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分数的意义”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
这部分的内容是学生在三年级初步认识了分数的基础上系统学习分数的开始,也是把分数的概念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开始。分数的意义是今后学习分数四则运算和分数应用题的重要前提,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学生已经知道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取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本节课学习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不仅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可用自然数1来表示,许多物体看作的一个整体也可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进而总结概括出分数的意义。
2、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内容与结构的分析,考虑到五年级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以及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分数的产生,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主动学习、探究,理解并形成分数的概念,在实践中领悟一定的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
情感目标:借助为分数配图,发展学生对美的体验与欣赏;揭示分数的产生,丰富学生的数学文化;通过同学间的合作,促进学生的倾听、质疑等优秀学习习惯的形成。
3、教学重难点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结合学生的基础,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单位“1”的理解与分数意义的归纳。
教学难点:单位“1”的理解
二、说教学方法。
学生认识事物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生虽然在前面的学习中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要使学生理解单位“1”的概念,进一步明确分数的意义,对于乡村学生还是有很大的难度。因此,本课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我采用迁移教法、直观操作演示法和多媒体情境教学法。
迁移教法:美国心理学家奥苏泊尔指出“迁移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由于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十分紧密,因此在教学中运用迁移规律,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认旧引新。
直观操作演示法:“孩子的智慧在手指尖”认识事物的特征带有很大的具体性和直观形象性,在教学中,我准确把握新知的层次和难度,依据思维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充分利用教具和学具,加之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让他们在做的过程中认识知识,理解知识,应用知识形成技巧,以动促思,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领悟知识的情趣。
多媒体情境教学法:如果在课堂上只是一味将抽象的概念强硬塞给学生,这样反而导致学生产生厌烦的心理,因此本节课我采用多媒体情境教法,通过多媒体动画、图形的演示,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形象直观的图形操作,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苦学为乐学,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三、说学法指导
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一些数学基础知识,还要交给学生学习方法。因此,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特点,我着重指导学生运用如下方法掌握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
1、引导学生利用所自备的学具,以小组的形式对这些学具进行分一分、画一画的方法,通过观察、比较所分所画的分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来领悟出单位“1”不仅可以是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使学生达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2、引导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对事物本质进行归纳总结的方法。当学生在动手操作、比较归纳出单位“1”也可以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后,再让学生进行几次操作来体会:由于分的份数不同,取的份数不同,产生的分数也不同。由此,明确分数的意义,并进一步归纳概括出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就叫做分数。
四、说教学程序
我认为,钻研教材,研究教法与学法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却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一环。为了学生学有所获,这一课时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促使学生去追求知识,探索知识的,而游戏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的学习动机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因此新课伊始,我采取学生喜欢分苹果游戏导入,把四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得多少个?那只给一个苹果呢,每个小朋友得多少个?我们在分苹果的过程中,分数就悄然产生,在生活中,当我们进行测量,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
果,这时我们就用分数来表示,今天我们就进一步来研究分数,你们已经知道了分数的那些知识?还想学习分数的哪些知识?这样的导入不仅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而且还能让学生在交流中了解到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真正做到心中有数,学习不混乱。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这部分是对新知识的研究,在这里我设计了以下五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回顾旧知,。教师为学生准备学具,一张正方形纸、一个苹果,把它们分别
折一折,分一分。各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一份用分数表示,并说说这里四分之一在图形中所表示的意义。学生操作完后,教师则引导学生观察所分的这些物体,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分的都是一个物体)最后利用计算机的演示,得出小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可以用分数表示。最后通过结合计算机上呈现的三幅图示想一想,说一说,来初步感知意义。
设计理念:引领学生感受分数的产生,通过分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初步感受分数的含义。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一上课,就让学生在轻松的游戏
