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千年前,民族英雄文天祥留下了“自古未死”的英雄诗句,在这首家喻户晓的诗歌前,还有一句同样著名的一句“惊慌滩头说惊慌,零鼎叹息海洋零鼎”,至今也流传至今。
而这句话中的零鼎阳在现实中也是真实的,那就是现在大名鼎鼎的“港珠澳大桥”所在的海域,位于广东省珠江口外的喇叭形伶仃洋中。
事实上,港珠澳大桥虽然在2018年10月正式通车,但从构思到大桥建成,历时30年。
这期间,大桥的建设也遇到了不少人的“不利”,其中,还有一位“大人物”强烈表示反对,他就是香港首富李嘉诚。
作为连接大陆和香港的千亿美元桥梁项目,香港人李嘉诚应该欢迎它。那么他为什么强烈
反对,为什么觉得这座桥会给他带来重大损失呢?
这一切港珠澳大桥死了多少人,都从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说起。
难题:香港拒绝的桥梁
1983年的一个夏夜,在铜锣湾合和中心港珠澳大桥死了多少人,一位名叫胡迎祥的香港大亨正在和下属商量工作,突然提出了一个非常大胆的想法:
大陆为何不建一座横跨伶仃洋的桥梁,打造珠三角环形公路网,带动三方快速发展?
其实,当时能够提出如此先进的理念,离不开胡迎祥的大学专业和自己公司的经营方向。
年轻时,胡迎祥以优异的成绩和杰出的思想,顺利毕业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土木工程系。
后来,他回到香港,接手家族企业,很快将家族企业的触角伸向房地产行业;
不仅如此,胡应祥还亲自上阵,监督企业内每一次工程设计和施工审核;
因此,他的家族企业沃帽工业迅速以其质量和精美的设计在香港声名鹊起。
邓小平先生改革开放后,为促进香港周边地区的发展,胡迎祥再次成为香港最早到内地投资的实业家之一;
此外,凭借专业知识和独到的眼光,他不仅斥资200亿元在深圳修建了广深高速公路,还说服广东省政府在东莞和广东省南沙区修建了著名的虎门大桥。
也正因为如此,回港后,有搬家念头的胡迎祥,很快写下了《建内灵顶大桥的构想》的纲领。
这个计划很快就传到了当时的珠海市委领导梁光那里。
那个时候,
珠海刚刚建成经济特区,那是一个万物废墟的时代,对于当时年轻朝气蓬勃的梁光光来说,这是实现梦想的最佳去处:
从1983年到1998年,梁光光在珠海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
当然,试错政策很多,但更多的是迅速带动了珠海的发展,这也让梁光光在珠海市委领导中有了一个新的绰号,“梁道”。
可以预见,胡迎祥的《建内灵顶桥的构思》与《梁道》碰撞后,很快就出现了剧烈的“火花”。
双方一拍即合,这个想法被提交珠海市委中层讨论,每次讨论的结果都指向同意和认可。
1992年,珠海市政府正式委托中国交通运输公路规划设计研究院研究前一种方案的可行性。
设计院很快给出了相关报告,1996年,“玲顶桥”在国家计委正式批复,相关施工准备工作开始。
鲜为人知的是,当时的珠海市政府真心要推动这一方案的实施,特意派人设计了政府大院大厅跨海大桥的模型作为奖励;
但当时香港、澳门的主权尚未归还,珠海政府三次、两次向香港抛出橄榄枝。
然而,它不断被当时的港督彭定康拒绝,所以这个建造桥梁的计划和计划不得不搁置......
双重困境:李嘉诚的反对
千禧年后,随着香港和澳门主权的回归,建跨大洋大桥的计划再次被推上了会议桌。
这一次,当珠三角地区各国政府都点头同意建造这座桥时,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钱从哪里来?"
在这个节骨眼上,香港大亨胡迎香再次站出来,主动表示自己可以贡献。
没想到,香港政府还没拒绝,胡迎祥的另一位富友却率先站出来反对,这个人就是李嘉诚。
对于港商来说,四通八达的玲鼎大桥建设显然是可以带来更多财富的一大利好。
那么,李嘉诚为什么拒绝“赚钱的机会”呢?
