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崤之战》说课稿广西南宁四中张若驰
今天我就课文《殽之战》第一课时为例,谈谈我的教学思路与设计。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第五单元第十六课《殽之战》。课文讲述了春秋时期秦晋之间一场争夺中原霸权的战争。当时晋文公郑文公相继去世,秦穆公为了争霸,不听老臣蹇叔的意见,悍然出兵袭郑。郑爱国商人弦高知道后,一方面犒劳秦师,暗示郑国已有准备,一方面送信回郑,致使秦军无功而返,在班师回朝的路上发生了晋人截击秦军的殽之战。
一、说教材
1、阐述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高中课本文言文部分重点文章六篇,《殽之战》是其中的压台好戏。我们知道,《左传》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历史人文色彩极为浓重,而《殽之战》是其中的精彩篇章,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这篇文章有深度有广度,对高中文言文学习起到总括、升华作用,是高中语文学习的一个里程碑,值得我们去研究,正适合研究性阅读。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分析、综合思维能力,可以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创新意识,提高学生阅读鉴赏文学古籍的能力。
2.说教学目标。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通过高中教学,使学生“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新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增加了新的要求,“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了课题学习,专题研究等研究性学习方式。因此,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育学、心理学的原则,我把《殽之战》的学习定位为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研究性学习。我将打破传统常规,第一课时疏理篇章结构,第二课时疏通疑难字词句,第三课时讲析人物形象和外交辞令。
基础知识目标:把握文章思路和内容,把握战争的来龙去脉。这是我依据教学大纲对本课的要求而确立的。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结合我教的这两个班特点:逻辑思维较强,渴望高层次的发展和深层次的分析,但思维方式较为单一,思维深度欠深刻而确立的
德育目标:认识“以贪勤民”“骄傲轻敌”必败的道理,对学生进行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爱国主义教育,进行居安思危,振兴中华的教育。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我遵循语文老师在语文课堂中应加强优秀传统教育的神圣职责而确定的。
3.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文以时间为序、以蹇叔的真知灼见为线索,把纷繁复杂的人物和事件组织得有条不紊。鉴于此,我把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放在把握文章思路上,至于人物形象,表现手法,就适当点到为止,不做过多分析。分析文章结构内容是重点也是难点。我将重点讲析开头一段。因为第一段提示全文的脉络,可以理清文章思路,促进学生精读课文。我希望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激发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鉴赏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使学生得到满足感和自信心。
二、说教法和学法
1.交流互动式结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就是培养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使学习成为一种活动。交流式结构,即把学生放在主动地位上,让其在课堂动态交流中学习。学生在讨论、辩论和交换看法的过程中,解决语文教学要点、难点、重点,并做到集思广益,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以求达到培养学生语文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教学中学生始终处于激烈的,紧张的、思考的动态性学习环境中,老师只是在关键处随机点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潜力,这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创造力。通过交流,教会学生如何与人相处,也正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体现。互动式结构突出了师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的双向交流的特点。其优点是充分体现老师的“导”和学生的“学”的应有地位。教师作为学长参与学习,共同探究知识。采用互动式的教学结构关键是要我们语文老师设计
好教学环节和使用的教学手段。
