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湾区某知名华人论坛上,有人发帖请湾区华人推荐位于Cupertino的De Anza Blvd的补习班。也有网友直呼重点,“学而思来了,做好准备。”
在宇宙鸡宝宝的中心硅谷,有3条著名的家教街,其中之一就是前面提到的Cupertino的De Anza Blvd,以及Palo Alto的EL Camino Real和MSJ的Mission Blvd。这三条街上遍布各种补习班,如SAT/ACT、钢琴、游泳、舞蹈、绘画等。学而思硅谷校区位于South De Anza Blvd附近。
学而思培优在其微信公众号上宣布,硅谷校区将从最擅长的数学竞赛入手,逐步推出线上线下课程,为美国中小学生带来数学竞赛训练。
曾有人调侃北京顺义的家长给孩子上无板篮球课,说:这都是在湾区打球的剩菜。不过,近两年,补习热和留学热合二为一。以高考模式学习留学标准化考试甚至照搬国外大学提倡的“个性化考生”的现象,已经成为中国输出到国外的现象。不少移民家长在寒暑假带孩子回国学习数学甚至英语的情况已经屡见不鲜。可以说,国内流水线补习班的需求早已存在。
所以这一次,湾区的人们对这个硅谷校园充满了期待,感叹再也不用羡慕国内亲戚的孩子能上学了。学而思进军硅谷,让硅谷的补习班再次火爆起来,也让美国的补习文化再次崭露头角。
那么为什么是硅谷?
硅谷人推娃的热情就像北京的海淀黄庄。有旅美华人表示,如果不知道怎么和硅谷的新妈妈聊天,讨论“家教”和“私立学校”总能引起共鸣,因为这里推娃的氛围太浓了,前面提到的三“家教一条街就够了”“够了”的说法。
与过去只能从事体力、餐饮、洗衣等行业的老移民不同,硅谷聚集了大量的IT从业者,其中不乏国内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精英。这些资深码农大多毕业于国内顶尖理工科院校,后赴美读研、读博士,进入硅谷IT公司,收入可观,社会地位高。他们本身受过高等教育,在教育上有既得利益,自然对下一代的教育抱有更高的期望。教育本位不仅是这一代人的路径依赖,也是第一代海外移民在异国他乡立足的依托方式。
湾区的公立教育不如民办教育是公认的。
2018年,教育新闻机构《教育周刊》对美国50个州的K12公立学校教育投入进行了统计。加州公立学校的平均生均费用为9417美元,几乎只有马萨诸塞州的2/3。在美国排名第41位。教育经费不足,学校基础设施差,缺乏高素质师资,生师比奇高。一个老师可能要管理20多个学生,不可能给孩子足够的学业和学业帮助。硬件和软件都不能满足精英移民。他们的需要。
举个简单的例子,公立幼儿园5岁才可以入园,而私立幼儿园的孩子2岁开始学习phonics。因此,不同于马萨诸塞州的家长倾向于上公立学校,硅谷的家长是无与伦比的他们对私立学校的热情。
但顶级私立学校之间的竞争无疑是非常激烈的。如果你想通过入学考试,那就去补习班。如果考试不及格,只能进入公立或二流私立学校。如果学校的课程进度不好,你也得去补习班。而且即使你考上了一流的私立学校,抱着精益求精的心态,将来申请好大学,你还是得去补习班。
为了更好的教育,补习班已经成为硅谷孩子们无法逃避的宿命。
早在1995年,《纽约时报》就撰文称,补习班是移民成功的工具。很多亚裔移民到美国只能做简单卑微的工作,然后寄希望于下一代能够通过教育摆脱和自己一样的命运。这是根植于所有亚洲人,尤其是中国人心中的简单哲学。这种心理更多的是一种移民心态,是叠加在亚洲人重视教育的文化传统之上的。
