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科吧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体会 >> 教学心得 内容页

案例-打含义

文章来源
学科吧课件

案例:打的含义

案例:

午睡起床的音乐从耳边传来,这一熟悉的音乐提醒着孩子们可以起床了。大家起身穿裤又叠被的,可是梓涵还在熟睡中。不一会儿,午睡室中传来阵阵的哭声:“梓涵,你怎么了?做噩梦了吗?”老师问。几个孩子说是轩轩打了梓涵的头,想叫她起床了。在安慰了梓涵以后,我告诉轩轩以后不能用这种方式来叫醒朋友,对这种行为进行了引导,同时对她的心意进行了表扬。当孩子们吃完点心进行盥洗的时候,添添跑来对我说:“老师,轩轩她要打我屁股的。”刚等添添走开,烁烁过来也说:“老师,轩轩她要打我屁股,而且要用手拧我的屁股。”这时我走近轩轩的身边,问:“轩轩,你这样的做法对吗?为什么总打别人?”她说:“我妈妈在家也经常这样打我的呀!”她的话令我们大吃一惊。随即我对这个孩子进行了个别教育。

分析与反思

1、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发现,轩轩喜欢用“打“的行为来表达和解决问题,她对自己的行为没有正确的认识,以为自己的行为是对朋友友善的表现。其实孩子的这种行为已经表现为攻击性行为。那么对于在家挨打的她,应该做些什么呢?第一要做的就是有正确立即的反应,比如说:“你不可以打我!”“我不喜欢你打我!”通过这些行动让父母了解自己的感受,也让挨打的自己学习自我表达,自我保护。然后想想自己的行为是对还是错,错又错在哪儿?同时对自己的行为要进行改正。

2、孩子的行为和家庭教育的方法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孩子的一句话中,让我了解到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比较严格,由于孩子的顽皮,总会惹父母生气。而对于农村的家长来说,轩轩父母自身的文化比较低,对如何正确地教育孩子的认识不到位,缺少教育的理念,因此对于孩子的不听话举止对会用打骂的暴力行为,从而在孩子的幼小心灵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实教育孩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也是家长自我约束,自我提高的过程。要想让孩子做到不以打人的方式解决问题,表达感情,家长也必须检点自己的言行,是不是平常也总习惯用“我要打你!”来达到教育的目的呢?在这里,家长不当的教养方式产生了事与愿违的后果。俗话说:“积千累万,不如有个好习惯。”幼儿正处于发展时期,各方面都还未定型,既容易养成好的习惯,也容易形成不良的习惯。幼儿最善于模仿,父母则是她们模仿的首要对象。她们总是喜欢模仿父母的一些行为模式,以达到自我满足。孩子身上不少习惯就是直接从父母那里模仿来的。做父母的,应当注意自己日常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行动。因此,父母的行为习惯好坏与否,对孩子来说,是至关重要的。首先,作为家长应减少生活环境中可能导致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因素。其次,孩子攻击她人,是想通过这种方法达到自我表现的需要,这就需要父母和老师好好引导孩子,给她分析生活中的暴力行径的坏处,提高其辨别是非的能力。同时家长应注意与孩子的情感联系,摒弃以暴制暴的教育,为孩子树立良好的行为榜样。其次,对孩子与同伴间的矛盾冲突,家长不要偏袒自己的孩子,放手让孩子学习自己解决问题,如果孩子犯错,必须要求她道歉。

此外在处罚攻击性行为的同时,应强化儿童的良好行为。平时多与孩子讲生活中听到、见到的攻击性行为的弊端,告诫孩子分辨是非曲直及认识冲动行为的后果。在生活环境中防止幼儿感受长期的压抑和挫折,并在教育中示范良好的行为举止,使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及时得以矫治。

文章来源
学科吧课件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