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柳永,人们很容易能联想到他留给人们的第一印象,他是一位情词高手。因为他写的词太有名了,直到今天,人们依然传诵着许多出自柳永之手的名句。
如《望海潮》中描写杭州地理位置与繁华景象的“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满江红》中描写江村渔火的“几许渔人飞短艇,尽载灯火归村落”。
柳永的《八声甘州》,通篇音律谐美念时深情化眉开,随便一句都是蜚声词坛的佳句,如“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倾杯》中的“鹜落霜洲,雁横烟渚,分明画出秋色”,描绘的则是一副如诗如画、意境高远的江南风景水墨画。
这些不胜枚举的如行云流水一般的优美句子,依旧影响着人们对语言的审美和对艺术的感知。其实说到柳永,有三件事情是不得不说的。
第一件是柳永的风流韵事。柳永在世时,他填的词不被当时的主流认可,但是他的词却深受青楼歌女们的赏识,柳永在她们中间有着很好的口碑,他也与歌女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柳永去世后,很多青楼女子还到他的坟头时时祭扫。
明代冯梦龙的小说《喻世明言》中有一篇《中名姬春风吊柳七》,详尽地讲述了柳永在浪迹青楼时,与几位歌女相识相爱,并以他们的爱情为蓝本,填写了一曲曲动人心扉的情词的故事。
第二件事情是柳永与晏殊之间的故事。柳永因作了一首《醉蓬莱》的词,因词中措辞使用不当,而触犯了宋仁宗。柳永就到当时的宰相晏殊跟前求情,希望将他改官,晏殊却问柳永,你最近是否还在填词?柳永说跟您一样,还在填歌词。晏殊随即说我作的歌词,并没有像你“彩线慵拈伴伊坐”这样艳情的低俗的歌词。柳永听了,心中不是滋味,只得告退。
其实,这件事情说明了,柳永的词在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中是不被认可的,他们认为柳永的词太俗气了,只适合在青楼传唱,与士大夫的品味有所不同。
第三个故事是“凡有进水处,即能歌柳词”。南宋词人叶梦得记载,他在丹徒任职时,见到一位从西夏出使回来的官员,这位官员对叶梦得说:“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叶梦得生活的时代距柳永生活的时代已有近百年,从这一点上就能看出来,柳永的词经过时间的沉淀,依然深受人们喜爱。柳永的词热度不仅没有衰减,更没有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反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愈发体现出生命力和价值。
这从一方面说明柳永的词通俗易懂,易于风行,盛行于市井巷陌,另一方面说明柳词传播很广,流行程度很高。
柳永,一位专注的词人,一位将情感诉诸于笔端的词人,他谱写出了一曲曲音乐谐美、动人心扉的歌词,他的情词因为写出了人类情感中最真实的一面,因而极其容易起人心底强烈的共鸣。
离别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柳永一生漂泊,他对于离别的体会是格外深刻的,所以他笔下的离别更具有了一份伤感的力量。
多情自古伤离别,柳永笔下的离别主题被他用细腻的笔法写进了这首《雨霖铃》中: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雨霖铃》,是一个很经典的、古老的词牌名,据《明皇杂录》记载,安史之乱时,唐玄宗一行离开长安,来到川蜀一带,他在途中听到雨中传来的铃声,突然想起了杨玉环,一时情不能自已,于是他模拟雨中铃声的节奏,谱写了一首惆怅凄恻的《雨霖铃》,以寄托自己心中的情感。
柳永充分利用这一词调声情哀怨,篇幅较长的特点,在唐玄宗的基础上创作了这首双调慢词《雨霖铃》,全词将伤离别的情感抒发得委婉缠绵,凄恻哀怨,可谓尽情尽致,读来扣人心弦,令人荡气回肠。
词的上片写他与一位热恋中的女子离别时难舍难分的情状。最开头的三句从离别的场景、离别的地点、离别的时令三个方面进行了描写。
《礼记》中关于节序时令的一章中有句话“孟秋之月,寒蝉鸣”。这与柳永说“寒蝉凄切”在时间上大致是吻合的念时深情化眉开,由此可以得知离别的时间在农历七月中。
柳永将极具季节鲜明特色的寒蝉声融入词中,以物候现象恰如其分地突出了季节时令,也为全词伤离别的主题做好了情境的铺垫。
然而词人并不是只对自然景物的铺叙,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环境的渲染、融情入景多种手法的同时运用,将离情别意烘托了出来,伤离别的氛围自然而然地营造了出来。
秋季是一个让人格外伤感的季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悲哉,秋之为气也”的思想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对秋天的感慨——悲秋,成为了古代文人墨客不遗余力去抒发的共同情感。
在柳永的笔下,此时的秋意渐浓,放眼望去是一派萧瑟的景象,加之天气接近傍晚,暮色阴沉,这样的景色在一场让气温明显下降的秋雨之后,更增添了一股耐人寻味的伤感。
在静态的景物的描写中,一声声凄惨的寒蝉的鸣叫声,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悲秋的凄凉况味。在一静一动的描写中,词人的所见所闻,处处透露着凄凉的意味。
