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吧课件
教育随笔:不妨常让孩子做回“疯孩子”
今天由于大班老师外出学习,我去代课一天。因为是第二次给他们上课,孩子们对我已经没有陌生感。随着半天活动的结束,这些孩子精看来是摸到了我的脾气,跟我有些随意起来。在午间活动时,他们跟我提起了要求——玩大型玩具(这是我园新添的多功能组合玩具)。我知道他们的新鲜期还没过,就答应了,排好队领他们走向大型玩具。
来到玩具前,我刚想把他们按玩具的不同出口进行小组分配,想不到有一个孩子提出建议:“老师,让我们自己上去玩呗。”“好的好的,让我们自己上去玩”孩子们即时应和,有的孩子竞高兴得跳起来。“不行”旁边一个孩子接口说道:“老师说过的,不能自己上去玩的,要听老师安排,玩完了一个再交换的。”“哎……”孩子们叹了口气安静下来等候我的分配指令。看着孩子们哎叹下来的表情,我看到了他们内心的强烈愿望。平时他们的老师每次带他们来玩时出于安全考虑都是排着队只玩一个项目,或者按不同的出口分组来玩的,有的孩子明明想玩这种却被分配了去玩那种,等到可以交换的时候却又因时间到了玩不到了,所以近几天就出现了放学后孩子在被家长领出教室后就直奔大型玩具,玩了不肯回家,有的甚至是在家长动手打了的情况下被迫回家的。于是我脑子一转,今天何不放胆让他们疯一回,自己想玩什么就玩什么呢?于是,我提了提嗓门,故意高声说道:“今天,老师要让你们自己想玩什么就玩什么,但——是——,你们说说应该怎么玩?”“只有一个上去的的楼梯,所以上去时不要挤,要排好队。”一个孩子高声说道。“好,还要注意什么?”我不禁暗自为这个孩子的回答称好。“上去时在自己想玩的地方不要和人抢,也要排好队。”“还有什么?”“谁要是抢了或挤了就不让他玩。”听到这里,我完全放心了,活动的规则孩子们自己都定了出来。“好,上去开心地玩吧。”我没再多话,放手让他们去玩了。孩子们果不食言,一个队伍排在上去的梯子前,谁也不推不挤,上去后孩子们各自去自己想玩的地方,有两个人时自觉排队。孩子们尽情地玩着,有的反反复复地玩着自己喜欢的项目,玩够自己的最爱再换其他的项目。有的按不同的出口依次玩着,而有个孩子至始至终就玩了个弯转滑梯,但他每次往下滑的姿势各不相同,有一次竞是头往下手伸前向下的,尽管当时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但他却控制得很好,慢慢地安全地滑到了下面,我也在内心暗叹他的活动能力。半个小时中,每个孩子都始终张着笑脸,哇哇的欢叫声不时传来,每个孩子都没有中途停歇,有的满头大汗也不愿下来脱衣服,简直都像“疯孩子”,而整个过程竞没有一个孩子违反规则。在我发出收队指令后,孩子们快速排队到我跟前,叽叽喳喳地说:“老师,今天我们玩的好开心啊。”、“老师,明天我们还想这样玩。”……听着孩子们的话语,我不禁感慨,是啊,我们平时为了安全给了孩子太多的限制,导致孩子活动时放不开手脚,玩不尽兴,动不开心。
记得我们小时候都是兄弟或姐妹几个,加上生活条件艰苦,父母忙于生计,以解决孩子们的肚皮问题,所以对于孩子往往没有时间给予多少限制,放任孩子自己玩耍。春天采花、夏天粘知了、秋天偷果、冬天走冰河滚雪球,我们多数是大人嘴里的“疯孩子”。小时疯来的种种趣事,现在想来还让人忍不住偷笑,真是让人回味一生。对比现在的孩子,虽然他们享受了现代科技的先进,动画、游戏、电动玩具……,但真正能让孩子回味终身的趣事廖廖无几。仔细想来,让孩子失去童年快乐的不是孩子不会玩、不是没有东西玩,而是我们大人给予了太多的限制。现在都是独生宝宝,两代六个大人照顾孩子,摔在地上怕脏了衣服、走在河边怕掉进河里、孩子一不在眼前怕跑丢了……种种顾虑,让大人对孩子寸步不离,不准这不准那,使孩子身体缺少了锻炼,体质差了,动手能力、想象能力等方面都得不到充分的锻炼,孩子的现状真的让人担心。通过这次的放手,可以看出其实孩子的自律能力、活动能力是很强的,这让我更深地理解了蒙台梭利的一句话:儿童对活动的需要几乎比对食物的需要更为强烈。也同时让我想起在书上看到过的这样一段话:孩子是在不断的活动中成长学习的。每个孩子的身体内,都有一股不可遏制的成长的动力,他们充满好奇心,无法控制自己触摸、攀爬和探索一切的冲动。孩子的每一个“动”都是一次学习的经历,都在推动他的成长。对于孩子来说,“学习”并不意味着安安静静地坐在桌椅前看书,成长也不能够在静止不动中发生。所以相信孩子是我们老师应该确立的观念,少一些束缚,多一些自由,解放孩子的手脚,从解放老师的思想开始,不妨常让孩子做做“疯孩子”,让孩子真正动起来。
文章来源学科吧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