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完瑜伽,步行回家。路上看到一个卖灯笼的大叔,在街边小游园的树上挂了一排,瞥了一眼,看到了一个红红的圆形纸灯笼。那一瞬间,仿佛回到了童年,回到了那正月十六打灯笼的晚上,马上决定买一个,五块钱,大叔也很不错,还送了两根细小的蜡烛。
手里拿着那个可以折叠的纸灯笼,思绪却飞回到儿时熟悉的场景:正月十六晚上,村里的孩子都要提灯笼出来,当时只是觉得好玩,并不了解这个传统背后的文化。记得很清楚,大部分的小伙伴都有各种各样的纸灯笼,买来的,或者是家人手工扎的,实在没有钱买灯笼的也会端一个灯盏凑热闹。什么是灯盏儿呢?就是把白萝卜挖个坑,里面放上油脂,再搓一小截儿棉线当灯芯,只是没有什么防护,风一吹,容易灭,但是,不管怎样,都不影响我们这些孩子满大街的走来走去,当然,走路时是蹑手蹑脚的,唯恐自己不小心弄坏了灯笼。
纸灯笼里点着蜡烛,不怕风吹,灯笼大部分都是圆柱形的,可以折叠,一个晚上转下来,几根小根蜡烛就没了,让大人有点心疼,尽管一根可能才花一两分钱。小伙伴们比着彼此的灯笼图案,还有大小形状,说说笑笑,都觉得自己的最好看,都要炫耀一番。那时候我们村也就一条主街,也是伙伴们玩耍的地方,从村北头走到南头,路过十字路口的一大片空地,就会聚在一起,数十个孩子,提着不一样的灯笼,玩儿的开心极了。
最讨厌那些调皮的男孩子,因为灯笼是纸做的,所以如果不小心蜡烛倒了,灯笼就会被烧毁。男孩子们动作快,幅度大,就极易毁了自己的灯笼,那时候条件都不太好,家人是不会再新买一个的。于是,这些孩子就开始围着我们女孩子转,故意对着我们灯笼上面的口吹气,想把蜡烛吹灭,有时候稍不注意就会碰撞到灯笼,结果就是蜡烛倒了,灯笼被烧毁。
有一次,爸爸下班后,在市区给我买了一个特别好看的灯笼,带回家给我,是西瓜灯笼,我高兴地饭都不吃了,点上红蜡烛,提着就出门了,结果才提着玩儿了一会儿,还没有炫耀够就被一个男孩子给撞了,灯笼立刻就烧了起来,吓得我赶紧把手里挑灯笼的小棍儿扔了。然后,追着那孩子赔我灯笼,他那速度,我哪能追的上,只有哭的份儿了……。其实,当时,很少有灯笼会保存到第二年的,纸的,太容易着火了啊!
小丁小时候,就没有给他买过纸灯笼,因为有了装电池的,各种卡通人物的,还有声音,既安全有美观。只是,他这一代根本体会不到我们小时候元宵节玩灯笼的乐趣,娱乐项目太多了啊!
……
看到我拿一个纸灯笼回家,小丁说,“老妈,你买这个干嘛?”“玩儿啊!”我回答道。“太幼稚了,我可不玩。您老自己玩儿吧。”他说。“本来就是我玩儿的,小时候,特别想要一个这样的红灯笼,一直没有买。”“那您好好玩儿哈,算是圆您儿时的梦了。”他嬉笑着说。“现在不玩儿,到正月十六晚上我再玩儿。”我说。“为什么要到正月十六呢?”他不解地问道。“正月十六打灯笼啊!这是我小时候的传统做法啊,现在你们不玩纸灯笼了,但是节日还在啊!”接着又给他讲了我小时候的一些故事,不知道他能否明白我们这一代人的“灯笼情怀”。
这一代孩子对于传统节日似乎没有多少兴趣了,什么都不缺,用小丁的话说,过节,放假,只是换个地方写作业而已。如此的生活,他们哪里会有我们儿时盼望节日的那份心情呢?又怎么会盼望节日带给他们不一样的满足呢?内心没有了那份对节日的渴望,生活也就失去了不少的盼头,这是不是就是孩子们对生活失去新鲜感和希望的原因呢?……
平时和孩子交流,戏耍,都会有意介绍一些传统的物件儿和习俗给小丁,希望他能够多了解一些,潜移默化中,他也会多少明白一些,也算是在传递传统文化吧。
无论怎样,买到这个红灯笼,我还是特别开心,坐等十六,晚上要提着灯笼到楼顶转一圈儿,好多年没有玩了,算不算聊发少年狂呢!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