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题的提出
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活动的全球化使外语,尤其是英语日益成为我国对外开放和国际交往的重要工具。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和我国申报xxxx年奥运会的胜利,英语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学习和掌握一门外语是对21世纪公民的基本要求。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英语基础教育在课程理念、课程规范、课程功能和教学方式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树立新的英语教学理念、改革课堂教学方式、坚持以活动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已成为备受关注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热点之一。《小学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也明确指出:“小学阶段英语课程的目的是激发同学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建立初步的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培养同学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使他们形成初步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流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纲要中还指出:“小学英语教学要创立以活动课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同学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2001年全国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英语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主要学科之一,目前存在的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将同学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则是知识的搬运工。就英语教学而言,传授语言知识、讲解语法、训练语言基本技能是英语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同学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教,同学听”,已成为保守课堂教学的固定模式。这样的教学方式忽略了同学的兴趣,忽略了同学的个性发展,也忽略了同学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我们应充沛认识英语教学以同学为本的重要意义,从思想上真正确立起“教育是为了每一位同学的发展”的教学理念,从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同学可持续发展的语言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之一,以“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下大力气将课堂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同学为中心。英语课堂教学要彻底改变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将实践活动作为同学学习和获得语言知识与技能的主要渠道,让同学在活动中获得情感体验,使活动的过程成为同学学会学习、学会运用的过程;改变过去的接受式学习,将英语教学从枯燥的知识讲解、死记硬背单词和机械训练技能的学习模式中解脱出来,倡议同学在愉悦和自信的情绪中主动参与语言实践活动,并通过生动活泼的课堂实践活动,培养同学收集和处置语言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运用英语的能力以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了促进我校课堂改革,提高同学英语交际能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我校决定借鉴外地的先进经验,在学习中求发展,根据实际情况构建以活动为主要方式的民主、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理论的学习和实践的考虑,我们提出了“小学英语活动化教学的研究”这一课题。
二、概念的界定
1、定义:
所谓小学英语活动化教学,就是通过创设和营造真实有意义的英语文化环境和语言环境,充沛利用教学资源,采用听、做、说、唱、玩、演的方式,以活动为核心组织教学,为同学提供充沛的语言实践机会,鼓励同学积极参与,大胆表达,让同学在活动中学会英语,并用英语进行交流。“活动化教学”是以完成一定的交际、模拟交际、练习任务为中心,围绕某一语言形式而设计的交际性的教学任务或活动,是一种以任务为主要特色的教学方法。
2、活动化教学的指导思想
活动化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充沛考虑和尊重小同学学习英语的心理特点、智力特点和思维特点,以真实有意义的活动参与代替扮演性的角色扮演和游戏,以活动中的使用习得代替机械的练习和记忆,把教学要求变成同学内心真正的需要,充沛挖掘小同学的语言潜能,促进小同学英语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充沛发展。
3、活动化教学特点:
⑴活动既是手段,也是目的
在活动课教学中,活动既是手段,也是目的。这与保守观念中对活动的认识有实质上的不同。在保守教学中虽然也引入活动,但活动只是作为一种为提高同学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手段或中介而存在的,而忽视活动自身对同学学习的意义,对同学发展的意义。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即生长、即经验改造”。语言学习就是为了交流。因此,小学英语就是要通过教学中的活动,培养和发展小同学的英语交际能力,同时使小同学能通过使用英语,进行和参与有意义的活动。
(2)活动是真实和有意义的
真实和有意义是特别针对以往英语教学中存在的虚假热闹的游戏和枯燥乏味的练习而言的。真实和有意义的含义是指活动的情境是正在发生或能够发生的,活动的内容有明确的主题和指向,活动的形式符合英语文化的角色期待。杜威强调,学习者要有一种“经验的真实情境”,而且在这种情境里面,要有促使同学去考虑的“真实的问题”。“教学应从同学的经验和活动动身,使同学在游戏和工作中,采用与儿童和青年在校外从事活动类似的活动形式”。可见真实和有意义应该是英语教学活动课最显著的特征。
三、研究条件分析
1、Task-based/proccessbasedapproach
20世纪70年代中期N.S.Prabhu在印度进行强交际观点的教学实验,开头的教学内容就是完成具体的交际任务。1979年他提出了邦加罗尔实验,结果有胜利之处。1983年,他提出了task-based/proccessbasedapproach。task为作业、任务,指交际定向的行为,是掌握语言功能的落脚点,其方式和渠道就是教学活动。
2、Activitiesbasedapproach
1988年,activitiesbasedapproach在澳大利亚正式提了出来。它认为activities是联结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明确提出了加强语言形式的教学。
3、PPP模式
活动教学法的产出型的PPP模式(出现、练习、运用/产出)来自阅读经验教学的经验。施教者将教学内容分为themes→topics→subtopics→unities→lessons多层落实于activities,提出活动教学的具体模式,以和相应的活动形式。活动教学法的新意在于把教学过程的研究转移到教学活动之上.
