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的班主任给学生写评语率先实现了"四化"--概念化、公式化、平淡化、冷漠化。请看下列两则评语: (对学生A)
该生能自觉遵守中学生守则,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关心集体,乐于助人,学习态度端正,学习目的性明确,上课专心听讲,按时完成作业,劳动积极肯干,自觉锻炼身体,望今后再接再厉,争取更大胜利。
(对学生B)
该生能积极参加各项活动,自觉遵守中学生守则,团结同学,尊敬师长,乐于助人,关心集体,学习目的性明确,学习态度端正,按时完成作业,上课专心听讲。望今后继续努力,争取更大胜利。
这两则评语有什么区别呢?恕我老眼昏花,看不出来。但是我可以断定,对学生C、D、E、F、G的评语照样可以用以上几句话进行组装,使那几个句子的作用发挥到极致,这就是实现了"四化"的评语。然而,与其说这是评语,还不如说这是拼句游戏。
那么,学生在你的班上呆了整整一年,难道就愿意看到你的那几句平淡冷漠的拼句游戏式的评语吗?当然不愿意。
因此,评语,呼唤亲切。
亲切的评语首先要有充实的内容,它必须能准确地概括出学生的特征,至少学生A与学生B的评语不能有许多雷同之处,因为即使是同一棵树上的两片树叶也不可能是一模一样的,何况是人。因此作为班主任,平时应深入到学生当中,把自己融入班集体中,不要以主任的身份,而应以班级成员的身份来观察学生,观察他们的志趣爱好,观察他们的性格品行,观察他们的行为习惯,忧学生之所忧,乐学生之所乐。只有这样,你才能了解到比较真实的学生,你才会知道谁较开朗,谁较文静;谁较刚强,谁较软弱;谁较率直,谁较拘谨;谁较有耐心,谁较浮躁;谁较自信,谁较自卑……只有在你了解到了这些情况以后,当你写评语时,站在你面前的才不会是一个个脸谱化的人物,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富有有个性特征的人。这时候,你想用公式化、概念化的评语来概括他们都不可能。但这还不够,你还必须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你必须知道他们的家都住在哪里,是远还是近;他们家庭的经济情况怎样,是富足还是拮据;他们与父母的感情如何,是亲近还是疏远;他们的生活环境如何,是清净还是嘈杂。只有当你进一步了解到这些情况以后,你才能明白某学生为什么具有品格A而不具有品格B,为什么具有习惯甲而不具有习惯乙,这样,你才能公正、准确、富有同情心地为某生概括出他一年来的表现。
亲切的评语,还要有优美的形式,象一幅淡雅的风景画,似一首清新的抒情诗,观之令人赏心悦目,读之使人心旷神怡。因此,写评语必须讲究句式的整齐,结构的匀称。例如我给1号同学的评语是:恬静中透出韧性,温和中不乏坚毅,对学习孜孜不倦,与同学和睦相处……,给2号同学的评语是:内向而不孤僻,沉稳而不拘谨,这是你取得好成绩的缘由;遵守纪律,做事认真,这又是你成为一个好学生的关键……。如此写的评语,句式基本整齐,且略有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当然,写评语毕竟不是吟诗作画,不能有太高的要求,但至少我们在写评语时应有意识地考虑到形式这个问题,力求写得优美一些,因为世界上任何一件东西,要想使它成为美的,都必须有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缺一不可。如果你写的评语内容充实,感情真切,却没有很好的形式,甚至还出现病句错字(我就常看到一些评语中将"再接再厉"写成"再接再励")岂不可惜。
亲切的评语,更要有轻松的笔调,象一封真切自然的家常信,如一首欢快活泼的奏鸣曲。摈弃冷漠古板的语言,溶入纯朴幽默的口吻。不要让人觉得你是在说教,使人敬而远之;而要让人感到你是在谈心,让人亲而趋之。因此,你在写评语时要尽量避免使用"该生"这个刺耳的词语。因为"该生"的"该"字,只是一个冷冰冰的代词,它的作用相当于"此",说"该生",相当于说"此人",很容易使人联想起"此人不可靠","此人不讲信用"之类的句子,明显地带有轻视的口气。把这样的词安在学生头上,是不是有点过分?那么,不用"该生",又用什么呢?是不是可以考虑用"你"。"你"是一个面对面的称呼语,可以缩短写评语者与观评语者的心理距离。学生拿到成绩册,翻到评语栏,第一个映入他眼帘的便是一个亲切的"你"字,喜悦之情必然溢于言表,他会觉得老师这样称呼他是对他的尊重,是在与自己谈心。这样,他必然会饶有兴致地往下看。
让笔调轻松,还可以巧用学生的名字,比如我给周爽同学的评语是:周爽周爽,为人豪爽……,给陈实同学的评语是:陈实者,诚实也……。把名字嵌入评语,学生既感到新鲜,又觉得希奇,还增添了情趣,何乐而不为?
让笔调轻松,更要对学生的优点作具体的描述,如对学习成绩好的同学,我们可以这样说:……至于学习,也许是你的拿手好戏,七、八个科目,你居然能从容面对,应试教育的魔箍,居然也奈何不了你,令人惊叹。对于字写得漂亮的同学,我们又可以说:字如其人,你写得一手好字,可见办事之认真……。对于有特殊爱好的同学,我们还可以说:一个军事迷,一个时事评论家,中学生能有此爱好,实属不易……
一则评语,有了充实的内容,优美的形式,再加上轻松的笔调,何愁不使人读来感到亲切?这样的评语,也许会深深发印在学生的脑海中,久久不能抹去,甚至因此而对他今后的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
既然如此,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拒绝把评语写得亲切一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