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课改后的反思
新课程改革已经全面铺开,它的铺开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但是欣喜的背后,在对新课程背景下的某些教学片段进行冷静的思考时,不难发现,在新课程的改革中,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素材问题
案例一:在进行应用题教学时,很多都是创设去商场购物的问题情境,学习一步应用题时用,两步应用题也用,三步应用题还是继续选用,就连不少的计算题教学也喜欢采用这一情境。相似的素材,稍加变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不断使用,惯用的模式基本成了“一开放,就到超市里去了”。
反思:现行的新课程教学,对学习素材的选用已经相当重视,很多人都对教学中的素材进行了更换,赋予它更多的生活气息,更加适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然而,大家在选择素材时,过多地关注素材的现实性和趣味性。经常选用一些情境相同或相似的素材。如案例中提及的,选用商场购物这个素材作为学生的认知背景,确实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然而,随着选用同样素材的次数不断增加,学生经常受到相同或相似的信息刺激,学习兴趣和欲望会越来越低,再好的素材,也会由于一次次的滥用,丧失其原本具有的价值,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合作问题
案例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提出一个问题后,马上进行小组讨论,一下子,教室里乱得像一锅粥,有的小组只有组长一个人在唱独角戏,其余同学充当观众,有的小组大家争着发言,缺少交流。这时,学困生乘机搞小动作。然后学生开始汇报,说自己认为是怎么样、怎么样的。
反思:其一,在现行的课堂中,小组合作几乎每课必不可少,并且不少课上多次安排合作学习,合作的目标不很明确,随意性很大。表面上看,合作学习体现了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但是一味地强调合作,长此以往,会使学生丧失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能力,缺乏自主性。其二,小组合作流于形式。不少课堂教学中,合作交流的过程表面上热热闹闹,其实更多的是放任自流,学生之间缺乏交流和互相倾听。从学生汇报发言中的“我认为怎么样”而不是“我们组认为怎么样”不难看出,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
三、评价问题
案例三: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碰到这种现象,学生回答问题以后,不管这个问题是简单还是复杂,只要回答比较合理,即使回答错误,总能得到老师的充分肯定。还不时听到:“讲得真好,表扬一下。”接下去学生马上鼓起掌来,在不经意之间,学生的一句随口回答,有时甚至是不着边际的回答,也能得到老师翘起大拇指,一节课上,表扬不断,掌声不断。
反思:新课程提倡积极的、激励性的评价。因此,课堂上不时响起“×××,你真棒”的缺乏实际内容的鼓励声。学生额头上不时会贴上几颗智慧星。似乎传统的教育只是一味地批评指责,而现在的教育则有了太多的肯定和表扬。其实,一味地表扬会丧失应有的价值和意义,也容易给学生造成迷惘。
四、媒体问题
案例四:观摩课上,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把教学内容表现得非常生动形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突然,电脑操作出现故障,课件无法正常运行。上课老师手足无措,无所适从,向电脑老师抛去求救的目光,电脑老师上来,摆弄着鼠标,一下子又恢复正常,课又热热闹闹地进行下去。
反思:现在很多课,就好像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一定要使用多媒体课件,这好像成了评价一堂课成败的关键。因此,课堂上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泛滥成灾,不管什么内容,也不看是不是适合使用。再者,课件的制作和设计也越来越精致。表面上看,学生跟着电脑设计的问题一步步地走下去,其实是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即使学生的回答有所突破和创新,也还是得回到教师事先设定的程序上来。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束缚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个性的张扬。
小学数学,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