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
源学科吧课
件幼儿园家教征文:你说的话孩子都听进去了吗?
你说的话孩子都听进去了吗?
朋友的微信里有这样一句话:“孩子会犯什么大不了的错误呢,大人这样的暴力,纯粹是以大欺小,以强欺弱。”我慢慢的读给小河听,并跟他说,“这句话说的很对,看来我以后不能再凶你了,原来这叫以大欺小!”当时一笑而过。
晚上准备睡觉时,小河又开始滚来滚去,踢被子,爬出来,一刻也不得安生,我忍不住大喝一声:“叫你老实睡觉听到没有!”小河的反应很快:“你不是说再也不凶我了吗,你不是一个孝顺的好妈妈!”原来我今天一整天说的话,只有晚上读的那句话他听进去了,并且记住了。而我提醒过多次的不能形容我是“孝顺”的妈妈,他还是没记住。
我突然意识到,人体在生理上有一整套的防御机制,比如在感冒时,即使在不吃药的情况下,人体也会通过发烧、打喷嚏等把病毒排出体外,那么在心理上呢,人体是不是在心理上也有类似的防御机制呢?“选择性失忆”,自动记住那些对自已有益的,而过滤掉对自己无益的信息?
百度了一下“心理防御机制”,果然发现有一条理论印证了我的想法。这个理论叫“证实偏见(confirmationbias)”,证实偏见就是人脑中的过滤器,只留下你认为正确的,剩下的统统扔进垃圾桶。
为什么老板跟你说了100遍要努力工作你都记不住,但只说了一次加薪你就记住了?为什么你跟孩子说了100遍要改正某个错误他还是再犯,但承诺给他买玩具他一定记的牢牢的?原来都是证实偏见在作祟。你告诉他看电视不能超过30分钟,否则眼睛会近视,但他依然每次都要经过提醒才会去乖乖关电视。这是因为他觉得只看30分钟的电视对他来说“无益”,所以他总是记不住,也不会去关心。有的妈妈可能会说,打一顿就记住了。可是,打一顿的意义只在于,孩子知道如果再那样的话就有可能挨打,并不代表他认同他的做法是错误的,他的小脑袋记住的只是保护自己不再挨打而已。
了解了证实偏见之后,让我对孩子的教育有了新的认识。经过一番认真思索,加上“心本”的一些提示,我向小河提出,我要跟他共同玩一个游戏,游戏的内容是我和他每天向对方约定六件事,完成五件或以上的话可以得一张笑脸贴纸,否则的话是哭脸。积够25张笑脸,他可以兑换一件最想要的玩具,我可以被奖励一件新衣服。每晚临睡前,我们对当天的约定事务做总结,并约定好第二天的事务。
这个方法大大的调动了小河的积极性。除了玩具的吸引力之外,最主要是他可以名正言顺的向我提要求,游戏不再是单方面的,他也掌握了一半的主动权。于是,每晚临睡前的总结和数笑脸数量,憧憬一下离期待的玩具还有多远,成了小河每天最期待的事情。
这个方法的好处很多。首先很方便,一个简单的小本子就能实现。其次内容灵活,每天六件事情,足以覆盖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而且可以即时纠正。比如我们玩飞行棋时他非要赢,我晚上就跟他约定“玩棋时不许耍赖皮”,白天见到保安叔叔没有问好,晚上就约定他“见到认识的叔叔要主动问好”。我想提高他的生活自理能力,就约定他“起床自己穿衣服”,想培养他的责任感,就约定“每天做三件家务”。再者操作简单,每天晚上抽出10分钟的时间就足够了。
小河对我要求都与他自己息息相关,比如4点半准时来接、陪玩飞行棋、陪读书等,有时是生活方面的,要求晚餐做某个他喜欢吃的菜。我对他的要求,则都集中在我希望他有所改变的方面,比如按时起床自己穿衣服、做三件家务、9点准时上床、吃饭不能超30分钟等等。每当他有懈怠时,我只要说一句“今天的笑脸怕是得不到了,离心爱的玩具又远了一天啦”,他就能很快调整自己。
对于我来说,这个方法使教育变得简单而量化,通过小河每天对我提出的要求,让我能够更多的了解到孩子内心的想法,发现自己的不足。有一天,小河要求我“下午4点半第一名来接,要收完玩具一开教室的门就看到你。”为了做到这个“第一名”,我4点20就到幼儿园,大门一开就小跑着到小河班门口,小河看到我时的兴奋和自豪的表情,我直到现在也忘不了。原来对于孩子来说,“接”的意义不止于可以回家,更在于比别的小朋友更早的被接。孩子的内心世界如此的纯粹和简单!
最可喜的是,游戏在改变小河的同时也改变了我自己。比如小河向我提出不许再玩电脑游戏,我删掉了游戏,发现每天空余出了更多的时间。小河要求我睡觉前不许看手机,现在我也习惯了11点之前睡觉,连皮肤都变好了呢!文章来
源学科吧课
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