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案 说课稿 评课稿 教学反思 学科试卷

《道士塔》精品说课范例

日期:2019-05-20  类别:说课稿  编辑:学科吧  【下载本文Word版

一、说教材
15年前,一个拥有渊博的史学知识和文化知识的儒雅学者,走出了书斋,从秋风塞北到春雨江南,一路探寻着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苏生力量和文化更新的鲜活血液。用一颗睿智的心讲述着中华文明历史,他敏锐的眼神洞察了自然山水与风物中那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诗一般的语言记录了他一路的思考和感悟。这就是余秋雨和他的”文化散文”。
《道士塔》是余秋雨文化散文代表作《文化苦旅》的第一篇。翻开《道士塔》,扑面而来的是叙述得生动而具体的历史陈迹,敦煌文化的灿烂辉煌,敦煌文物的损坏流失,点点滴滴都是那样的撼动人心。作者诗一般的语言裹挟着一股强大的情感潮流淹没了读者的心灵。他深切的思考将我们带进了中国文化的深处,去深省酿成那场不堪回首的民族文化悲剧的社会根源。
强烈的感召力和震撼力,是许多读者读完本文后最深刻的印象。这种强烈的感召力和震撼力,首先源于作者突破一般史实平板式叙事的方式,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对王道士肆意破坏敦煌文物,出卖敦煌文物的经过进行了生动而具体的描述。而这惨痛的事实正是作者所有感情的“激发点”。它还源于作者行文过程中所贯穿的一种强烈的主体意识。看着孑立于冽风中,夕阳下的道士塔,想到中国近代史上的那一场文化浩劫,一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罩住作者的全身,使他激奋,使他愤慨,使他喟叹。作者用生命贴近文化大生命,融入文化中去思考、去谛听,因此我们听到了来自作者心灵深处最真切的声音,触到了他最深切的思考。文中构建了一个活生生的“自我”形象,那是一个深爱中国文化,充满历史沧桑感和使命感的高大的“自我”形象,是他深深地打动了读者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曾这样评价余秋雨的散文:“比梁实秋,钱钟书晚出三十多年的余秋雨,把知性融入感性,举重若轻,衣袂飘然走过他的《文化苦旅》。”这句话道出了余秋雨散文的一种独特韵致。从语言风格来看,内蕴丰富而又不失洒脱,诗化的语言与凝练深刻的内涵完美结合,给读者以新鲜感和反复咀嚼的引诱。当然要体会这一点,并不容易。
综上所述,本文的学习目标及学习重难点如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余秋雨和他的”文化散文”
2、了解敦煌文化的常识及文中所述史实。
能力目标
(1)准确筛选信息,提高阅读学者散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散文的能力
(3)引导学生感受散文中的“自我”形象,提高散文的鉴赏能力。
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爱护中国文化遗产和保护文化遗产的高度责任感。
教学重点
1、准确筛选信息,把握文中作者所传递的史实信息
2、领会文章丰富深邃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运用语言反映出来的激情
教学难点
体会本文内蕴丰富而又充满诗意的语言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二、说教法学法
在新课标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表现为一种“多向(维)互动”的形态。这种互动不仅表现为师生之间的互动,还表现为教师、学生与文本间的互动。
一篇文化内蕴深厚、语言优美隽永的散文,如何引导学生充分浸染其中,在阅读中真正实现生命的碰撞、交流和沟通。其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努力拉近文本和学生的距离,设置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情境。教师应采用多种与文本对话的策略来实现这一教学目标,例如激发阅读期待,追溯文本深层意义等。根据本课的特点,我将教学设计定位在“体悟作者的感情和思考”之上。以“情”为主线,以“读、背”为方式,让诵读与探究相结合,力求引导学生领悟这篇佳作的精髓。
对于学生而言,要掌握、吸收文本的内容和思想,都必须通过对语言的学习来实现。中国语言是意会性的,在这样的语言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文本,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拥抱文本,与文本打成一片,通过反复诵读将文本中精彩的语段背诵下来,达到如出己口。
三、教学程序
(一)课前预习
1、敦煌文化是我国最灿烂的文化之一,它包括敦煌石窟、敦煌壁画、敦煌遗书等,被誉为中国文化的宝库。请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敦煌文化及敦煌文化的现状。
2、反复朗读本文,选择文中若干精彩片段记诵下来。
说明:这个课前预习的设计,一方面是《道士塔》的文化内蕴深厚,安排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可有效的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另一方面,本文语言优美,情感饱满,初读之后往往会对学生形成强大的情感冲击,教师应珍惜学生被唤起的这股情感激流,趁势要求他们记诵文中精彩片段,既积累了语言,又为完成学生完成与文本的第一轮对话奠定了基础。
(二)、导入
观看一组敦煌文物的图片。(课件展示)
这些珍贵的敦煌文物价值连城,可是现在它们要么存在大英历史博物馆中,要么存在法国国家图书馆里,我国研究敦煌学的专家们只能凭借高价买来的影印本,或缩微胶卷,在放大机前展开自己的钻研。这是一种怎样的屈辱,一种怎样的悲哀啊!在余秋雨先生的《道士塔》一文中,作者用沉重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这一文化浩劫,展示了那触目惊心的一个个片段。
教师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三、检查预习(背诵)
要求学生将预习时最有感触的或感觉最精彩的语段诵读出来,并简要说明该语段何以震撼了自己。这一环节的设计,为学生与文本的第一轮对话提供了展示的平台。
四、组织学生与文本展开第二轮对话
打破从头到尾分析课文的思维格局,根据学生与文本第一轮对话的结果,教师将与文本第二轮对话引向深入。进一步探求文本为何能对读者产生强大震撼力的原因。着重理解文章丰富深邃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运用语言反映出来的激情。
1、对学生预习时背诵的语段类型进行归纳分类和补充,学生背诵的语段可能是叙事描写段,例如文中对王道士粉刷敦煌壁画,毁坏塑像的细节描写;可能是议论段,例如作者对王道士破坏、盗卖莫高窟文物的史实所作的议论、评述等;可能是抒情段,例如文中所引用的诗句等。
2、深入探究:选择上述各类语段中的典型片段,组织三个学习小组分别深入体会,通过诵读、品味,加深对文章内容及情感的理解,体会文中的“自

