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城(1956-1993),男,祖籍上海,1956年9月24日出生于北京一个诗人家庭。中国朦胧诗派重要代表人物,被誉为当代“精神浪漫派”诗人。 顾城在新诗、旧体诗、寓言故事诗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 他的《一代》中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用它们寻找光明”成为中国新诗的经典诗句。
顾城17岁开始写作生涯,为多家报刊杂志撰稿。 1987年,他开始赴欧洲进行文化交流。 1988年,他隐居新西兰怀赫科岛顾城的诗一代人,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1993年10月8日,因在新西兰住所发生婚姻纠纷,他用斧头砍伤妻子谢野后在一棵大树上上吊自杀。 谢野随后因伤重不治身亡。
顾城从父亲那里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和文化熏陶。 顾城在姐姐顾湘印象中最大的特点就是“不爱凑热闹”。 当他上幼儿园时,他经常自己观察树木和蚂蚁。 顾城因曾给同学讲《三国演义》而得名“故事”。 虽然他很想讲,但他还是不喜欢被一群人围着讲故事。 顾城无奈,只好找了妹妹做他的“一人观众”。 当她的姐姐没有时间听时,“无奈之下,他走进另一个房间,开始独自隔着床对着墙说话。”
1968年,12岁的他辍学在家养猪。 “文革”前,开始创作诗歌。 他总是一个人呆着,不和别人一起玩。 而是低下头,写下了内心的想法。 而且,文革的暴行对他的内心产生了冲击,使他更加敏感。
1969年,他随父亲顾工被下放到山东省广北第一军农场,在那里度过了五年的时光。 然而,他并不喜欢农耕生活。 这样的工作生活与他想象中的玻璃世界相去甚远。 ,而这个距离让他感到痛苦。
萌芽阶段
1973年开始学习绘画,诗歌创作生涯也进入创作社会作品阶段。
1974年,他回到北京,在长桥街当过搬运工、锯木工、借调编辑。 《北京文艺》、《山东文艺》、《青年文艺》等报刊零星发表作品。
1977年再次开始写作,在《蒲公英》小报上发表诗作后,在诗坛引起强烈反响和巨大争议。 他成为缥缈诗派的主要代表诗人,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
1978年底,顾城开始阅读张贴在北京西单体育场墙(后称“民主墙”)外的第一期地下诗歌刊物《今天》。 并通过这本出版物更多地了解外面的世界。
热爱生活
1979年初,参加北京市西城区文化中心业余诗词团。
1979年7月,他在上海开往北京的火车上认识了谢野,并坠入爱河。
1979年11月在《诗歌杂志》发表第一首诗《歌乐山诗群》。 与谢野的相识,开启了他人生新的篇章。
顾城和谢晔本来是非常相爱的,但是后来颖儿介入了他们的关系。 为了追求自己的自由王国,顾城和谢野前往激流岛。 这个时候,莺儿已经和柳展秋在一起了,但同时她又和顾城保持着联系。 奇怪的是,谢夜并没有阻止,而是在一旁推动。 顾城和莺儿在一起后,他就被莺儿吸引了。 谢野带着顾城去了德国。 在此期间顾城的诗一代人,莺儿与一位老人私奔并结婚。 这是一场没有爱情的婚姻,纯粹是为了绿卡。 顾城特别痛苦。 顾城把他们的故事写成了一本名叫《莺儿》的书。
事业巅峰
1982年,顾城加入北京作家协会。 加入作协,顾城在北京诗坛的地位正式确立。
1985年,顾城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加入中国作协进一步提高了他的地位,他的诗歌也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
1987年5月,顾城应邀赴德国参加明斯特“国际诗歌节”。 随后他开始周游西方和北欧国家进行文化交流和讲学,后定居新西兰。 这段经历让他提高了名气,赚了一些钱,但名声和金钱并没有让他对这份职业感到兴奋和满足。
从世界中隐退
1988年,顾城赴新西兰教授中国古典文学,并被聘为奥克兰大学亚洲语言系研究员。 他后来成为新西兰公民。 后来,因为不喜欢城市的喧嚣和工作带来的繁琐,他隐居在激流岛,靠养鸡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1992年,顾城重游欧美创作作品。 获得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的创意年金。 第二年,他还再次获得了德国伯尔创意基金。 这体现了国际组织对顾城诗歌水平和文学贡献的认可。
猝死
1993年10月8日,顾城在新西兰怀赫科岛与妻子谢野因离婚发生矛盾。 他用斧头袭击了他的妻子谢野。 然后他就在树上上吊自杀了。 谢野死后几小时就去世了。
顾城留下了大量的诗歌、散文、书法、绘画等作品。 其父顾工去世后,编辑出版了《顾城诗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