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在公元7世纪(隋唐时期)发明了印刷术(雕版印刷术)。直到 16 世纪,欧洲才知道这一事实。19世纪中叶,法国人朱利安开始对中国印刷术进行专门研究。20世纪上半叶,美国人卡特写了《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其西传》(1925)。他搜集各种语言(中文、英文、法文、德文、日文)的文献资料,并借助中国的考古发现,综合西方汉学家的研究成果,以传播史为框架中西之间,系统地探讨了中国印刷术的起源和向西方的传播。本书成为当时该领域的杰作。卡特 其工作刺激了国内学者,直接推动了中国印刷史的研究。本文综合各种资料,简要介绍卡特和他的著作及其对中国人的影响。
托马斯·弗朗西斯·卡特(TF Carter,托马斯·弗朗西斯·卡特,1882-1925,美国传教士和学者。
卡特1882年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是家中最小的孩子。卡特的祖父经营着一家出版公司,致力于宗教和慈善事业,在 19 世纪后期的纽约颇负盛名。卡特的父亲是一名牧师,喜欢远行。她的母亲有语言天赋,在她十几岁的时候就会说四种语言:英语、希腊语、法语和土耳其语。卡特的祖父、叔叔、婶婶等都很欣赏土耳其文化。在卡特成长的环境中,出版、宗教信仰、四通八达、语言天赋、不同文化是家庭的文化烙印,而这些烙印几乎完美地呈现在卡特的一生中。1904年,22岁的卡特从普林斯顿大学毕业,获得学士学位。1906年,24岁的卡特与几位同学到中国旅行。到了南京,同伴们停下了前进的步伐。卡特靠着在南京的朋友教的一点汉语活字印刷术的意义,跟随一群木匠,跋涉200多公里来到了安徽怀远。到怀远后,他在那里找了一位老师学习汉语。他的语言天赋发挥了作用,三个月时间进步神速。回到美国后,他可以用中文与他的中文老师交流。这是卡特第一次来中国,他对这个国家充满了好奇。1910年,28岁的卡特从纽约康科德神学院毕业,成为神父。同年,他娶了一位牧师的女儿。结婚后,卡特带着妻子回到中国,回到安徽这个他作为传教士所熟悉的地方。后办学,在安徽苏州传教12年。
卡特勤奋好学,善于言谈。无论是不识字的老农,还是学识渊博的书生,他都愿意与他见面谈心。因此,他对中国的了解也越来越深。他感叹中国人对农业知识的熟悉程度。在节气、农牧知识方面,卡特认为中国的一个年轻农民比他在普林斯顿的同学们掌握的知识更多。他对儒家文化也颇为了解。他发现,在儒家提倡教育的影响下,即使是不识字的中国下层民众,也对学问和儒生充满了崇敬之情。他感同身受儒家文化熏陶下的温和、忠义、宽容等处世之道,深为体会。在苏州的十几年里,卡特致力于研究中国历史,阅读中国书籍,与中国学者进行探讨和交流。在此期间,他还与后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女作家赛珍珠成为挚友。赛珍珠(1892-1973),父母为传教士,出生后不久被父母带到中国,先后在镇江、苏州、南京、庐山等地生活和工作了近40年。在苏州期间,她结识了卡特。1921年,卡特39岁。这一年,中国遭遇饥荒,卡特参加了救灾活动。在坐火车去山东的路上,他读书消遣。他读了《中国宗教发展史》WJ 克伦内尔着。一项鲜为人知的发明,却极具研究价值。这次在火车上的阅读成为他研究中国印刷史的起点。
1922年,40岁的卡特致力于中国印刷术的研究。他离开中国前往欧洲旅行近一年,参观了各个学术中心,寻找有关中国印刷术发明的新材料。同时,他也发现当时的欧洲人对中国印刷术的发明知之甚少。1923年,41岁的卡特应哥伦比亚大学中国文化系邀请讲学,从欧洲回到美国。1924年,42岁的卡特成为哥伦比亚大学中国文化系主任兼教授。1925 年春天,43 岁的卡特病重。6月,他获得了博士学位。来自哥伦比亚大学的中国排版论文。1925 年,卡特 s 《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其西传》(The Invention of Printing in China and Its Spread Western)由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本书付印时,卡特已经病倒了。该书出版后不久,即 1925 年 8 月 6 日,卡特在他位于纽约曼哈顿的家中去世。
卡特在哥伦比亚大学任职期间,培养了许多热爱中国文化的优秀学生。1928年2月,南希·李·斯旺(1881-1966,中文名“孙念丽”)向哥伦比亚大学提交论文《潘超,中国第一位女学者》,通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成为美国第一位女学者汉学家。孙念礼的恩师是卡特。1925年《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其西传》的发表,不仅使卡特名扬天下,而且对中国学术界也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该书问世后,立即引起了中国学者的关注,并迅速被翻译介绍到中国。本书出版仅半年,这本书在中国已经有译本了。先驱是向达(1900-1966)。1926年,向达开始在《图书馆学季刊》连载译本。向达将书名译为《中国印刷技术的发明及其向西发展》,将作者姓名译为“门”。卡特的书有 24 章(不包括“引言”)。向达翻译了一半以上的内容。从1926年到1932年,《图书馆学季刊》共出版了七篇译文,分别对应卡特书的第7、8、9、10、11、14、23章。1929年,向达在《北平北海图书馆月刊》上发表了第五章和第六章的译文。1928年,向达写道“
1933年,张特昌在《新月》发表了卡特的书评,他的书评是英文版(哥伦比亚大学1932年修订)。张德昌将书名译为《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其西传》,作者姓名为“嘉德”:
在众多外国人写的关于中国的著作中,这是一本值得介绍的书。印刷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化的最大贡献,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一部中文书籍可以告诉我们它的起源和发展。...孙述(指孙玉修《中国刻板起源与发展研究》-作者注)发表七年后(1925年),嘉德出版了他的《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其西传》 ”,不仅在内容上取材丰富,在方法上开辟了新的途径。从许多前人未曾注意过的资料——如印章、临摹、扑克牌、佛经等——找到一个非常清晰的体系。虽然他的假设和推论并非毫无疑问,他的方法和全书的体系值得称赞。... 该书在国外出版界获得好评。许是史无前例的杰作。