四、研究的目标
1、激发兴趣、培养同学良好的学习战略,引导同学积极主动参与整个
教学过程,充沛发挥同学主体性,让他们在活动的过程中自主学习、自主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体验胜利、树立信心、发展能力。同时培养同学灵活运用所学语言知识的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发明力和生存与发展的能力。
2、促进教师不时提高业务、理论水平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促进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全面了解、掌握并运用好“活动化教学方法”,使之成为小学英语教学中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措施
根据我校小学英语教学的现状,课题组依照《小学英语课程规范》中的教学基本要求,在参与课题研究中,通过教师巧妙地设计、精心地组织教学活动,使同学的主体意识、学习潜能得到明显地增强和更好地发挥,同时也使教师的发明精神和教学艺术能得到充沛地展示和升华。此课题研究我们打算从如下几个步骤开展:
1、活动化教学的框架设计
活动化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指导下,根据活动化教学目标和任务,对教学过程的结构,程序和教学活动的方法手段等各种因素进行优化组织,最佳设计所形成的“教”和同学“学”的一个有机结合体,其框架如下:
教师同学
创设氛围,目标定向热身运动,集中注意
新知展示,情境感染认同感知,主动参与
引导实践,激励竞取趣味操练,循序渐进
评价分析,发展指向反馈调整,实现目标
课外指导课外活动
2、模式的应用
(1)创设氛围,认同目标(教师的开启与同学的萌动)
引人入胜的开头能唤起儿童学习的兴趣,儿童会情不自禁地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脑子去想。这样,带着“我要学”的需要去探求新知,同学的思维将特别活跃,在探求知识的道路上即使困难重重,有这个强大动力,同学仍会不懈追求。那么教师的教与同学的学便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与此同时,教师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引导同学进入学习外语的最佳状态,防止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带来同学学习的随意性,以有意注意代替无意注意。教学程序一般是:“singasong”或“freetalk”或“game”等同学喜闻乐见的活动开头,让同学自由会话,同时又为新课铺垫。
(2)情境渲染,主动感知(教师的组织与同学的参与)
同学具备了学习的首要问题“目标认同”之后,无论从兴趣、欲望,还是自信都表示了一种心向的发展,体现出自主选择的特点。但他们意志力单薄,不可能像成人那样刻苦钻研,细心琢磨。儿童在接受新语言过程中,老师只一味地加以灌输,简单的认读说教,其结果是前面用心良苦创设的氛围,和同学引发的兴趣终将因无法持续而消失怠尽。因此,教师更应该组织教学活动,将英语情境渲染,英语氛围扩大化,变同学被动接受为主动感知,使每个同学感受到学习英语的无穷魅力!
