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没有界限,只有努力了,拼搏了,奋斗了,人生才不会那么枯燥无味。中国学科吧(jsfw8.com)为了帮助各位高中学生,整理了“《波的干涉》说课稿”一文:
A.教材分析
一、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节内容在《xxxx年高考考试大纲理科综合》中属Ⅰ级要求,本节和前一节波的衍射共同讲解波的特有现象,为后面电磁波及光波的教学打下基础。
二、教材设计流程
波的干涉是波的一种特殊的叠加现象,所以对波的叠加现象的理解是认识波的干涉现象的基础。教材首先讲了波的叠加现象,即两列波相遇而发生叠加时,对某一质点而言,它每一时刻振动的总位移,都等于该时刻两列波在该质点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
在学生理解波的叠加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说明在特殊情况下,即当两列波的频率相同时,叠加的结果就会出现稳定的特殊图样,即某些点两列波引起的振动始终加强,某些点两列波引起的振动始终减弱,并且加强点与减弱点相互间隔,这就是干涉现象。
由于对干涉现象的理解,需要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可借助图片、计算机模拟,尽可能使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干涉现象。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波的叠加原理。
(2)知道什么是波的干涉现象和干涉图样。
(3)理解干涉现象的形成原理。
(4)知道干涉现象是波所特有的现象。
2、能力目标
(1)培养观察、分析、归纳和空间想象能力。
(2)学习将三维空间运动转化为二维平面运动进行分析的思维方法
(3)学习在动态变化中抓住瞬间状态进行分析的思维方法
3、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
干涉条件和干涉图样
五、教学难点
干涉现象形成的原理
B.教法分析
一、理论依据
为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准备采用前苏联教育家马赫穆托夫、列尔涅尔、斯卡特金等人所倡导的问题教学法。其基本程序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启发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解决问题一般要经过四个阶段:即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观察、讨论分析→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进行点拨引导→总结得出结论、进行论证。
二、主要目的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让学生在问题中激发兴趣,在问题的争论中辨清问题,在问题的解决中提升能力。
三、主要设想
1、为了形象直观,打算在课堂中采用播放录相、实验演示、电脑动画模拟辅助手段,帮助学生建立形象直观的认识,降低难度。
2、在引导学生分析清楚不连续的脉冲波的叠加情形之后,顺势通过提问让学生思考连续波的叠加情况。引入波的干涉现象。
3、通过对波的干涉现象的观察与分析,分析波的干涉形成的原理,得出波的干涉条件。
四、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1、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波的干涉形成原理,可以采取变“静”为“动”,“动”中取“静”的分析方法。
波的干涉现象是一种动态中的稳态,要分析这种现象,应该采用对某一瞬间状态进行分析的思维方法,并且将立体转化为平面进行形象的分析,充分利用计算机动画化动为静、化快为慢的特点,能有效地化解难点.
具体操作流程如下:首先做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叙述实验现象,然后将水波的干涉图样用三维动画模拟在计算机上,让学生先看三维图的俯视图,再看三维图侧视剖视图,在边缘上放上质点,与上面讲到的波的叠加实验联系起来,让学生从感观上和知识上清楚的意识到,波的干涉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叠加现象。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使学生将三维空间运动转化为二维平面运动进行分析的思维方法得到提高.
2、在讨论波的干涉图样和干涉条件时,可以提出以下的问题4和5,请学生看课本上的干涉图样,引导学生思考与讨论,然后大面积提问,最后,由教师在黑坂上画图分析总结。在师生的互动中,将重点难点一一化解
C.学法分析
一、问题展示
1.什么是波的衍射?产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是什么?
2.在同一界质中两列波在同时传播,这两列波之间会怎样相互作用、最终将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3.为什么在波的干涉现象中,会出现有些质点振动振幅很大,有些却很小,甚至为零?
4.振动的加强点和减弱点是交替出现还是固定不变?