——新月 (1933),卷。4、6号。
193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周刊》特委托刘林生翻译卡特的著作:
刘临生先生,字轩阁,1894年生于安徽,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政治学专业,获学士学位。毕业后先后任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编辑,交通大学、金陵女子大学教授,支路峪旅游团书记。中央军事学院教授,??浙江省农矿厅书记,广东保卫厅巡视员等职,现任财政部盐业审计处书记。...洪福着作... 《中国印刷术起源与发展史》一书是本刊特约编撰的,自第181期起定期出版。
——《出版周刊》(1936)第181期
刘林生将作者姓名译为“卡德”,将书名译为《中国印刷术起源发展史》。
193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刘林生译着的《中国印刷术的起源与发展》,被编入《世界名著汉译》丛书。刘林生的译本是卡特著作最早的中文译本。
在 1930 年代,这本书开始产生影响。钱存训、张秀敏、胡道静年轻时都读过卡特的书,从而走上了自己的研究道路。钱存训(1910-2015)回忆说,他在大学时受到卡特这本书的影响:
我对中国的印刷史产生了兴趣,最初是在大学里听刘国军先生讲授的《中国书籍史》时受到启发的。当时使用的主要参考书有卡特的英文版《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其西传》和日文版的田中圭的《图书馆学概论》。可惜没有同性质的中文版可供参考。
钱存训是研究中国造纸术和印刷史的著名学者。1928年考入金陵大学,大学期间阅读了卡特著作的英文版。当时,他很遗憾找不到任何有关中国印刷史的中文著作。这种当年的遗憾,或许成为了他选择进入印刷史研究领域的动力。
张秀敏(1908-2006)受到卡特作品的启发,立志撰写《中国印刷史》:
我国是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应该有很多书籍来记载和赞扬它,但过去缺乏这方面的专门书籍。近代,孙玉修的《中国版画起源与发展研究》过于简略,叶德辉的《疏林青花》也只是版材汇编。美国卡特教授的《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其西传》出版后,将有系统的专着。法国伯希略的《印刷术在中国的起源》一书引文很多,但不如卡特的书重要。此外,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重大发明,其中印刷史工作最为重要。
晚年,张秀敏完成了50万余字的《中国印刷史》,被学术界誉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据他回忆,卡特的书激发了他的民族自豪感。张秀敏认为,印刷术这一中国人的重大发明,非要让外国人来书写,他“以此为耻”,于是立下了写《中国印刷术史》的志向。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胡道经(1913-2003)青年时代读过卡特的书,对活字印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梦溪笔谈》记载了这一事件:
上中学的时候,我并不知道我们的祖先早在十一世纪中叶就发明创造了活字印刷书籍的技术,然后传遍了世界各地……虽然我那时读过“四书”,“五经”读了三本半,却还不知道《梦溪笔谈》这本书……直到快要进入大学,我读了美国学者卡特写的《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其西传》,惊奇地发现,这一关乎人类文化发展的重大创造,竟然是我们自己祖先的伟大贡献。…… 卡特的书对史料来源进行了说明,尤其对《梦溪笔谈》这部著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说是好是坏。于是,我这个当时只读先秦两汉书籍的年轻人,就迫不及待地想找到沈括这本名著来阅读。我买的第一本是古籍流通处影印的晚清广东陶氏刻本。毫无疑问,我一读就着迷,从此它成了我最好的朋友。
胡道经是著名的科技史和语言学家。他潜心研读《梦溪笔谈》,而这个出发点来自于他阅读《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其西传》。追溯卡特的《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其西传》传入中国,深切感受到当时中国学界的迅速反应。该书出版仅半年,译文已在期刊连载;英文修订版一出,就有学者发表书评;商务印书馆不仅在自己的刊物上连载译文,还出版了单行本,收录于《中国译本》《世界名著》出版了,而那时,这本书才出版十二年。这一过程反映了中国人对世界学术潮流的敏感度和对自身文化遗产的重视。更重要的是,卡特的作品激发了中国年轻一代的爱国情怀,点燃了他们研究本国印刷史的热情,进而将中国印刷史研究带入了一个新的天地。主要参考 点燃了他们研究本国印刷史的热情,进而将中国印刷史研究带入了一个新的天地。主要参考 点燃了他们研究本国印刷史的热情,进而将中国印刷史研究带入了一个新的天地。主要参考
张秀敏着,韩琦更新:《中国印刷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
钱存训,郑如思主编:中国造纸与印刷文化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辛德勇:《唐代摩尔元白诗非雕版》,《历史研究》,2007年第6期。
毛建军:《卡特与中国印刷史研究》,《兰台世界》,2011年9月上旬。
刘林生:《卡德尔传》,《出版周刊》(1936)第181期。
顾军:《美国第一位女汉学家》活字印刷术的意义,《读书报》,2013年8月7日。
胡道经:《五十年》,《读书》1979年第4期。
关于作者
陈静,山东大学文学博士。暨南大学教授。研究兴趣为中国古代出版文化;近年来,他专注于女性和出版问题。出版有《唐宋韵律诗演变研究》、《图解中国文化艺术卷》等著作。发表论文数十篇。所著传统文化普及作品版权出口韩国。
发表于六
—出版商的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