2.研究性阅读。所谓研究性阅读,是指以问题为中心,让学生去独立思考、研究探索,去表达、去创造,从而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不仅使学生“学会”,而且“会学”。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训练学生思维,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学生人格。其特征是:以问题研究为中心,问题的来源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还可以是其他材料,但都必须立足于教材,有大纲教材为依据。英国有句谚语:Doubtisthekeytoknowledge.(问题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爱因斯坦得出结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目前我们的学生已经习惯于“老师问学生答”的学习模式。在这节课,我将建立开放型中学语文教学模式,努力让学生就课文提出问题,多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研究性阅读包括以下环节:导入—感知—设疑—研究—讨论—表达创造—
总结评价,环环相扣。在教学内容上我做如下安排:研读第一自然段—-归纳全文内容---总结文章思路。
3.使用CAI课件,优化课堂教学。由于CAI课件具有投影片所没有的动态变化,而且操作简单易行又灵活自如,真正体现了电化教学的优势。CAI课件以其突出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积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感知、理解、记忆和巩固,大大提高了学生形象思维的效率。通过多媒体的动态功能节省了时间,突出了教学重点,很好地解决了课堂知识容量大与课时紧的矛盾。
三、说教学过程
在确定了教学目标、重难点的基础上,本课时我的教学思路主要是运用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以信息反馈为主线,将“交流互动”学习模式贯穿始终,努力做到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边研究,边思考,边提问,边交流,边创新,达到掌握
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的目的。
认知理论中的格斯塔学派认为,教师要善于安排教材或提问,把关键性的东西放在较为突出的地位,但并不完全显露以便让学生经过努力自己掌握问题,而问题的难度还可加深。
教学板块之一:整体感知,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
环节教学程序设计意图理论依据
导入
新课上课了,我自称是秦穆公,先简介相关历史、
地理知识,以及杞子密报袭郑的这一时代背
景。“我”说:“朕要向蹇叔讨教,不知老爱卿
意下如何?”请同学们扮蹇叔,回答:“此行是
胜是负?”并出示地图。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
为研究性学
习埋下伏笔。
启发引导的
原则
感知一石击开千层浪,学生纷纷以蹇叔的身份,预
测秦军东征的发展趋势,分析原因。班上不乏
军事爱好者,至少会推出以下情况——“志在
必得”“战线太长”“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运用猜想后再验证,让学生打开课本,
齐读第一自然段后我正音。
教会学生运用
推断的方法
培养思维想象
能力
体现了兴趣
性、互动性
创造性相
结合的原则
设疑就第一自然段分析蹇叔是如何论战的。
师展开课件(讲明学习的方法,把全班分为
若干小组,由小组代表
发言)借助课件进行
总结,了解战争的来龙去脉,把握全文脉络培养学生筛选
信息的能力
教会学生运用
分析的方法体现了教师
为指导、学
生为主体的
教学原则
研究我出示八张图画,请大家浏览全文,
根据课文推测人物的姓名、画面内容。
在关键处我加以点拨。在整个教学过程
中,我始终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
尽力创造条件,让每
个人都有机会,
跳一跳摘到桃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接着加上小标题,给八个场面排序,最
后一个场面我点拨:秦穆公此时会对蹇
叔说什么?借以分析秦失败的原因;
师生共同补充细节,水到渠成总结出文
章结构图。
纠正学生拿着
译文学习文言
文的方法,
突破了教学
的难点
培养学生阅读
能力观察能力
分析综合能力
直观性和抽
象性相结合
的原则
体现了高难
度与螺旋式
的认知方式
相结合的原则
教学板块之二:深入研究,提高阅读能力
讨论乘热打铁,提出问题:
“这场战争中谁是正义的一方?”
为了进一步突出重点,提高同学们的鉴赏能力,
我将把辩论会引入课堂。同学们进一步细读课文
充分利用注释找出依据,轮流发言,互相争辩,
在争辩中拓展思路,完善修正自己的观点。
我充分肯定学生的研究所得,鼓励学生修正他人
观点。我将引入
物理学科“参照物”一词的定义
对同学们的发言仅做简短的概述或转述点评。
整个课堂营造为自由和谐、活泼而又严谨的
学术氛围。
我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积极进行角色参与,
设想“如果你是弦高,你将会怎样去做?”这
样,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同学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另一方面有利于现代思维与古老文化相碰撞
让“古老”的语文教学插上现代化的翅膀,
让古老文化焕发出青春。
通过学生自己
动眼筛选,动
脑思考,动口
讨论,动手圈
划去掌握知识
实现知识内
化,把蕴藏在
知识中的智力
因素转化为智
力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求
异思维和
以上《
崤之战》范文由学科吧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
学科吧»
说课稿»
崤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