环境中,引入分数,并通过回顾已学过的知识,来勾起学生对分数已有知识的回忆,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架起了桥梁。在接下来的一系列学习中,引导学生理解可以把什么平均分,“在生活中”还可以把什么看作单位“1”。通过学生熟悉的事物,将抽象的分数具体化。
第二层次是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扩展单位“1”。这一层次又分三个小环节来进行。
1、自主探索。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是小学生掌握新知识的规律特点。为了让学生突破难点,达到理解单位“1”这个概念的目的。教师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分一些物体4个苹果,8个苹果,一堆苹果。以递进的方式分别逐渐找它们的四分之一。数量逐渐递进的苹果的设计就是出于对单位“1”扩展的一个考虑。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探索,也能使学生自然、易于接受单位“1”这个抽象化的概念,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获得了知识,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我又接着下一环节的教学。
2、组织讨论。在自学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鼓励学生主动观察分析,讨论交流:以上图示的每一份都用四分之一表示,仔细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不同点是什么?通过观察交流,使学生能够逐步体会到分数就是用来表示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的。学生有了多个物体可为一整体的知识基础。我又随机引出了第三个教学环节。
3、例举生活中的单位“1”,获得单位“1”的含义。目的是扩展学生对单位“1”的认识,使学生能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进行平均分。让学生能够感知分数与平均分什么物体及物体的数量是没有关系的,进而归纳出单位“1”的含义。随学生的例举,教师小结:我们也可以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比如一堆苹果,一批玩具,一班学生等。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计算机出示)。这一个整体数学上可以用自然数1表示,通常叫做单位“1”。(板书:单位“1”)
第三层次是概括分数的意义。这层次又分两个环节来进行。
1、动手操作,创造分数,理解意义。
四人一小组为单位,利用身边自备的学具,如4个棋子,6粒豆子,动手操作,创造分数。学生通过把4个棋子平均分成2份、4份;把6粒豆子平均分成2份、3份、6份。并用分数来表示取一份的数。来使学生体验分数得到的过程,丰富对分数的认识。学生操作后,教师提出疑问:为什么同样是平均分,同样是一份,但是分的结果却是不同呢?通过学生的观察、比较、发现:同一个整体可以有几种不同的分法,平均分的份数不同,得到的每一份也不同。遵循从直观到抽象的认知规律。教师再利用计算机向学生呈现思维的全过程,为实现由具体感知到抽象思维的飞跃架设桥梁。学生在操作中获得的成功,也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劲头,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接着,再让学生观察分析这些分数是怎样得到的?来概括出分数的意义,并通过咬文嚼字的方式,理解“若干份”指的是分母;“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指的分子。获得分数意义的全面理解。(设计意图:《课标》中指出:教师的教学应该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因此,本节课从传统的书本知识向学生的生活数学开放,把学生的个体知识,直接经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知识,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努力探索新知,让预设的教学目标在实施过程中体会单位“1”相同,分的份数不同,得到的分数也不同。在此环节中学生动手分一分,兴趣高涨,真正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演示操作、观察比较,由具体感知到形成表象,再逐步抽象概括出分数的意义,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让学生参与知识获得的全过程。)
2、巧妙练习,强化意义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为此,我设计如下练习:
为1/2这一分数配图(课件),教师提出要求:大家看这里有一个分数,你能试着给它配几幅图吗?配出一幅的是达标,两幅以上的是良好,三幅以上的是优秀。借助激励性的语言,学生定会跃跃欲试,在优美的乐曲中大显身手。可能会出现这样的作品(课件)。那么同是分数1/2,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不同的作品呢?那是因为学生假设的整体不同,也就是单位“1”不同,因此所配出来的图是不一样的。(借助为分数配图这一环节,即强化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又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同时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
第四层次是认识分数单位。
学生已掌握了前面两个概念的知识,因此,我让学生自学课本,完成教科书第62页的“做一做”,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这几个分数的分数单位。这环节主要以学生的自学为主,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精神及与他人愉快交往的能力。同时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也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
第五层次是当学生了解了这一内容的三个概念知识后,通过播放分数产生的
历史来扩展学生的知识,并通过一些练习来让学生巩固新知识,为内容后面的新知识做好学习的准备。
(三)、师生互测,深化提高
这一环节,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控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知识,达到训练和提高的目的。为了能使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相结合,让每一位学生获得成功,我设计了如下练习:
1、练习1的设计意图:借助直观展开练习,发散学生的思维,巩固分数的意义。
2、练习2的设计意图:涂一涂练习可以加深学生理解分数中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进而理解单位“1”和分数意义的含义。
3、练习3的设计意图:写一写练习更加深学生对于分数量,率对应关系的理解,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为分数应用题做好铺垫。
4、练习4是一道开放题,拓展学生思维,数学课是学生思维的体操,让学生充分动脑。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收获?”最后总结环节我采用问答式的小结,引导学生归纳所学知识,这种教法不仅使学生可对所学内容有全面的回顾,使重点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而清晰完整的印象,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以及语言的表达能力。
(五)、课外作业
作业是促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并将知识转化为技能的重要环节。因此,我布置了如下的作业题:教科书第63页的第2、3、4、5题(要求不用画图。目的是防止学生抄题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