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学科吧课件
教育笔记:从孩子的角度去理解
仔细阅读《从理论到行为》一书后,感触颇深,特别是波波先生的“对话——理想教师行为的探寻”
一文。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如果想和孩子和谐地沟通,教师不只需要运用语言,还需要细心的观察、敏
感的领悟与到位的反省,而所有这些的前提就是要“倾听孩子”——悬置起你的成人感,启用你全部的心
智去理解孩子的真实意图,并且从孩子的视角出发,甄别他们行为与需要的合理性,做出以促进孩子发展
为基点的最适当的教育者的回应。
它对我的实际教育教学有着很大的启示。
一次晨间桌面游戏中,正当孩子们玩得开心的时候,浩浩小朋友大声嚷道:“老师!玮玮掐我!”我闻声
马上走到浩浩跟前检查脸上被掐部位——一处表皮微翘。玮玮就坐在边上,我朝他一看,还未出声,只见
玮玮已把头低得不能再下了。就当我想质问玮玮的同时,波波先生的话“不要用成人的想法来决定孩子的
行为”提醒着我,要做一名理想的教师一定要尝试与孩子和谐地沟通、交流,于是我想玮玮这么做可能另
有想法,便蹲在玮玮面前用平静的预期问:“是你掐的吗?你为什么要掐他呢?”玮玮点了点头,轻声地
说:“我想和浩浩玩。”听完真是既好气又好笑,你能说他错了吗?是啊,从玮玮的内心来讲,他并不是
大浩浩,只不过想用“掐”这一方式告诉浩浩自己想跟他玩,就孩子而言,他根本就不知道“掐”这一动
作会给同伴带来疼痛。
我理解玮玮的真实意图,但是不是此事就此结束解决了呢?不!一定要让孩子们知道“掐”的行为会给别
人带来疼痛,怎样引导孩子们用其他友善的方式和同伴交往呢?
我利用晨会的时间进行集体教育。首先让孩子们亲身感受被掐时的感受,孩子们一致认为:掐人会很疼。
然后引导幼儿讨论“如果想和好朋友一起玩,应该怎么告诉他”。通过讨论,大家表示可以用对好朋友说
的方法,如果好朋友没听到可以轻轻地拍拍好朋友让他知道,不能掐、不能用力地拍。
教师在倾听孩子的过程中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不过坦率地说,悬置起成人感来倾听孩子是件繁难的事,
但既然与孩子有效沟通途径只此一条,难也要努力去做。
文章来源学科吧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