我”形象
第一学习小组
设计“思考题”:
作者为什么要细致、生动地描绘王道士粉刷敦煌壁画,毁坏塑像的情景?为什么要不厌其烦地复述王道士与外国人之间的那一笔笔交换帐?字里行间,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诵读、讨论,并利用多媒体课件明确:
王道士肆意破坏敦煌文物,出卖敦煌文物等史实是作者所有情感的激发点。也是读者产生情感震撼的激发点。鲁迅曾说过,悲剧就把美好的东西毁坏给人看。这一史实描述得越是详细,对读者震撼就越强烈。
第二学习小组
设计“思考题”:
(1)如何理解作者对王道士的所作所为所做议论、评述?如何理解作者对外国那些“文化财富的掠夺者”的态度
(2)作者是充满热血的爱国者,更是一个充满理性的学者。对于整个历史事件,作者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诵读、讨论,并利用多媒体课件明确:
(1)作者对王道士的所作所为,对外国“文化财富的掠夺者”的欺骗和掠夺,充满了痛恨和愤慨。而这些情感都源于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的神圣之情。由此我们体会到了作者那高大的自我形象。
(2)莫高窟被愚昧的道士把持是文化的悲哀,众多的文人、官员不知保护反而随意破坏,是民族的悲哀。郁达夫悼念鲁迅时说: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这话用这里也是可以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许有辉煌的历史,也许也有屈辱的过去,但不管是辉煌还是屈辱,都需要有几种精神,那就是爱国主义精神和实干精神,以及保护祖宗遗产的意识。
第三学习小组:
选取文中充满诗意的语段,第6段,第11段,第24段深入体会,并说说自己的感受。(提示:注意从形象、色彩、意境的角度体会语言的诗意美)
典例分析:课文第6段中作者写到:“那天傍晚,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凄艳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的民族的伤口在滴血。”短短的几十个字,在读者眼前展开了一幅凄美的画面,广袤的天空,鲜红的晚霞,渐行渐远的牛车,终于在西边的地平线上化为了一个个黑点。这一队牛车就象一把利剑在中华民族的胸口上慢慢撕开了一条深深的伤口。让读者感到了一种锥心的痛苦。
总结:文章由道士塔引出了一段外国侵略者欺骗和掳掠敦煌艺术就无知、愚昧的国民糟践民族文化遗产的史实,抒发了作者充满屈辱和愤懑的情感。作者生动的描述复原了历史陈迹,使人读起来如置身其中,给人以深深的震撼,作者对民族文化的深沉的爱和崇高的使命感也深深地感染了读者。同时诗化的语言,也带给了读者无限的美感。
四、组织学生与文本展开第三轮对话(引入研究性学习)
所谓读文就是读人,学完了《道士塔》后,学生会对余秋雨其人其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当代散文的发展史上,余秋雨被认为是最具有开创意义的散文作家之一,他独创的“文化散文”不仅刷新了散文叙述的一般模式,而且在国内掀起一股重新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他的《文化苦旅》,也成为当时全国各大书城最抢手的热门书目,那么余秋雨当初创作“文化散文”的动机是什么?《文化苦旅》到底是凭借什么魅力,燃起了国人对传统文化的关注的热情?这些问题,如果能组织学生展开一些研究和探讨,不仅能从更深层意义上加深对《道士塔》一文的理解,而且能引导学生将眼光投向我们民族深远、博大的文明、文化,关照当代文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沉思索,从而培养其深厚的人文素养。
参考话题:
1、解读《文化苦旅》的“苦”
2、解读《千年一叹》的“叹”

    以上《《道士塔》精品说课范例》范文由学科吧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学科吧»说课稿»《道士塔》精品说课范例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学科吧 如对《《道士塔》精品说课范例》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