——也就是说,对于李嘉诚来说,港珠澳大桥会让他“损失惨重”。
其实,和胡迎祥相比,出生在广东的李嘉诚,不仅出身普通,甚至还有些穷。
初中时,李嘉诚为了逃避战争,不得不随父母逃往香港,住在舅舅家。
然而,香港并不是一个“天堂”。
1941年后,随着港元的不断贬值,李嘉诚一家开始过着单薄的生活;
房子漏水恰逢一夜雨,劳累过度的李父亲不幸再次感染肺炎,又因为没钱看病,拖了两年后,李父在尴尬中无奈地去世了。
父亲去世后,李嘉诚没来得及悲痛欲绝,就被迫开始找工作养家糊口。
在舅舅的介绍下,李嘉诚曾在一家钟表店当学徒。
然而,不愿派人上围栏的李嘉诚,迅速“跳槽”到当地一家塑料厂当推销员,并凭借聪明的演讲和出色的销售成绩,晋升为塑料厂总经理。
1950年,年仅22岁的李嘉诚辞去总经理职务,拿出积蓄多年的7000元“巨款”。
他与亲戚借4万多元启动资金,在香港东区筲箕湾开了一家塑胶厂,主要经营塑胶玩具及家居用品;
为了有好意,李嘉诚还取了荀子《劝学》中的“长江”二字作为塑料厂的名称。
在表弟庄粤明的帮助下,长江塑胶厂历经千难万难,终于于1955年在香港塑胶业站稳了脚跟;
然而,这并没有让李嘉诚满意,他一直在苦苦思考如何把塑料厂做大做强。
1957年,李嘉诚无意中在英国工业杂志上读到塑料可以用来生产塑料花,这些塑料花在欧美越来越流行。
这启发了李嘉诚,他急忙到意大利的一家塑料厂调查,李嘉诚在相信这种方法可行后,回到香港,迅速开发出一种塑料花推向市场。
由于塑料花的
质优价廉,李嘉诚的塑料花突然成为市场上的热销产品,长江塑胶厂也成为行业顶级制造商之一。
随后,李嘉诚凭借独到的眼光,积极开拓香港及海外市场,甚至一度被誉为香港的“塑胶大王”。
随着长江塑厂的海外贸易越来越大,李嘉诚的触角自然也开始向各处延伸。
酒店、房地产、金融、港口,李嘉诚
都涉足其中,尤其是对外港口贸易,也让李嘉诚收获了巨额利润:
到上世纪90年代,李嘉诚已经掌握了香港港口的大部分经营业务;不仅如此,野心勃勃的李嘉诚还收购了英国最大的集装箱港口:
菲利杜斯港,甚至在内地的珠海、深圳和汕头,李嘉诚投资建设港口以获取利润,这些都让李嘉诚跃居香港富豪的前列。
正是这些港口的利润,成为李嘉诚反对修建玲鼎大桥的最大原因:
过去,无论是到内地还是海外,香港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小企业只能选择相对安全的海运。
一旦大桥落地,很多企业有更多的选择,航运收入势必会受到此影响,这对李嘉诚来说绝对是一大损失。
为了说服李嘉诚,胡迎祥还拉拢了香港其他几位富豪。
他甚至邀请澳门著名的赌王何鸿燊坐下来喝酒吃饭,同时游说李嘉诚。
不过,无论他怎么劝说,李嘉诚还是深感忧虑。
这也让大桥的建设在香港陷入了一段时间的僵局。
三重难题:科技带来的“世界问题”
2008年8月,政府发来的一条消息打破了香港富人之间的这种“对抗”
国家放弃了原来的“企业加政府补贴计划”,转而采用由政府资助的计划。
新方案中,国家计划对“玲顶桥”主力项目拨款50亿元,粤港澳出资约100亿元,其余由三地政府项目机构解决
——这一方案有效解决了初期资金问题,玲顶大桥正式更名为港珠澳大桥,开始大力建设。
事实上,作为世界重要的海上贸易航线之一,每天有近4000艘船只通过伶仃洋航道。
在建造桥面时,还需要以“能够保证船舶的正常航行”作为标准之一,这也意味着桥梁需要海拔70米以上,这显然成了一个巨大的问题。
没想到,当从远处看海面时,设计师们心血来潮:
如果
不能在海上行走,最好选择潜入水下,对船舶影响最大的海域桥面全部“埋在海底”,并修建一条长长的海底隧道,这样建造的桥面不会影响船舶,也不会因为太高而影响飞机的航行。
然而,即使海底隧道技术如此先进,也是一个世界级的问题。
为了“吸取经验”,负责海底隧道工程的总工程师林明前往荷兰联系了一家世界级隧道公司。
没想到对方是1.5亿欧元,折合15亿元的咨询费。
这么大的费用,只会派26个顾问来协助,这对我们来说没什么大不了的。
一怒之下,林铭决定自己“开新炉子”。
他带领自己组建的港珠澳大桥专家组,日夜研究如何疏浚和挖掘隧道基础,如何加固海底基础,如何放置沉管隧道......
