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科吧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体会 >> 教学心得 内容页

小学语文教学随笔:《大禹治水》

  小学语文教学随笔:《大禹治水》

  一、习旧引新,迁情入境。

  “小朋友们,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大禹治水》,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课题中的‘水’指什么?”洪水究竟有多大,老百姓到底有多苦呢?请小朋友去读读课文的第一小节。本课过度语的最大特点是将整个过程汇成了一条无声无息的涓涓溪流。

  二、创设情境,读中设境。

  在动画情境的渲染下提问:读着读着,在这滔滔的洪水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这一部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三个环节。请看----播放动画,范读课文。小朋友们,读着读者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呢?音乐是灵空的,它可以不经过任何中介,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世界。将画面与音乐两种刺激融为一体,更好的激发了学生对语言的多角度思考、多方位想象。孩子们有的说……我看到了滔滔的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老百姓无家可归,互相掺扶着四处去流浪—好心的人给点吃的吧!听到了鸡飞狗叫的声音;我看到了一个和我差不多大的小孩紧紧地抱着一棵大树,在声撕力极的喊着:“救命啊!救命啊!好心的人快来救救我吧!”我还看到了一个怀抱小孩的妇女,在洪水中艰难地行走着,“哄”的一阵大浪冲来,卷走了她怀里的孩子,她呆呆地站在哪儿,泪如雨下,不一会儿,她疯狂地冲向那肆虐的洪水,就这样也无声无息地消失在了这滔滔的洪水中。老百姓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年复一年的过着家破人亡,无家可归的日子,能让老百姓这种苦难的日子继续下去吗?紧接着进入第二小节的学习。第二小节的教学,尽可能的把学习的时间留给学生;空间还给学生;自由让给学生。在这里呢,我是这样来设计的:大禹是怎么做的?在察看水流和地形的过程中吃了哪些苦?从而理解“千辛万苦”。接着重点理解大禹带领老百姓挖通了许多许多条河,劈开了许多许多座山,再一次感受大禹治水的艰辛。

  三、引入情境,境中悟情。

  禹为了治理洪水,风里来雨里去,一干就是13年, 读到这儿,我使用的是请学生静静地听老师讲数字的故事来体会在一系列数字中自己的感受。当孩子们在“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中引出自己事先搜集到的资料时,我设问:为什么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都不回去看一看,难道他连一分钟都不愿意浪费吗?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一个个问题就像一个个小钩子钩住孩子的好奇心,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这感人的一幕幕,渲染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受到了极大的震撼,趁着被燃烧的激情,我顺势推了一把:禹不想自己的妻儿吗?他多想回去看一看哪!可是为了治理洪水,为了拯救天下苦难的百姓,他舍小家而顾大家,三过家门而不入啊!让我们带着这崇敬的心情再来读一读这感人的故事吧!孩子们一个个读得十分投入。气氛的渲染、成功的引导,让学生走进了文本,走进了主人公,让学生的脉搏和作者的脉搏一起跳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能促进人的精神世界。

  四、深入情境,情中悟理。

  “就这样,禹为了治理洪水走遍了千山万水,吃尽了千辛万苦,终于把洪水给制服了,那又会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让我们放声朗读吧!读着读着,现在你的心情怎样,为什么?孩子兴奋地说:“现在我可高兴了,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再也不用四处去流浪了。”这样安排,与第一小节的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轻而易举的又一次拨动了学生的情弦,激发了学生强烈得求知欲望。“在这安定的日子里,如果你是老百姓中的一位,你会这样来感谢大禹呢?”有意识地把思想教育融于语言文字训练之中,含而不露,隐而不晦,使学生在读、思、说的教学活动中受到了崇高的人格熏陶和感染。不是说“言语”的发源来之于具体而深刻的情境。在一片喜庆的祥和氛围中,在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的境界里,进一步挖掘教材蕴含的思想性。最后构建完美板块,升华情感: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制水的伟大英雄—大禹,让我们再一次深深地呼唤他 ——大禹。让人文性与思想性进一步整合,让学生用“心理视线”去读书,让学生得到情的激发,智的启迪,美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