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科吧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体会 >> 教学心得 内容页

教育随笔-要以全视点看待孩子

文章来源
学科吧课件

教育随笔:要以“全”视点看待孩子


  有一位妈妈前段时间在我的创造力培养群里说起孩子的幼儿园老师批评孩子的经过和她的心路历程,我刚好在课间看到了她和群里朋友们的交流,也见缝插针聊了我的心得,群里家长觉得很有帮助,建议我整理成文字的,这都xxxx年了,我才有时间整理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在这个实例中,我想帮助大家捋捋在家庭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角度,就是要以一个“全”视点看待孩子成长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综合分析。

  这位妈妈说孩子的幼儿园老师得知她有让孩子上一个不错的小学的想法的时候,开始和家长说孩子的画画差,数学差,唱歌差,数学差,看图说话差,还坐不住,专注力差,不认识字等,教了那么多年书,没见过这样的孩子,浑身上下愣是找不出一个亮点。在老师对她说了这样一些话后,她刚开始的时候心里哇凉哇凉的,后来冷静下来仔细想想,觉得孩子身上有一大把亮点,比如,这个孩子放学前会把自己和小朋友的椅子都摆好(老师没看到这些很遗憾,这位妈妈很细心,赞一个!在这里家长的重点是要让孩子为自己做的有益的事感觉良好---内在动因,而不是为了让老师看到,做的好事是为了取悦老师的表扬—外在动因。)这个孩子为喜欢的运动,可以自觉坚持每天一小时的枯燥练习,这个孩子搭积木可以旁若无人花将近一个小时搭旋转木马,这个孩子的钢琴老师说孩子是难得的坐得住的孩子,这个孩子看到乞讨的人会主动给零用钱,班上的小朋友也喜欢他。这位妈妈也自醒说这个孩子不喜欢看书,阅读习惯养了很久好像还没有养成,每天睡前要亲子阅读,但自己其他时间从来想不到要看书,哪怕家里到处能拿到书。不认识字,现在才慢慢开始有点认字的兴趣。

  我觉得这位妈妈最棒的一点是能够以“全”视点去看待孩子的成长。尤其是在老师以自己学过心理学和教育学自居,认为家长不懂的情况下能想到这么多,非常难能可贵。

  无独有偶,我在美国也有一次类似的经历。太儿第一次进入集体是参加我们这里一所小学的实验项目,他当时也就3岁左右,之前至多是参加一些亲子中心的活动。太儿参加的这个班的小老师是学特殊教育的,刚毕业不久,其实人蛮不错的,但在专业上因为没有工作经验就太本本了。她有一天约我能不能和她谈一下,她要说说太儿的”进步”,我记得非常清楚她用的是“progress”这个词,我当时还心里暗喜,兴高采烈地去和老师会谈去了,没想到老师建议我带太儿去参加那种发现成长异常的孩子检测,还安慰我早期干预只能对孩子有好处,好多家长拒绝是不愿意相信自己的孩子有问题。我半天才反应过来,原来老师怀疑太儿有问题。我就问老师为什么有这样的怀疑?她给我举了些例子,还有观察报告给我看。我心里就明白了老师是按照她学的公式来框孩子。我就说我儿子没有问题,我希望和你,还有你的领导(supervisor)一起谈谈我儿子是否需要去检测。在第二次的约谈的时候我也拿了我学过的书,我还事先做了功课,把其中的一些关键地方画上重点,同时给她们说一些我在家观察到的孩子的行为来支持我的判断。这样折腾完了后我非常感慨,我是学过这些专业知识,想想那些学别的专业的家长,还真就让老师给弄乱了方寸。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老师,不同的老师从不同的角度给孩子不同的评价都有可能,做家长的,非常关键的一点是要像这位妈妈这样有一个wholepicture,从不同的方面看孩子。因为家长的天然优势就是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最长,有非常多的机会观察到孩子在各个方面的表现,能够从小到大纵向看孩子的发展过程,老师看到的多是横截面。儿童发展固然有其规律,但具体到每个孩子身上,都有不同的体现,如果老师在这方面功力不够,就有可能偏颇。比如,当老师说孩子的专注力不够的时候,我们需要知道孩子在什么情况下学什么内容,以什么样的方式学的让老师觉得专注力不够?我以前博文里提到过有位3岁孩子的妈妈不知道在哪里看到的让孩子捡豆子来锻炼孩子手指的小肌肉群的发育的活动,发现孩子拣几个豆子就不捡了,她认为孩子的专注力不够。我给这位妈妈的建议是不要轻易得出这样的结论,试一试让孩子玩水儿,准备一些能够倒来倒去的杯子漏斗之类的器皿,观察一下孩子能玩儿多久再说。

