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良华,男,1968年1月出生,湖北洪湖人。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博士、教授。
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哲学”、“课程与教学改革”、“教育研究方法”。近年来致力于基础教育改革研究,倡议“教育叙事研究”和“身体教育学”。
出版的学术专著有:《校本行动研究》(四川教育出版社xxxx年版)、《校本教学研究》(四川教育出版社xxxx年版)、《有效教学论》(与高慎英合著,广东教育出版社xxxx年版)、《教师生长》(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xxxx年版)、《教育研究方法:专题与案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xxxx年版)。
翻译《教师成为课程研究者》(与邝红军等合译,浙江教育出版社xxxx年版)。在《教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课程·教材·教法》、《比较教育研究》、《教育研究与实验》、《教育理论与实践》、《全球教育展望》、《教育发展研究》等杂志上发表文章五十余篇。
“中国教师生长网”以和“教育叙事研究”博客(http://xushi.cersp.com)的主持人。
近年来,我们以多种方式倡议和推动中小学教师(以和大同学)阅读,祈望以教师阅读的途径促教师专业生长。为此,我们先后组建了“教师叙事研究”和“中国教师生长网络”,形成“教师学习一起体”。我们的活动包括:为教师推荐值得阅读的图书和文章,定期举办教师在线研讨会,成立“南方青年读书协会”。
“南方青年读书协会”的尝试
xxxx年6月12日,广州几位热心“教师读书”问题的青年在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聚会,讨论并成立了“南方青年读书协会”。协会以“培育读书风尚,用百部名著浇灌青年”为宗旨,制订了“百部名著计划”。百部名著的范围主要限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如文学、历史学、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等等。会员的权利和义务包括:
所有会员每年可获得必要的图书经费资助。
每个会员至少每个月读一本书,并建立自身的读书博客。
每个会员必需选择自身最喜欢的一本书,成为一本书主义者,至少每两天提交一份读后感,每个月提交一份月末读书报告,并参与月末读书报告会的在线讨论。
每个会员必需选择自身最喜欢的一个作者,成为他的精神同伴,读他的传记和相关著作。
每个会员至少每年研究一个作者。
必需选择自身最喜欢的一个学派,成为这个学派的新一代传人。在整个中国教育思想史或西方教育思想史的视野中考察这个学派。
每个会员在一到两年内研究一个学派。
提倡一个或两个成员结成读书同伴,一起阅读相同的著作和流派。
所有读书报告提交到自身的生长博客里。
“南方青年读书协会”自成立以来,不时调整和改进教师阅读的具体内容和形式,最后形成比较稳定的形态:以“教师自主阅读为主,定期举办在线讨论”。
寻找教师生长的“镜子”
教师生长始于教师个人生涯设计,但教师个人生涯设计需要有一个启动、启蒙的过程。
人究竟如何重新发现自身的问题?人究竟如何能够认识自身?
这是一个千古难题,虽然至今没有解决,但人类找到了一个工具,它让这个问题获得缓解。这个工具就是“镜子”。
镜子在现代生活中往往以“玻璃”的形式出现,其实,“镜子”是人类生活中的原始现象:人类在以“玻璃”为镜之前,曾经“以铜为镜”;而在“铜镜”出现以前,曾经以“人”(他人)为镜。
也就是说:“他人”是自身的镜子,这是人类生活中的基本领件。若教师指望自身能够发现需要改进或改良的问题,就不得不从“寻找镜子”开始。
教师可以向他人请教,可以拜师,可以到课堂亲自观察,这些都有“镜子”的意义。但是,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比较稳定的方法,就是“教师阅读”。
还有什么比“教师阅读”更能让教师自己发现自身不得不改进的问题呢?
反过来说,假如某个教师已经形成了自身的读书习惯,那么,这个教师就应该不时询问自身:哪些书已经成为我专业生活中自我改良、自我更新的镜子?