前三句通过步步为营式的景色的铺叙,也为后两句词人的愁烦心虚和时间上的不得不离别的的设下伏笔。
他们分别的地点就在都门外的长亭,长亭送别是由来已久的传统,长亭送别是非常有仪式感的送别。恋人在这里为他摆下送别的酒宴,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意兴阑珊,他对眼前的酒宴毫无兴致。
因为词人的思绪正专注于倾听恋人所说的“留恋处、兰舟催发”。试想一下,一边是恋人舍不得词人就这样匆匆离去的一抹温情,一边又是时间上已不允许再多留片刻的舟船即将出发的催促。此情此景,此情此境,这样的情感波澜让词人情何以堪呀。
其实这七个字虽然出自恋人之口,是对恋人的语言描写,写法上又属于侧面描写,但恰恰是从这一侧面描写中,将词人内心的情感世界淋漓尽致地勾画了出来。
柳永以精练的、写实的笔法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恋人口中的“兰舟催发”,用平直的语调突出了离别时间的匆匆和紧迫,虽然不是含蕴缠绵的欢愉,但就是这种平直更加显得真诚,更能看出他们平日里感情的深笃。
词人与他相恋的,并深爱的女子“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泪水是人的情感的外在表现,是情感的流露,他们舍不得就此分别。
那么词人凝噎在喉的是什么话呢?“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是他的内心独白。因为词人想到了今天的分别之后,他们两人之间将便隔着千山万水,有时空上的阻隔,想再见一面或许真的很不容易了。
因为在古代的交通与通讯情况下,这样的分别预兆着以后见面会很难,甚至从此天各一方,再度重相逢的事情或许会很遥远,或许就成为了一生的奢求与渴盼。
在广阔辽远的空间里,在跨越星辰的时间中,充满了如此浓密深沉的、如蒙蒙细雨的烟霭,离别的伤感,惆怅的心绪,都是极容易引动人的情感的。
唐代诗人崔颢《黄鹤楼》中的“烟波江上使人愁”,正如柳永笔下的“暮霭沉沉楚天阔”一样,虽然是不同的场景,但相同的意境,都很好地渲染了愁情。
张学友在《祝福》中用深情的歌喉将离别的感伤抒发得淋漓尽致:
伤离别
离别虽然在眼前
说再见
再见不会太遥远
若有缘
有缘就能期待明天
你和我重逢在灿烂的季节
伤离别,这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离别的感伤是亘古不变的,只不过每个人表达感伤的方式不同而已。
柳永说“多情自古伤离别”,这是人类情感的普遍认识,是人类离别情感的共鸣,也是柳永用艺术化语言表达出的人生哲理。
随着柳永用低沉哀伤的语调唱出“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时,全词伤离别的主题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当离别发生在这个冷落凄凉的秋季夜晚,那萦绕在词人心头的、潜藏于心中的、不忍说出口的离情别绪就格外地强烈了。
紧接离别的伤感曲调,词人又对舟船中即将度过夜晚旅程展开了想象,伴随着深幽旷远的旋律,浮现在词人眼前的是这样的一幅凄清的场景:酒醒梦回时分,舟船徐徐地停泊在了岸边,此时天色微明,晓风吹拂着岸边萧萧的疏柳,夜空中一轮残月悬挂在杨柳梢头。
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离别后的羁旅之情,清幽空旷的景致进一步加深了离别时绵绵不尽的伤感与愁绪。
结尾四句,词义从都门外长亭边的送别场景中跳脱出来,显然是词人运用了一笔荡开的写法,在艺术表现上构成了另一种情境。
因为这四句之前的所有描写都是以景寓情,这四句则不同,完全是情感的抒发。词人回想起他们热恋时度过的每一天,那是欢聚欢笑的每一天,是充满快乐、甜蜜、与幸福的时刻。
可是一想到分别之后,在每一个与恋人分开的日子里,即使有良辰好景,也是兴趣索然,意趣阑珊。
这样的日子不仅仅是一天,或许就是经年累月,这只能让彼此间无尽的思念与日俱增,只能徒增烦恼惆怅而已。或许想念也是美好的,词人只能这样安慰自己了。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在这悲情的一问中,包含着多少情愫呀:与恋人初相遇的喜悦,与恋人相知的甜蜜,相爱的幸福,相伴的温馨,花前与月下的浪漫,恋人的温情款款,恋人的似水柔情,无一不让词人刻骨铭心。
在这一问中,在愁肠百转千回中,从词人心底迸发出来的激情难耐中,词义戛然而止,词人心中激起的情感依然回荡。
这犹如悬崖勒马的画面,虽然用尽了极大的力量收住了骏马的奔腾态势,但马蹄腾空而起的气势却未曾消减;这好比一泻而下的瀑布,经历百转千回的流淌,在即将落下去的那一刻,反而呈现出视觉上的落差美。
这也好比一场音乐会的演出现场,演奏者们在指挥家的引领下奏出了谐美的曲调,在经历了一连串流畅的指挥后,他手中的指挥棒突然停住了,演奏者也如同时间停止了一样,他们不在弹奏,只有余音还回荡在音乐大厅的上空。
柳永的这首伤离别的情词,通过大量情与景的铺叙,将离别的主题一步步的加深,一步步的升华,直到最后一刻,才将无尽的伤感推向了极致,正所谓“曲终阕尽,余弦更兴”,读来扣人心弦,令人荡气回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