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代后期以来,美国等发达国家开始改革利率自由化。那么,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如何进行的,进行到什么程度呢?利率市场化对老百姓有什么影响?
1993年,我国首次明确提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思路。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九五”期间深化利率改革方案》初步提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思路。最早的利率改革是银行同业拆借利率。1995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放开同业拆借利率,即银行相互借款,由银行自行确定借款利率。
2004年以来,中国加快了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当时的做法是控制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根据当时的规定,银行的存款利率不得超过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存款利率的1.1倍,贷款利率不得低于人民银行规定的贷款利率的0.9倍。中国银行。也就是说,如果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一年期存款利率为3%,那么银行在提取存款时可以提高存款利率,但最高不能超过3.3%
此后,中国人民银行逐步放宽这一比例同业存款利率,并于2014年11月将存款利率扩大至12倍,贷款利率扩大至0.7倍。
2013年7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下限,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此后同业存款利率,我国商业银行可以自主确定各种期限的贷款利率。2015年10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取消存款利率限制,对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一年以上期限的存款不再设置存款利率浮动上限。这表明我国以存贷款利率为主的利率市场化已经基本完成。
但是,中国的利率市场化还有最后几个步骤,也是非常关键的步骤,还没有完成。其中之一是活期存款利率和一年期存款利率仍由中国人民银行确定,市场何时确定还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