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教材
15年前,一个拥有渊博的史学知识和文化知识的儒雅学者,走出了书斋,从秋风塞北到春雨江南,一路探寻着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苏生力量和文化更新的鲜活血液。用一颗睿智的心讲述着中华文明的历史,他敏锐的眼神洞察了自然山水与风物中那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诗一般的语言记录了他一路的思考和感悟。这就是余秋雨和他的”文化散文”。
《道士塔》是余秋雨文化散文代表作《文化苦旅》的第一篇。翻开《道士塔》,扑面而来的是叙述得生动而具体的历史陈迹,敦煌文化的灿烂辉煌,敦煌文物的损坏流失,点点滴滴都是那样的撼动人心。作者诗一般的语言裹挟着一股强大的情感潮流淹没了读者的心灵。他深切的思考将我们带进了中国文化的深处,去深省酿成那场不堪回首的民族文化悲剧的社会根源。
强烈的感召力和震撼力,是许多读者读完本文后最深刻的印象。这种强烈的感召力和震撼力,首先源于作者突破一般史实平板式叙事的方式,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对王道士肆意破坏敦煌文物,出卖敦煌文物的经过进行了生动而具体的描述。而这惨痛的事实正是作者所有感情的“激发点”。它还源于作者行文过程中所贯穿的一种强烈的主体意识。看着孑立于冽风中,夕阳下的道士塔,想到中国近代史上的那一场文化浩劫,一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罩住作者的全身,使他激奋,使他愤慨,使他喟叹。作者用生命贴近文化大生命,融入文化中去思考、去谛听,因此我们听到了来自作者心灵深处最真切的声音,触到了他最深切的思考。文中构建了一个活生生的“自我”形象,那是一个深爱中国文化,充满历史沧桑感和使命感的高大的“自我”形象,是他深深地打动了读者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曾这样评价余秋雨的散文:“比梁实秋,钱钟书晚出三十多年的余秋雨,把知性融入感性,举重若轻,衣袂飘然走过他的《文化苦旅》。”这句话道出了余秋雨散文的一种独特韵致。从语言风格来看,内蕴丰富而又不失洒脱,诗化的语言与凝练深刻的内涵完美结合,给读者以新鲜感和反复咀嚼的引诱。当然要体会这一点,并不容易。
综上所述,本文的学习目标及学习重难点如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余秋雨和他的”文化散文”
2、了解敦煌文化的常识及文中所述史实。
能力目标
(1)准确筛选信息,提高阅读学者散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散文的能力
(3)引导学生感受散文中的“自我”形象,提高散文的鉴赏能力。
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爱护中国文化遗产和保护文化遗产的高度责任感。
教学重点
1、准确筛选信息,把握文中作者所传递的史实信息
2、领会文章丰富深邃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运用语言反映出来的激情
教学难点
体会本文内蕴丰富而又充满诗意的语言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二、说教法学法
在新课标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表现为一种“多向(维)互动”的形态。这种互动不仅表现为师生之间的互动,还表现为教师、学生与文本间的互动。
一篇文化内蕴深厚、语言优美隽永的散文,如何引导学生充分浸染其中,在阅读中真正实现生命的碰撞、交流和沟通。其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努力拉近文本和学生的距离,设置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情境。教师应采用多种与文本对话的策略来实现这一教学目标,例如激发阅读期待,追溯文本深层意义等。根据本课的特点,我将教学设计定位在“体悟作者的感情和思考”之上。以“情”为主线,以“读、背”为方式,让诵读与探究相结合,力求引导学生领悟这篇佳作的精髓。
对于学生而言,要掌握、吸收文本的内容和思想,都必须通过对语言的学习来实现。中国语言是意会性的,在这样的语言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文本,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拥抱文本,与文本打成一片,通过反复诵读将文本中精彩的语段背诵下来,达到如出己口。
三、教学程序
(一)课前预习
1、敦煌文化是我国最灿烂的文化之一,它包括敦煌石窟、敦煌壁画、敦煌遗书等,被誉为中国文化的宝库。请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敦煌文化及敦煌文化的现状。
2、反复朗读本文,选择文中若干精彩片段记诵下来。
说明:这个课前预习的设计,一方面是《道士塔》的文化内蕴深厚,安排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可有效的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另一方面,本文语言优美,情感饱满,初读之后往往会对学生形成强大的情感冲击,教师应珍惜学生被唤起的这股情感激流,趁势要求他们记诵文中精彩片段,既积累了语言,又为完成学生完成与文本的第一轮对话奠定了基础。
(二)、导入
观看一组敦煌文物的图片。(课件展示)
这些珍贵的敦煌文物价值连城,可是现在它们要么存在大英历史博物馆中,要么存在法国国家图书馆里,我国研究敦煌学的专家们只能凭借高价买来的影印本,或缩微胶卷,在放大机前展开自己的钻研。这是一种怎样的屈辱,一种怎样的悲哀啊!在余秋雨先生的《道士塔》一文中,作者用沉重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这一文化浩劫,展示了那触目惊心的一个个片段。
教师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三、检查预习(背诵)
要求学生将预习时最有感触的或感觉最精彩的语段诵读出来,并简要说明该语段何以震撼了自己。这一环节的设计,为学生与文本的第一轮对话提供了展示的平台。
四、组织学生与文本展开第二轮对话
打破从头到尾分析课文的思维格局,根据学生与文本第一轮对话的结果,教师将与文本第二轮对话引向深入。进一步探求文本为何能对读者产生强大震撼力的原因。着重理解文章丰富深邃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运用语言反映出来的激情。
1、对学生预习时背诵的语段类型进行归纳分类和补充,学生背诵的语段可能是叙事描写段,例如文中对王道士粉刷敦煌壁画,毁坏塑像的细节描写;可能是议论段,例如作者对王道士破坏、盗卖莫高窟文物的史实所作的议论、评述等;可能是抒情段,例如文中所引用的诗句等。
2、深入探究:选择上述各类语段中的典型片段,组织三个学习小组分别深入体会,通过诵读、品味,加深对文章内容及情感的理解,体会文中的“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