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淌的歌声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中音乐鉴赏教材第二单元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之第五节《飘逸的南国风》
一、课标分析:
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指出:我国民族音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世界音乐文化种独具特色的瑰宝。通过欣赏不同风格、不同体裁的民歌,激发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产生兴趣,进而培养他们热爱民族音乐、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思想感情。南方民歌是我国民歌浩瀚海洋里一颗璀璨的明珠,针对部分高中学生对民歌的基础知识薄弱,但又对自己家乡民歌有着浓厚兴趣的情况,本节课我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探究南方民歌的音乐风格及形成这种风格的内在原因,认识南方民歌的文化艺术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民歌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热爱民族音乐文化。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编排在第二单元中的最后一节课,在前面几节课中分别欣赏了西北民歌、少数民族民歌以及中原民歌,本节内容是本单元的收尾课,因而除了在体验南方民歌音乐情绪,认识南方民歌的风格特点之外;同时也要在小节“多彩的民歌”这个单元的基础上,探究民歌之民族风格、地方分格主要表现及形成的原因。而课后又是教材第三单元“鼓舞弦动——丰富的民间器乐”的内容,所以学好本节课为以后“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它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教学内容主要选用了两首典型的南方民歌《对鸟》、《弥渡山歌》,它们均具有鲜明的南方音乐风格特点:婉转、细腻、抒情,歌词都比较含蓄,善用比、兴,结构短小精悍;体现出南方人民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及人的性格特征。浙江民歌《对鸟》是全国唯一一首以“对鸟”为题材的民歌。歌曲采用了乐清方言演唱,一问一答的写作方式使音乐的对比色彩加强、音乐清闲爽朗、真切自然,歌词简单明了,乐曲结构为单乐段形式。歌曲其内容是为少年儿童增长自然知识而作,采用男女对唱形式,极富有山歌的纯真色彩。云南民歌《弥渡山歌》歌词采用“比兴”的创作手法,先叙述自然界的现象,最后再借此抒发梁祝的美好爱情。这种创作手法给人以统一中有变化、变化中求统一的艺术美感。歌曲的旋律婉转、飘逸,富有南方山歌的独特风格。歌曲的结构采用了起——平——落的写作手法,歌曲用“尼娜”做引腔,前六句或兴或比,直到最后两句才切入主题,极具南方的含蓄色彩,最后乐句又回落到“尼娜”。表达了青年男女热爱生活,向往美好爱情的愿望。
三、学情分析
学生一旦进入高中段的学习生活后往往会体现出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善于接受新事物,又对问题有主见和判断分析能力,自尊心强等特点。那么针对这些特点,在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尤其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主动去学唱家乡的歌曲,去理解家乡歌曲的风格特点,去探究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
聆听音乐时,倡导对音乐作品整体性的感知与体验,设计具有探究性和启发性的问题,采用集体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与理解音乐作品。
四、教学目标
根据对《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理解,结合高一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我把本课的目标定为以下几点:
1、过程与方法目标:聆听、学唱、探究、交流等活动,引领学生感受,并认知南方民歌婉转、流畅、细腻、抒情的风格特征。
2、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演唱这两首歌曲,深入体验南方民歌的风格特征。通过对比欣赏前面及课中的民歌,初步认识民歌的民族风格、地方风格形成的原因。
3、情感与价值目标:通过对几首南方民歌的音乐情绪、音乐风格的感受与理解,引导学生认识民歌的文化艺术价值。激发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能初步掌握和理解南方民歌的风格特征。
教学难点:能够初步认识民歌之民族风格、地方风格的主要表现及形成的原因。
六、主要的学习方法及教学策略的分析
根据教材特点和高中学生学习心理的特点,本节课我主要采取范唱引导法、创设情景法、问题聆听法、视觉图像法、对比欣赏法等多种教学手段,学生的学习主要采取:主动学习法、问题生成法、讨论探究法等,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和谐而愉快的情感氛围,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和体验南方民歌的音乐风格,诱导学生探究及形成这种风格的内在原因,最后引导学生认识南方民歌文化艺术价值。
七、教学过程:(我将配合PPT,像各位老师展示一下整个教学过程)
本课围绕教学目标,为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1、以歌引路——走进南国;2教授歌曲——品味民歌音韵;3、巩固延伸——升华情感4、众贯首尾——出示课题
在本节课教授过程中,我打破了以往先给出课题,再探究教学的教学模式。我会从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声”、“吴声”导入到古代《诗经》中的风、雅、颂中结束。中间教学逐层深入,启发和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