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征文:教师节的感叹
一转眼,教师们度过了23个自己的节日,在第24个节日的脚步声越来越近时,我才想起,又一个教师节快到了。岁月如梭,师者如云。每个人成长的背后,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都凝聚了恩师的汗水和心血。可是,不知道到底有多少人真正一辈子以师为友,深深地记在心里,不知道到底有多少人能够一个不漏地说出每一个阶段恩师的名字。
一转眼,成为人民教师已经有几年了,走到街上,经常有人叫“老师”,咱为教育事业做出的奉献和成就已经得到社会认同、文化承认和文化感激了。心里不免有点得意洋洋。
有人把老师比喻成“蜡烛”、“园丁”、“春蚕”等等。近日,我看到了一种新论点:教师应该是“长明灯”。是啊,“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红烛论”在弘扬敬业精神的时候,将教师作为正常人的人性需要和利益需要掩盖了,大家都无私奉献、安贫乐教,缺乏必须的物质、生活保障,社会尊严和生存尊严到哪里寻找?因为“太蜡烛”,教育付出的成本已经太沉重了。随手拈几个例子。南京年仅24岁的美丽女教师杨慧突然累倒在讲台上,香消玉殒,微薄的薪水支撑沉重的家庭负担带来的巨大压力是其致命主要凶手。浙江海宁市教育工会去年曾对当地农村老师健康状况作过一次随机调查,许多教师患有心脏病、颈椎病、糖尿病、胃病、肺病、高血压等各种急慢性疾病。生命权和健康权都难以维持还谈何奉献和尊严?
而如果将教师形象从“天上神仙”位置回到吃喝拉撒、养老育儿的人间烟火中间,人们才觉得教师更是一个感情丰富、懂得生活、富有情趣的人。我更愿意用“教师应该更像一盏长明灯”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形象定位。在奉献中得到必要的经济尊严,得到市场化、商业化的经济会报和提升。不断注入油和燃料,不断燃亮教育前程,不断放射更多的教育光彩。
所以,教师节来临的时候,提出这个“综合性感受”,希望社会对我们的“道德苛刻”少一点,温情一点、宽容一点,不妨也世俗一点。让我们从生活的角度切入职业生涯,而不是用空洞的宽泛形象高高在上,高处不胜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