亚洲人参加补习班的热情已经蔓延到美国人,包括硅谷的中产家庭。上补习班不再是亚洲学生的专利。几年前,这些补习机构的非亚裔学生很少,但现在白人学生越来越多。那些曾经具有中国特色的补习班名字,悄然变得更符合美国人的审美。
一所好大学可以给孩子带来一份好工作和一个美好的未来。这是全世界父母的共同想法。如何考上好大学,当然是好成绩,好简历。高标化考试成绩、高GPA、文体能力、课外活动,还有什么是家教和私教不能提升的?早先频繁刷屏的硅谷推娃文章总结了几个公式,比如:标准的名校鸡娃=好成绩+1体育+1艺术+10社交。
疯狂辅导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确实有无数的亚裔学生通过补习班进入好的高中,然后申请好的大学。通过全方位无死角的辅导,宝宝的成绩从3.4分提高到3.8分,SAT成绩也提高了很多。她的简历中还有乐器专业知识、数学竞赛获奖、商业竞赛、志愿者活动等。一切似乎都很愉快,但从长远来看,这意味着更难从材料相似的优秀候选人中脱颖而出,因为进入门槛提高了。
美国大学理事会近期发布的SAT年度报告显示,今年亚裔考生的平均成绩高达1223分,数学637分,阅读语法586分,均领先于其他族裔。 ,尤其是在数学方面。在1400-1600的高分中,25%是亚裔学生,远高于8%和排名第二的白人学生。
由于亚裔学生在标化考试中的突出表现,各大高校在实际录取过程中其实都要求亚裔学生的SAT/ACT考试成绩高于其他族裔,但事实是满分的学生不在少数也曾被名校拒之门外。
其实这样的高分是可以通过辅导获得的,密集的高分已经不能很好地区分申请者的学术能力了。因此,包括芝加哥大学、纽约大学在内的多所大学近两年都没有对申请者提出强制性要求。提供标准化考试成绩,或限制学生考试次数,或不接受综合成绩,目的是为了限制学生的补习和测验,给那些负担不起补习班的弱势学生更多的机会。
除了拉高分数,亚裔考生补习班的另一个成果是申请材料的趋同。学哪个有用,就学哪个流行,跟风学习也是被中国家长诟病的一个点。
钢琴已经成为大学招生人员对美籍华人申请者的刻板印象。各种高分、乐器特长、比赛成绩、社团活动、志愿者活动,早已让招生官疲惫不堪。另外,同一类型的申请文件是完全相同的模板,只是名称不同,标准流程下的产品都是一样的。我该如何选择?最好拒绝他们。
结果,一个矛盾的现象出现了。作为少数民族,亚裔在教育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纽约的重点中学、硅谷的知名私立学校和顶尖高等学府,充斥着亚裔面孔,远多于亚裔。美国人口的百分比。
但与此同时,越来越多明明处于水平的中国孩子却被常春藤名校拒之门外补习班名字,引发家长们的抱怨,称他们受到了歧视。比如哈佛招生案中体现的对亚裔的系统性歧视。少数亚洲人受到与白人男性相同的待遇。过去的成功学生显然通过过度辅导和早教尝到了甜头,将自己的兴趣最大化。然而,一次又一次的成功补习班名字,不断提高了亚裔的入门门槛,顺便也违背了美国社会的价值观,让后来者遭到排斥。
应试思维就像美国教育体制下的降维打击。只要是通过反复投入、反复练习所能达到的成绩,几乎都是亚洲人能达到的,但与此同时,亚洲人的成功也让人兴奋不已。美国高校的本能叛逆。
学而思这样的补习机构能给国人带来什么?跨界学术大师李永乐老师曾用“旅行者的困境”来解释为什么父母喜欢提前教育孩子。当每个人都在不计成本地追求子女教育收益最大化的时候,这个最大化的收益往往是单一的。当名校名额稀缺的时候,那么大家最终可能会得到最坏的结果,那就是越来越多的超过及格线的中国学生受到哈佛大学持续而系统的“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