讨论,讨论荀子关于学习的论述的现实意义。这个探究题目的设置是希望对课文内容进行延伸,联系具体的实际,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完成细节分析后,要求同学再次背诵课文,力求做到感情充沛。
第四,进行一定的拓展延伸。通过教师与学生日常的积累,举出一些历朝历代关于“劝学”的诗词进行赏析,加深同学对荀子关于学习的精神的领会。也是拓宽学生知识面的一种方法。
最后,对本课作总结,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巩固背诵课文,以文中任意一句写鉴赏一篇,不少于五百字。设计这个作业是为了锻炼学生主动思维和鉴赏的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以上《劝学(说课稿)》范文由学科吧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学科吧»说课稿»劝学(说课稿)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学科吧 如对《劝学(说课稿)》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