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一年级以前我没有上过幼儿园,也没有接受过任何启蒙教育。所以我至今记得我歪歪扭扭写满了各种奇形怪状的阿拉伯数字,我记得放学回家后,我怎么都不能把“8”写正,写出来的“8”全长这样“∞”,“实在不行,你就上下各画一个0吧!”妈妈无奈的说。“不!老师说不能那样写。”8岁的我哭着说。
不知道是我从小做事情就不肯跟自己妥协还是因为胆小,唯老师是对。不知道流了多少泪,孤立无援过多少次,我终于还是学会了。不知道是我真的笨,还是因为没有受到过系统的学前教育。一年级结束期末考试我的数学成绩只考了8分。
“你家这个孩子脑子太笨了。”一年级的数学老师跟妈妈讲。所以我在一年级留了一级。从八岁那年我被老师当面贴上“笨”这个标签一直到现在,我都始终认为自己确实“笨”。虽然无数事实证明我确实不聪明。
带着“笨”这个标签,我度过了异常艰难的求学生涯。学生时期的我理解力确实不好,别人很快学会的知识点我不知道向老师请教过多少次才能理解。记得高三的时候,地理上跨时区计算经度纬度的题简直就是我的死穴,我怎么都不会算。那个时候班里有个男生地理成绩牛逼到可以当老师,于是我一下课就拿出来头天晚上整理的错题向他请教。不知道我做了多少这样的题,向他请教过多少次才勉强学会。
慢慢地我在潜意识里也理所应当的给自己结结实实的贴了“笨”的标签,在经历过很多次的否定和无恶意的嘲讽之后,我甚至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弱智?
我不想老生常谈什么上帝是公平的,我不知道医学或者科学界是是如何定义“弱智”一说的。因为我通过观察慢慢发现,在我们生活的周围,除了先天被医学界定为“精神残疾”的人,其他人的智商好像并无太大差别。
因为在我的身边确实存在这样一个现象,聪明的人努力的不多,拙笨的人,异常努力。所以抛开高精尖的科技实验室,在普通的环境里,拙笨的人靠着坚持不懈的毅力慢慢成为佼佼者。也就是世俗口中的“逆袭”。
天赋异禀又玩命一样努力的人都跑去当科学家或者研究什么高精尖科技,改变世界去了。这样天赋异禀又玩命一样努力的人在我们的学习或工作中简直是凤毛麟角。而这个有大多数普通人组成的世俗社会,好像根本还轮不到拼智商,因为大多数人在还没有用到智商的时候,就已经败给自己的懒惰。
说这个时代没有信仰也好,没有理想也罢又抑或缺乏实干家也好,总之这是个缺少努力的年代。在投机主义者的眼里,努力是贬义词。在实干家眼里,机遇是遥不可及的奢望;在笨蛋们的眼里,努力是生存的第一要义。
比如在很多人眼里,我确实是个笨蛋,说话不着调儿,唱歌不在调儿,体育跑不动,画画手又笨,还加上黑矮矬穷,细数一下我根本就是毫无竞争力可言嘛。所以努力就是我深入血液的生存哲学,可以说我夜以继日地充满了危机感,我太了解自己了。一件事情如果我不反复练习个十几二十几遍的,那么最后我一定会糟糕的不行。所以直到现在我还常常被这样的梦吓醒:没有复习参加考试,一道题都不会写;没有备课进教室上课,又恰巧碰上领导坐后面听课。
作为一个家世普通甚至谈不上家世,又没有异常的天分,我觉得我们没有理由不努力实干。我从小就羡慕那种书香门第家庭,我是那样羡慕又嫉妒那些有学问的人,而我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起点,我不知道要读多少书,写多少文章,才能成为我从小艳羡的那样的“文化人”。
所以第一次被别人称赞“才女”时,我羞愧的不知所措。我这点儿知识储备都是点儿皮毛而已,说白了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读的书都只是常识,文学常识或教育常识。
但有一点我不妄自菲薄,那就是无数成长的经历向我证明了,不管什么挑战,只要我坚持不懈,总能找到解决的办法。当“坚持”屡试不爽的时候,不管做事情还是做工作,我的畏难情绪就少了许多,信心越来越足。但是,不管什么时候,我想我努力奋斗的原因都不过是我对自身清醒的认识。
这个时代终究还是崇尚努力的,不管是电视电影文学作品还是我生活的环境,都用无数事实坚定了“努力”的意义。我身边不乏白手起家创业打拼的有为青年,也有一天兼两份工的辛苦营生……
从功利的角度出发,我们这些普通人家的孩子努力奋斗的意义不过是为了追求更高的享乐或者说更有品质的生活。庆幸的是,我们生活在了一个拼努力也能拼出一番天地的时代。这个时代终究是相对公平的,也正是因为公平,我们这些出身寒微的人才得以和那么多优秀的人处在同一个平台。也是因为这个时代的相对公平,我们才得以看见那么多平凡人坚持梦想的奇迹。
平凡不是生活最终的答案,同样决定一个人最终命运的也许不是先天的智商,而是后天所做的事情。而在这些后天不断的坚持中,也许起决定作用的并非智商,而是努力。
天赋决定上限,努力决定下限。相信努力的意义,坚持的力量,你值得拥有更宽广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