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1]
崔浩
【原来的】
昔人乘黄鹤而去,
这里的黄鹤楼是空的。
黄鹤一旦走了李白写黄鹤楼的古诗,就再也不会回来了。
白云已空了千年。
晴川丽丽汉阳树[2]、
鹦鹉岛上长满了茂密的绿草[3]。
日木相馆[4]在哪里?
【笔记】
江上烟波缭绕,令人心酸。
[1] 黄鹤楼:建于三国武皇武二年(223年)。 是一座著名的古建筑。 其旧址在湖北省武昌市黄河集。 俯瞰江面,与江对岸的龟山相望。
[2] 晴川:阳光下的清明江。 四川:平原。 丽丽:清晰可数。
[3] 奇奇:形容草木茂盛。 鹦鹉岛:位于湖北省武昌县西南部。 据后汉记载,汉皇祖任江夏太守时,曾在此设宴招待宾客,有人献鹦鹉,故名鹦鹉岛。
[4] 相官:故乡。
[5] 彦波:黄昏的江面。
【作者】
崔浩(约704年—754年),汴州(今河南开封)人,盛唐诗人。 据《旧唐书》记载,崔浩早年颇有名气,与王维并称为“才子”。 但他行为轻浮,又好酒好色,所以并不在士人眼中。 后来,崔浩在边塞参军,他的诗风突然发生了变化。 他开始以军旅生活和城外风景为题材写诗。 他曾称赞崔浩“晚年骤然改变常体,气度凛然,一睹堡垒,可述其军旅故事”。 《唐诗全集》收诗四十二首。
【欣赏】
这首诗用美丽的神话传说和壮丽的江天景色来表达诗人对过去和现在的怀念之情。
前两句“往日人已乘黄鹤而去,黄鹤楼此处已空”,讲述了诗人因对黄鹤楼的美好向往而来到这里,但仙人已乘鹤而去,无影无踪。 美丽的憧憬与平凡的江楼之间的差距,让诗人有一种失落的感觉。 接下来的三四句,“黄鹤去不复返,白云空万年”。 写出诗人内心的情感。 黄鹤楼悠久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不断地在诗人的眼前重演,但终究已不复存在。 对与错,吊车不见了,楼房空了。 再下来,“晴川长满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岛”是诗人对眼前景色的精妙描写。 最后两句“黄昏故乡何在?江上烟波令人伤感”一下子改变了之前营造的气氛,仿佛诗人透过江上的薄雾想起了故乡,顿时无尽的孤独变成了满满的思乡之情。 全诗集中在一个“愁”字上,准确地表达了诗人黄昏游览黄鹤楼时的心情。
诗中有画,历来被认为是山水诗的艺术标准,《黄鹤楼》也达到了这种崇高境界。 上联结合神仙骑鹤的传说,对黄鹤楼进行近景描绘,寓意黄鹤楼依山临河的巍峨空灵之境。 联幅以“黄鹤去去不复”的抒情抒情描绘了黄鹤楼远景,表现了黄鹤楼高耸入云、白云缭绕的雄伟壮观。 颈上对联游移的眼神,直接勾勒出黄鹤楼外江面上明媚的阳光景色。 最后一副联,缠绵细语,间接表现了黄鹤楼下河水朦胧的黄昏景象。 诗中所展现的整幅画面中,黄鹤楼的近景、远景、日景、晚景交替出现,变化奇妙,景色雄伟; 相映成趣的是不朽的黄鹤、著名的建筑名胜、蓝天白云、清澈的河流。 沙洲、绿树青草、江面上的夕阳,都生动多彩。 全诗充满诗意,充满画意。
另外,这首诗是根据楼名的由来,借用传说来写的,然后发展起来的。 跨鹤仙人原本是虚无,现在却是虚无。 据说它“一去不复返”,意思是时间过去了,古人看不见了。 仙人已去,楼宇空空,只剩下天空白云,绵绵千年。 可以表达世事的浩瀚。 诗人的这几笔李白写黄鹤楼的古诗,写出了那个时代登上黄鹤楼的人的共同感受,气魄广阔,情感真挚。
这首诗在当时非常有名。 相传李白登上黄鹤楼时,有人请李白写一首诗。 他说:“眼前有一道美丽的风景,所以崔浩在上面写了一首诗。” 南宋作家严羽在其《沧浪》《诗谈》中有诗甚至认为“崔浩的《黄鹤楼》当为唐代七言韵诗之首”。 由于这首诗的艺术卓越和巨大成功,被人们誉为“黄鹤楼”的称号。 绝唱是可以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