5.干涉的形成是否还需要条件呢?
回到教材图10-23分析——如果波源S1和S2所激发的波的波长不同
a、某时刻是否会形成规则的强弱
b、半个周期后,强弱点的分布是否还在原处?
6.波的干涉现象是不是很普遍?譬如声音叠加后,会经常出现干涉现象吗?
二、过程推进
针对上述系列问题,教师边演示、边提问,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教材难点处适当放慢节奏,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讨论,教师可给予恰当的思维点拨,必要时可进行大面积课堂提问,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三、结果预测
采用问题式课堂教学模式,既有利于化解难点,也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让学生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掌握新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D、教学过程设想
一、复习&引入(约5分钟)
1.复习提问:什么是波的衍射?产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是什么?
2.请学生回答以上问题,然后请学生评论,答案是否正确。
3.引入提问:在同一界质若有两列波在同时传播,这两列波之间会怎样相互作用、最终将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4.实验
由实验导入课题,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和求知欲,同时培养观察能力
二、新课教学(约30分钟)
(一)波的独立传播特性
1.设问:把两块石子在不同的地方投入池塘的水中,就有两列波在水面上传播,两列波相遇时,会不会像两个小球相碰时那样,都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呢?(约1分钟)
2.学生实验:水波的相向传播[改进课本传统实验](约2分钟)
3.引导让学生叙述实验现象。(1分钟)
5.总结:(约2分钟)
(二)波的叠加原理
1.计算机模拟绳波的传播。请同学叙述在它们的重叠区域里,质点的位移的发生了什么变化。(约2分钟)
2.原理(约2分钟)
3.画图分析
4.讲解三种典型情况:峰-峰叠加、峰-谷叠加、谷-谷叠加。(约3分钟)
5.总结(这部分知识涉及矢量运算,对学生来说是困难,教师应该画图直观,仔细讲解,同时配以计算机模拟)(约1分钟)
(三)波的干涉
1.实验:背投式发波水槽演示水波的干涉[改进实验仪器](约1分钟)
1.计算机模拟:请学生叙述观察到的现象.(约2分钟)
2.设问:为什么在两列波相遇后,会出现有些质点振动振幅很大,有些却很小,甚至为零?
3.引导学生讨论课本图10-23分析a,b这两个质点的运动情况.(约6分钟)
(设问:振动的加强点和减弱点是交替出现还是固定不变?)
4.分析,归纳,总结.(约2分钟)
5.让学生看课本得出波的干涉的定义.
(约1分钟)(四)波的干涉的条件(约5分钟)
1.设问:波的干涉的形成是否还需要条件呢?
2.引导学生分析:教材图10-23——如果波源S1和S2所激发的波的波长不同
a、某
时刻是否会形成规则的强弱分布?
b、半个周期后,强弱点的分布是否还在原处?
3.大面积提问,让学生回答自己得出的结论。
4.总结:
5.实验检验。
三、教学小结(约3分钟)
体现本节知识结构,突出教学重点
四、反馈练习及评讲(约5分钟)
五、作业布置(约1分钟)
阅读教材;
教材P58第(1)、(2)、(3)题,上作业本
D.媒体应用
录相、实验演示、动画模拟
E.板书设计
一、波的独立传播特性
两列波相遇前后都保持各自运动状态.
二、波的叠加
波的叠加:几列波在同一介质相遇,相遇时,重叠部分的介质点参与几列波引起的振动,质点位移等于这几列波单独传播时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
三、波的干涉
频率相同的两列波叠加,使某些区域的振动加强,某些区域的振动减弱,而且加强和减弱的区域相互间隔,这种现象叫波的干涉,所形成的图样叫干涉图样。
四、波的干涉的条件:频率相同的波源(相干波源)
《波的干涉》说课稿由中国学科吧(jsfw8.com)整理提供,愿考生学业有成。更多关于高一物理说课稿相关内容内容请关注【高一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