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科吧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体会 >> 观后感 内容页

观《南平红荔》有感三则

  观《南平红荔》有感三则

  观《南平红荔》有感

  电影讲述一位负有责任心的法官帮助未成年人走出深渊,重新做人。这些未成年人都曾犯过罪,但是他们都有悔改之心,但社会现实让他们人生染上了污点,清洗不去。

  从电影中映射出几个关键词:“做人、转变、人生”。

  “人上一百,种种色色”。在这个纷繁芜杂的世界中,随处可见圆滑势利的小人,而真正能坚守本色,不为五斗米折腰,可谓少之又少,但是电影中的法官詹红荔便是一位正直的人,在她身上我们所看到的是人性的光辉。

  电影中的重点更是未成年人,电影的背后我们需要思考做人。做人是一门学问,倘若这门学问做的好,那么他就在这个社会上活得风生水起,他就可扬名立万,倘若这门学问做得已成功,那么此人可能饱受社会折磨,饮恨终身。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做人原则,自己的做人方法,但性格决定命运,这似乎是个历史必然趋势。有人说,做人要像水一样,善于趋利避害,能静静的适应周遭的环境,有人说应该在逆境中挖掘自己内在的潜能,“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只有在逆境中不断成长,才能更加成熟,电影中的未成年人正是经历逆境,但他们所缺乏的是面对逆境的勇气和自信。

  人生的旅途虽然坎坷,虽然崎岖,但是我们坚决不能放弃前行。即使道路布满荆棘,我们被绊得满身是血,也不能有所顾虑,试图放弃。

  大鹏展翅飞翔,扶摇直上,鹏程万里,毫无顾虑,我们带着青春翱翔,带着自信奔跑。

  电影的最后詹法官的提议(对青少年轻微犯罪进行封存)成功通过,她让犯罪过的未成年人够重新做人,给他们一个崭新的未来。

  作为当代青少年,我们需要端正态度,端正人生的价值观,我们要学会坚守,学会理悟,勾勒出美丽的人生画卷,努力让自己的人生更美,更闪亮,实现人生应有的价值。

  观《南平红荔》有感

  人生在世,不过几十年的光阴,用小沈阳的话说:“眼睛一闭一睁一辈子就过去了”。活在当下的我们,是否实现自己的价值,自己的义务,詹红荔阿姨自己的行为告诉我们,为人要正直,做官要负责、要清廉。

  “18万赔偿款跑了18趟”。这种对职业,对人民的负责行为,深值敬佩。在一起打架斗殴而至一人死亡的案件后,詹红荔阿姨亲自到受害者家里18趟,做好开庭前工作,最后得到两家人的尊敬与关爱。当其遭到诬陷时,拿着18万元的受害者亲自为其证明,并未收受贿赂,“当我撕毁传票,扔到她脸上时,我深知她是好人”。真相自有大白时,好官自有民尊民爱。

  为官清廉,为人正直这个道理自古就有,精忠报国的岳飞,后人传唱的包公,入藏爱藏的孔繁森,党的好干部焦裕禄,他们无私奉献,他们乐于助人,他们为人民服务......他们高尚品格就如香酒一般,越久越浓郁,越值得回味。

  人的一生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以人民出发的人名垂千古,以己为出发点的人遭人唾弃。历史上最大的贪官和珅落得满门抄斩的下场,秦桧也将永世跪于岳飞墓前;当下,新闻报纸上也不缺乏贪官被抓的报道,那些即将退休的官员,却在牢中得到真正的“退休”,不禁让人悲叹!

  “在法律上要找出一条让孩子们融入社会的道路”。詹阿姨说到。在如今法治逐渐健全,未成年人得到更加多的保护,贪污受贿之风锐减。社会上积极宣传发挥正能量,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法治得到健全,詹妈妈等人的善迹也将遍及神州万里,“人人都是活雷锋”!

  知错何不能改----观《南平红荔》有感

  许多同学都说此片意在称赞詹红荔,但我深不以为然。诚然,片名《南平红荔》似乎交代了主角。但我想,相对于主角,詹红荔这个人物似乎更像是一个线索。

  由詹红荔对于案件的看法与不断的内心自白,我想导演除了赞扬詹红荔,更多的该是表达对于社会的不认同、接纳少年犯的谴责与对于法律保护少年犯隐私的叫好。

  方超--一个首次在舞台上、在千百双眼睛前坦言自己过错的孩子,其实是个好青年。他努力地生活,用心地工作,可社会的冷漠,人们的不理解与歧视,内心深处的绝望与孤独,终是把他逼上了绝路。他知错即改,社会不会觉得善莫大焉。方超的行为,我想不过是因为死心了,所以身死也就没有关系了。最后的几分钟,他说出了对詹妈妈所给予的如天堂般温暖的渴望。但显然,这一点点不舍并没有能挽回他年轻的生命。

  詹妈妈,詹阿姨,詹法官,詹红荔,影片中对她的称呼实在是太多,每一个名称所带的意义,似乎只能意会。也可以肯定的是,她公为公,私为私,为公铁面,为私容情。

  就是这样一个人,被纪检调查了,说是受贿于原告,逼迫被告卖房。而据说是贿赂了法官的原告,在这时进门,豪气冲天地把卖房钱18万原封不动的拍在桌子上,不夸张的说,我全身鸡皮疙瘩起三阵--感动的啊!

  社会上不了解实情而自认为想的正确无误公正无私的人实在数不清楚,像是方超店里的老板和在外打工不知妻子卖房而赖法官的吴刚爸。谁能知道自己会不会就那么倒霉就恰巧遇到了呢么一个。但像为保护法官名誉而放弃赔款的小伟妈一样热情不外露,正义感十足的美好人们,你有怎么知道你就悲催到一个都遇不上呢?所以那些想着就此了结的少年犯们还是太悲观了。

  曾经国外的一个教授做过这样的一个实验,把一张已经有了污点的白纸放在他们面前,他们看到的却只有污点。对于那些少时犯过错的孩子们,人们也是这样。是啊,他们太悲观以至想死。这样把责任一股脑全退掉,对自己对于他们的伤害才导致他们悲观的因素全部抛至脑后。以为自己至今没犯过什么大错并以后也不会犯的自我感觉良好,总是把孩子们犯过的一点小错无限放大而对他们的拼命向上视若无物。

  于是我有了疑问:既然他们知错能改,既然他们还没有成为洒满了墨水的脏纸,为何人们就偏不高兴承认他们还是好孩子,偏要把好好的白纸当作废纸扔了呢?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