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教的一五班有这样一个男孩,刚开学的时候,他给我的印象是:活泼可爱、上课听讲很认真、作业书写也很干净,尤其是我给他发放几次小红花之后,他的表现更加突出,在班干部的评选活动中,被评为副中队长。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他渐渐变了,变得让我越来越不认识了:和同桌经常闹矛盾、上课做小动作、和任课老师顶嘴、作业质量下降甚至不上交、成绩也下滑......究竟怎么了?刚开始,我对他一连犯错误的行为相当生气,有几次忍无可忍,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狠狠地批评了他,但效果并不明显,情况依然没有多大改观。我不能再忍了,决定好好探个究竟。有一天,全班只有他一个人的数学小报没有完成,我先是点名说了他,看他的反应是:不在乎,一脸的无所谓,嘴里还小声嘟囔着。我强压心头的火气,把他叫到教室的外面,我问他为什么三天的时间还完不成作业,表现为什么让老师如此失望,问到了他的爸爸和妈妈,他的家庭......当我说到他妈妈的时候,我发现他的眼睛里泛起了泪光,一脸的委屈。经过了解,他的妈妈去离家很远的外地打工了,他平时跟着爷爷和爸爸生活,爸爸也要忙于生计,他的学习基本上处于没人监管的状态。经过谈心,我知道孩子的心结在于缺少母爱,没有妈妈的陪伴,没有妈妈的呵护,孩子变得孤独、内向。我替他擦去泪水,给他讲清妈妈的不容易,讲一讲学习靠自觉,讲到了他的内心,鼓励他好好表现,争取用优异的成绩和获得更多的荣誉来回报妈妈,等到过新年的时候,把这些当作礼物送给妈妈,让自己和妈妈都开心。听了我一番教导,孩子的脸终于舒展开来,放学的时候,他已经开始主动和我打招呼了。从此以后,我也更加关注他的生活,以鼓励为主,调动他学习的积极性。当他遇到困难时,我就像妈妈一样去关心他,帮助他,看着他一天天变得阳光起来。今年“六一”儿童节,他的妈妈回来看过他之后,又出去打工,他的情绪再一次出现反复,我又非常耐心地做他的思想工作,告诉他再有半个月就该放暑假了,要用更好的表现和成绩去和妈妈团聚,他擦干了眼泪,洗净了小手,安静地坐在了教室里。在后面几次的测试中,一次比一次好,我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孩子的成绩不是最重要的,但孩子的心理健康却不容忽视,这也是老师的责任。
这个小故事,带给我很大的触动:首先是老师批评学生要讲方法。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科曾经有这样一句话:“用放大镜看学生优点,用缩小镜看学生的缺点。”批评学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有所悔悟,并在短期内改正错误。批评的目的能否达到,取决于老师的批评方式。针对不同性格,不同脾气,不同思想的学生应因人而异。严爱适度,批评学生应权衡利弊得失。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教师应循循善诱,对于脾气暴躁,自我意识强的学生,教师应用“交流式”的批评,批评时糊涂些。
老师在批评学生时应对症下药,把握好批评的分寸,严爱适度,恰到好处的适度批评,使学生从内心深处接受对他的批评,引导其学会换位思考,学会理解别人,认识顾全大局的重要性,认识自己的问题所在,并激发其不断完善自己的内动力。我们千万不要认为学生幼稚无知,就随意地践踏学生的人格和自尊。爱心,是通往学生心灵的桥梁;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是照亮学生未来的灯烛。
关爱是打开孩子心灵的金钥匙。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为老师,首先要了解情况,有的放矢,走进孩子的内心,以爱心、细心、耐心去面对每一个学生,用爱心去感化每一个学生,把爱的雨露播洒在孩子的心田,滋润他们健康成长。其实每个学生都渴望老师的爱,尤其是那些家庭特殊的学生,就更需要老师的关爱,只有让自己的学生处处感受到老师的关心与呵护,才能去打开他们的心扉,倾听他们的心曲,并及时地客观地分析原因,正确引导,点拨,发现闪光点加以鼓励,慢慢地托起他们走向成功的彼岸。我们的教育不仅仅是让他们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首先培养孩子健康的心智,让他们快乐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