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主要就是告诉父母如何去与孩子沟通,它有很多的事例,而且这些事例好像每天都发生在我们身上,非常的真实。书中还有很多的练习,你可以一边看,一边练。最重要的是它都非常的简单易懂,让你能很快的理解并掌握方法,而且能马上运用在自己孩子身上。下面我就说说读完第一章后的感想吧。
书的第一章是告诉我们要“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在和孩子的朝夕相处中,总有许许多多的烦心事把你折腾得筋疲力尽,我们会觉得孩子是无理取闹,蛮不讲理,最后是弄得气急败坏,不欢而散。举个简单的例子:
孩子:妈妈,这儿好热。
妈妈:这儿冷,穿上毛衣。
孩子:不,我热。
妈妈:我说过了“穿上毛衣”!
孩子:不,我热!
这是个再平常不过的母子之间的对话,对话中,妈妈一遍又一遍地告诉孩子不要相信自己的感受,而是依靠妈妈的判断,可想而知,接下来的肯定是争吵或哭闹。后来,事例中的妈妈去参加了“父母学习小组”,这是一节专门讲儿童感受的课,妈妈有了新的想法和理念。知道孩子的感受和他们的行为有直接的联系,怎样让孩子感受好?那就是接受他们的感受!而我们父母通常不认同孩子的感受。
认识到这一点,妈妈决心改变自己,但却不知道该怎样开始。后来她找到了最有帮助的做法:站在孩子的立场,理解他们。她开始试着了解孩子可能会有的感受,说话的方式也随之改变了,就像刚才的例子,她可能会说:“我觉得冷,但你觉得这里很热。”新方法非常见效,和孩子的争吵明显减少了。
后来,在她的不断实践和总结后发现,如果我们也能倾听孩子,与他产生共情,那么将会有助于孩子自己解决问题。而且她还提供了几种方法:1、全神贯注地倾听。2、用“哦”“恩”“这样啊”来回应他们的感受。3、说出他们的感受。4、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
然后书中用了几组漫画来比较新方法和以前我们常用的方法。第一、第二种方法实施起来并不难,第三种说出他们的感受可能就需要慢慢练习了,当孩子有了苦恼难过的事情时父母通常不会这样做,因为我们担心说出孩子的感受会让孩子更难过。其实相反,当孩子听到这些话时,心里会感到安慰,会感到有人能理解他们内心的感受。这样他们就能自己从苦恼中慢慢释放出来。这个方法我在儿子身上试过几次,结果真的是神奇的,你要是没有试过的话是不会相信的!有一天,我和儿子闲聊起自己去南村听课了,结果儿子就急了,说他也要去,我解释说下次一定带他去,可他却不肯罢休,说要现在马上就去!就当我想用以前的办法和他讲一大堆的道理说服他时,脑中突然灵光一闪想到了说出孩子的感受,于是我便小心的说道:“妈妈知道你现在确实很想去,是不是?”其实当时我心里也没把握,因为实在担心说出来后会是什么结果,可是儿子的反应却实在让人大吃一惊,他听了我的话回答说:“是。”然后就没下文了,而且自己就跑开去玩了。反倒是我自己半天没回过神来!第四种方法是说当孩子想要一样我们没有的东西的时候,家长往往给孩子解释为什么没有。但常常是我们越解释,孩子越不听。其实有时候,孩子对某种东西的渴望心情一旦得到理解,他们就能比较容易接受现实。比如当孩子想吃饼干家里却没有时,我们可以说:真希望咱家能有;我知道你很想吃;我真希望能给你变出一盒来。这样的结果是孩子会很快的接受现实,放弃吃饼干或改吃其它的东西。
当然要帮助孩子面对自己的感受,需要自己不断的练习和总结,也有很多的问题和注意事项。比如:当孩子难过的时候,我们说“看起来你好像很难过。”对孩子会很有帮助。而不是“怎么了?”或者“你为什么会难过呢?”。孩子更容易和一个接纳他们感受的成人沟通,而不是逼着他们作出解释。另外,孩子并不需要我们认同他们的感受,而是需要我们回应和了解他们的感受。
我们能理解孩子的感受,对孩子来说是很大的帮助。深入到孩子的内心,帮助他们了解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孩子一旦清楚了自己内心的想法,他们就能集中精力来应对出现的问题。
让我们一起努力吧,孩子需要他们的感受被接纳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