建议“教师阅读”,并非怂恿教师博学多才。博学多才至多只能做教师的个人追求,却不必成为教师的群体规范。
教师所需要考虑的是:有选择地阅读,因阅读而自我唤醒、自我更新。
再者,人是否能够拥有幸福生活,有时候不在于这个人拥有何种职业,而在于这个人拥有何种业余喜好。一个人假如有日常阅读的兴趣,这个人就会因此拥有宁静而丰富的业余生活。
日常阅读是一种“业余喜好”。对于业余喜好者来说,“他们所乐于研究的事情就是目的,而对于专业人士,这一工作只是手段而已。也只有那些直接感兴趣于他们的工作、怀着挚爱投身其中的人才会完全认真地对待这一工作。最伟大的成绩永远是由这一类人(业余喜好者)所发明,而并非那些受薪的雇工。”([德]叔本华著,韦启昌译:《叔本华美学随笔》,上海人民出版社xxxx年版。)一般意义上的文献检索和文献解读也会发生一些阅读甚至大量的阅读,但那种阅读因目标太单一而使阅读的价值有所降低。
真正的读者是那些坚持日常阅读的业余喜好者。当然,也有不少人属于“两栖人类”,比方康德、尼采、罗素、杜威以和叔本华自己。这些既属于以学问谋生的人,也是在学问中获得生活乐趣的人。
现阶段的阅读推荐
对中小学教师而言,日常阅读一直面临一个基本难题,就是书太多而无法选择。孔子时代的书籍不算太多,即便那样,孔子也不得不删繁就简,选择和推荐《诗》、《书》、《礼》、《乐》、《易》、《春秋》等不多的文本。
现代教师假如打算过一种阅读的生活,他们面对的困难显然比孔子时代更大一些。究竟哪些书适合教师阅读?哪些书不适合教师阅读?哪些书适合这个教师阅读而哪些书适合那个教师阅读?这是一个困难。
根据相关的访谈与观察,我们暂时推荐“适合教师阅读的10本书”(实际上是“10组书”),供教师参考:
1.薛涌著:《美国人是如何培养精英的》(包括作者相关的书,如《精英的阶梯》)。
推荐理由:可以把“别国的教育与别国的教师”作为一个类型。与之相关的推荐书目是,《素质教育在美国》、《我在美国教高中》(珊伊著)等。
对中国教师来说,最紧迫的任务是了解“别国的教育”,而不是简单地排外。没必要因害怕“全盘西化”而排斥“别国的教育”。
2.杜威[美]著:《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
推荐理由:《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其实并不是一本书,而是杜威几本书的合并。这几本书讨论的都是当时美国社会变化与教育革新的大是大非问题。从社会转型的状态来看,中国当今的社会状态与美国当时的状态类似,中国当今的教育状态与美国当时的教育状态也比较类似,这使杜威的系列书特别适合现时代的教师阅读。
3.李泽厚著:《论语今读》(相关的图书包括《道德经》,二者虽然在很多观点上有抵触和张力,但正因其相反,乃可以相成)。
推荐理由:假如说第一紧要的任务是为了理解“别国的教育”,第二紧要的任务则是了解“自身的文化”,包括中国古典文化。不见得古典的都是好的,但是经典图书经历了时间的淘洗和选择,纵使不少后人对它提出批评,但它既然够格成为经典,自有它构成经典的力量。
既理解“别国的教育”,又立足于“自身的文化”,这是比较开明的“文艺复兴”道路。
4.黑柳彻子[日]著:《窗边的小豆豆》。
推荐理由:对学者来说,可以直接由学术著作和调查报告来研究“别国的教育”和“自身的文化”,但是,对大众而言,需要借助于“文艺”的道路。
在教育领域,较少有“教育文艺”,但也不是没有,比方卢梭的《爱弥尔》、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爱弥尔》乃世界公认名著,但节奏太慢,教训口气太重,所以,我们推荐《窗边的小豆豆》。
若论“教育文艺”,自然包括教育小说和教育电影。后者如《春风化雨》(电影)、《音乐之声》(电影)、《大国崛起》(电视片)等。
除“教育小说”之外,尚有一部比较奇特的“动物小说”值得阅读,那就是姜戎的《狼图腾》。它能让读者热血沸腾,感受到生命本原的激情与力量。而这种品质,恰恰是某些教师所严重匮乏的。
5.王小波著:《缄默的大多数》(相关图书包括“周国平散文”、“余秋雨散文”等)。
推荐理由:看重的依然是“教育文艺”与“教育启蒙”的意义。
6.张民生、于漪著:《教师人文读本》(上下修订本)。
推荐理由:假如说中国教师第一紧要的任务是理解和领会“别国的教育”,第二紧要的任务是立足于“自身的文化”,第三紧要的任务是进入“教育文艺”,那么,第四紧要的任务便是承当“教育启蒙”(包括“自我启蒙”与“启蒙他者”)。相关图书包括夏中义主编的《大学人文教程》、《大学人文读本:人与国家》、《大学人文读本:人与世界》、《大学人文读本:人与自我》。
7.谢泳编:《胡适还是鲁迅》(相关的图书包括《鲁迅全集》、《胡适全集》)。
推荐理由:就思想领域而言,这“两兄弟”几乎可以撑起整个近代中国。他们的思想在当今依然可以担当“启蒙”的大任。
8.肖川著:《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作者相关的书包括《教育的真情与智慧》)。
若“教育启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主题,那么,刘铁芳老师的《守望教育》、《走在教育的边缘》,张文质的《唇舌的授权》、《幻想之眼》、《捍卫童年》等便值得阅读。与之相关,肖川教育博客、刘铁芳教育博客、张文质教育博客、许锡良教育博客等是值得观看的,阅读博客文章的好处是可以与作者进行“网络对话”。
10.亨特[美]著:《心理学的故事》(相关的书包括Hock著的《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朱晨海编著的《天平上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