  从老师的角度,尤其是国内,因为老师要同时面对那么多孩子,有拿不准的时候也非常正常,因为谁都不是神仙。一个最好的做法就是如果发现孩子在哪些方面有需要额外关注的情况,就和家长及时沟通了解,这样对老师有一个wholepicture也非常有帮助,在此基础上再决定如何有针对性地对孩子施教。

  还有一个角度是由于现在社会飞速发展,整个社会的价值观的变化速度要远远比我们小时候快得多,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如果老师不更新自己的观念,也同样有判断取向不妥的问题。比如,这位老师说的孩子画画差,这里的评判标准是什么?是以画的像不像来取舍,还是以体现孩子自己的理解和思想为取向?这点涉及到关于如何看待儿童美术作品的问题,我去年夏天关于创造力培养的讲座里提到很多了,就不细说了。还有一位妈妈跟帖说她的孩子用左手写字,老师说孩子的思维方式不同于别的孩子(贬义),让家长带孩子去医院检测,这位妈妈说这位老师有20多年的教龄。这为妈妈还特意为老师说的话附加说是有贬义的含义,这让我想到的是如果认为孩子的思维方式不同于别的孩子而应该去医院检测,那么老师的观念需要更新,要求所有人思维一样的教育观念已经不适合中国国际化的大目标和当今以创新为发展动力的时代。在这点上,不是老师的错,而是我们的教育体制没有重视老师的知识更新有多重要。在这点上我们真应该学习美国和加拿大的做法,就是对老师的专业知识更新的培训是常态化的,而且是一项对老师每年的工作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现在工作的马里兰州的公校系统,每学期都有大量的涉及各个方面的培训和workshop机会,老师根据自己的需要自己选去参加,年终总结和年初计划里都有,是否参加了专业培训,都参加什么了,都有什么收获等这一项。教育要和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老师的观念和教学方法也要与之相配。

  在这里还要多啰嗦一下,就是有些喜欢西方教育的家长简单地理解西方的个性教育就是顺着孩子,孩子想怎么着就怎么着,还美其名曰给孩子自由,这是一种误解,我经历的西方教育,包括加拿大和美国的,的确提倡尊重孩子的个性,但这些都是在教育孩子要遵守规矩,负责任的基础上的,基本准则一定要遵守,任性妄为是不被允许的。

  这位妈妈还说孩子的老师后来还在班级指名道姓地批评家庭教育。这样的做法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教育产业化让功利侵入教育。有的老师可能是为了让家长给孩子报什么班儿而不能够正确判断孩子成长中出现的问题,就好比医生为了卖给回报利益的药,为了让你买他想推销的药,胡乱夸大病人病情或者推荐给你你根本不需要的药。如果是这样的情况,那老师给孩子的负面评价就没啥好担心的了。好在这位妈妈能够从全面的角度看待孩子,为她点赞!所以说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需要家长能够冷静地,全面地看孩子的成长发展,分析哪些是阶段性的,哪些是需要我们在家庭教育过程中给孩子加强的。对有些有特殊需求的孩子,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则非常必要。好在互联网的强大让我们能够方便地交换各自的观点,分享各自的经历,兼听则明!

文章来源
学科吧课件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