①身体姿势渲染情境
外语交际过程中常随同着身体姿势、面部表情、眼神、手势、身体姿势等。它们都使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英语教师在课堂上要学会运用各种生动传神的表情、形象语言和演示动作来描述事物,并力求做到惟妙惟肖。
②利用实物巧设情景
实物能引起同学的注意,同学看过或亲自接触过的某些与词义有关的实物,便能较快地理解和记住单词、句型和对话。日常用品、文具书刊、食物、玩具、球类等都可出现物体的不同颜色形状等特征。老师也可把实物带进教室,让同学看一看,摸一摸。这样同学看得见,摸得着,学起来倍感真切,兴趣盎然。
③运用生活活化情境
语言来源于生活,教师努力创设接近生活的真实情景,让同学在生活情景中用所学语言进行对话扮演,把课堂教学融于真实的生活中,使之贴近于生活,从而培养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这样的情景创设富有真实感,还有极大的趣味性,大大地激发学习兴趣,也真正体现了活动化的教学特性!
(3)激励竞取,循序渐进(教师的引导与同学的探索)
同学整体接收了课文的内容信息,接受了语言新知,有了一定的语言知识基本资料。但外语教学的目的是掌握为交际初步运用外语的能力。掌握语言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掌握运用语言能力服务的。它要靠反复进行语言基本功操练,更要反复进行综合运用语言的交际活动才干掌握。因此,教师应尽量使语言训练活动化,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设计和组织丰富有趣的活动。这些活动中,充沛发挥出大量实践活动优势,促使同学完成从认识到实践活动的飞跃。比方,根据儿童好胜的特点组织各种竞赛和富有挑战性的诸如“relayrace”、“askandanswerthequestionsquickly”的活动。让同学在交互活动中得到乐趣,获得启迪,并始终对英语学习有浓厚兴趣和强烈动机。在这些交际活动中,同学进一步认识到语言结构用于表达的交际价值和语言交际功能的实际意义。教师协助同学运用学到的知识为表达意义服务,做到语言形式和语言意义的结合。只有在这种服务和结合中,才干使“learning”和“doing”互相促进和融合,才干使同学在长期的课堂实践中,逐步学会做一个积极的发明性语言的使用者。同学在语言输出的同时强化了所学内容,巩固了认知效果,发展了认知水平。活动中,教师以激励的形式展示同学的学习效果,给同学以胜利感与自信心!而对那些容易“被遗忘”的同学,教师更应鼓励他们积极进取,开启同学探索新知的心灵钥匙。
(4)发展指向,形成能力(教师的点拨与同学的调整)
同学已经掌握并能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形成一定的能力。这时需要一个自控反思过程。教师引导同学学会分析自身在学习活动中的优点与缺乏,提高自我意识水平。同时,教师根据同学参与活动所表示出的兴趣,态度和合作能力,评价同学在学习过程中使用所学语言情况,教师应多采用褒扬和鼓励性的语言进行积极有效的评价,如多使用“good!great!wonderful!Welldone!excellent!super!”等,或用各种有趣的小礼物作为奖品,使同学对老师有“指点迷津”的感觉,同时发生一股“愤悱启发”的体验,教师更应以此为基础和时反思总结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5)课外拓展,延伸课堂(教师的引导与同学的合作)
课外活动与课外指导。课外是课堂的延伸,我们注意课外英语有声作业的安排与指导。并加强家校联系,提高家长对学好英语的认识,将英语
学习延伸进家庭语言交际功能。
3.活动化教学的教育原则
(1)针对性原则
英语教学活动化必需针对英语教学目标和同学实际,注意如下几点:
①紧扣英语教学目标
设计活动时,应从整体考虑,既要注意其教育性,要寓教于乐,不是为了活动而活动,还要注意知识性,结合同学的原有知识进行深层次、广范围的扩展,要注意能力的培养,情感的陶冶。还要注意内容的布置。
②要针对同学的年龄特征
针对小同学好奇,好动,好胜心理特点,以和年级的不同,如何以分层次的教学目标为导向,灵活设计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全体同学都能在各自已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③适应个性认知差别,设计不同层次的英语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