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科吧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体会 >> 工作心得 内容页

《促进学习力生长加快质量新发展》教学展示活动感受

《促进学习力生长,加快质量新发展》教学展示活动感受
xxxx年3月3日,我有幸参加了南京市教育局主办的《促进学习力生长,加快质量新发展》教学展示活动。活动中,生动的课堂、朴实的讲座和亲切的沙龙都让我受益匪浅。
一、《谁能被它吸引》教学展示
蔡律老师的这个课设计得很有新意,吸引我的有三个亮点。亮点一:调查活动贯穿课堂。课前蔡老师调查了学生们对“磁铁能吸引铁”和“磁铁能吸引金属”的看法,多数学生认为金属都可以被磁铁吸引;在学生讲解了金属和铁的关系后,调查显示支持铁的学生多了一些;在第一个探究实验做完以后,所有的学生都支持“磁铁能吸引铁”的观点。这种贯穿课堂的调查手法,不仅及时反映了学生的想法,更能见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概念的迭代。亮点二:个性化的实验记录单。蔡老师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实验,于是我们便看到了带有思维导图意味的记录单。多样化的记录单,都可以直观明了地表达学生的想法,让我们听课老师也是大开眼界。亮点三:合金硬币引发头脑风暴。在探究完磁铁可以吸引铁后,蔡老师给学生们升级了难度。她展示了3种硬币在不同年份的成分,大部分是两种金属的合金。学生通过磁铁的吸引和认真的思考后,成功地把注意力聚焦在“镍”这种金属上,从而发现原来磁铁还可以吸引金属镍。整节课,层次明显,由浅到深,尊重学生主体,是一堂真探究的科学课!
二、《一切都在运动中》教学展示
周志飞老师选择的课题是小学科学课中最难上的内容。关于本课我们一线老师也存在许多困惑,但是周老师的课堂给我们找到了解决办法。本课的主体结构分为三部分:认识参照物、参照物假定静止和选择不同参照物判断运动状态不同。第一个环节学生通过寻找两张图片变化的活动,自己总结出判断物体运动状态的方法,即某个物体与参照物之间的位置是否变化。这个方法的总结与强化为后边的探究活动打下基础,如果学生在脑海里下意识地设置了这样的程序,那对后边的教学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二个环节是让学生发现:参照物是我们假定静止的物体。这节课为什么这么难上,其原因就在这里。学生之所以无法理解一切都在运动中这个概念,就是因为他们选的参照物大多是自己或是在他们眼中静止不动的物体,他们更无法理解运动是相对的。以往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并不重视这个环节的教学,从而导致学生根本无法理解此课,这是症结所在。周老师让学生通过移动带有纸筒的小车来模拟开车并通过纸筒观察外界环境。学生以司机的视角(参照物)看到景物在动,同时自己又在开车(移动)。通过创造了这样一个矛盾体,击碎了学生脑海中固有的“参照物一定是眼前相对于自己静止的物体”的概念,从而认识到:参照物是我们假定静止的物体。第三个环节周老师出示了“人坐在车上,车子运动了,人也在运动”的说法,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看法重新分组,开了场小小辩论会。学生们利用刚学的知识,现学现卖,激烈辩论。但是他们发现,每个人的说法都有道理。这样的的矛盾促使学生再次认真思考,学生们自然而然地总结出: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的运动状态也可能不同。听完课后,我认为:选择如此难的课题已经勇气可嘉了,还能把这节课解剖得如此淋漓尽致更是令我由衷地佩服!
三、讲座及沙龙研讨
课后,鼓楼区教研员余建文给我们带来《站稳儿童立场,培养科学素养,彰显科学教育的核心价值》讲座,长江路小学校长介绍了《从“做中学”到STEM,小学科学教育深度学习的探索》,市教研员徐燕主持了《促进学习力生长,加快质量新发展》学术沙龙。听完讲座和沙龙后,我对学生的学习力有了更好的建构认识,同时更了解在学习中激发学生学习力的教学策略。对于每一节科学课,我都会反思:它是否解决了学生的迷思概念;是否唤醒了学生的基本经验;是否训练了学生的探究与实验方法;是否发展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当然,小学科学教育的深度学习不局限于课堂,一个能体会童真、童趣、童知、童心的科学老师,更能激励学生通过课外研究来不断提升科学素养,促进学习力生长!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