各种问题在海洋表面一一解决。
在放置沉管时,工程团队也有过难忘的“三战”经历:
当隧道沉没时
首次放置管子,由于上游洗砂容器留下大量悬浮固体,浸管最终失效;第二次放置它时,我遇到了淤泥......
在后来工程团队专家的回忆中,由于无法准确预测海底沉积物的变化,沉积物问题几乎成了“玄学”。
然而,经过工程团队的不懈努力,最终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的33条巨型沉管被逐一放置对接。
而这一成功也让当时断言“中国人行不通”的荷兰公司大吃一惊,称这是“中国奇迹”!
事实上,在
建设55公里长的港珠澳大桥的过程中,工程团队也遇到了无数世界级的问题。
例如,桥中间的支撑问题
甲板:毕竟这么长的桥体,如果中间没有足够的支撑点,很容易变形倒塌,十几年的辛勤工作就会白费。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勤劳的中国将这座桥分成了几段,并在每段建造了人工岛。
为了配合桥梁建设的速度,总工程师林铭还想出了一个新的办法,那就是用一个巨大的圆形“钢桶”围住人工岛,再用吹沙填海建岛。
这些“钢”中的每一个
“桶”重达500吨,站在海里每走一步,工程团队的人员都格外紧张,生怕一个错误就会导致这么大的钢桶报废。
好在小心翼翼,最终“钢桶”的所有规格都装到位,人工岛也密集建造......
对于港珠澳大桥的塔架吊装,也成为当时最“惊心动魄”的部分:桥塔
的帆臂为异形设计,塔柱高120米,如何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成功安装在桥面上成为相关工程团队的新任务。
为了能够顺利完成这项任务,当时负责的工程团队选择了前所未有的“垂直提升”技术。
其中,只要稍有误差,整个帆弯臂就彻底报废,这也让工程团队中的每个人都汗流浃背。
“垂直推广”持续了一整天,从早上8点开始,一直持续到晚上11点。
随着”
晋升成功“夜幕降临,在场所有人员都忍不住欢呼起来,不少人留下激动的泪水,喜悦的呼喊声在夜色中回荡了许久......
四、结语
后来,洪港珠澳大桥
正式通车,这座大桥承载着粤港澳同胞的无数期待,犹如一道白色的巨虹,横跨珠江入海口,成为粤港澳海上的“天道”。
可能有人会好奇,当初强烈反对的李嘉诚,大桥建成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事实上,大桥开工后,李嘉诚就开始稀释对港口的投资。
不得不说,作为一个白手起家的商人,李嘉诚对商业的气味还是非常敏感的。
由于提前撤退,李嘉诚最后的损失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严重。
如今,港珠澳大桥已成为中国基建史上的又一个奇迹。
这背后是对中华民族不懈自强、顽强奋斗的伟大民族精神的最高诠释。
如今,随着大湾区经济发展和后疫情时代中国腾飞,港珠澳大桥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港澳与内地的联系必将更加紧密。
作为车轮的
时代在前进,中国必将不断腾飞,让我们为祖国骄傲,为祖国的发展再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