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程推进的关键时刻,为了进一步学习新课程的理念,加强对新课程新教材的把握,我参加了市教育局新课程政治教师的培训.在这次培训中,主办方组织了一批新课程的专家和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一线有经验的教师进行讲座。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我们对新课程有了进一步的领会,尤其是对新教材中选修模块和必修模块的实施心里大致有了个底,对即将开始的新高考模式及应对策略参加培训的老师也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下面将培训的主要思想简单罗列。
一、指导思想与目标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的实施,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学生发展为本,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并与其他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帮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在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要认真研究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和德育工作在当今时代的新特点和高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提倡学习方式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探索德育新途径,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努力实现新课程的总目标和分类目标;同时,以新课程的实验实施为契机,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加强教育科研,总结和推出一批教学研究成果,培养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和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从而全面提高江苏省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的教学质量和高中德育的实效性。
三、新课程实施建议
1.执行课程政策,落实教学计划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必修课程是普通高中阶段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体现了课程对所有学生的基础性要求。必修部分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设四个模块,共8个学分,即思想政治1(经济生活)、思想政治2(政治生活)、思想政治3(文化生活)、思想政治4(生活与哲学)。
选修课程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是基于必修课程教学的延伸和扩展,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共12个学分,设六个课程模块,即科学社会主义常识、经济学常识、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科学思维常识、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
各地各校必须严格执行课程政策,认真落实必修课程。同时根据学生的需求,创造条件,积极开设选修课程。建议必修课程的学习在高中一二年级完成。各模块的教学以一学期为单位,每周2学时,共36学时。全部修完可获8个学分。
在高三第一学期,根据学生的选择开设选修课程。每个模块的教学仍以一学期为单位,每周2学时,共为36学时,一个模块可获2个学分。
我省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新课程必修与选修科目三学年教学计划参见下表: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计划
年级 教学内容 学时
高一 第一学期 A1 经济生活 A36
第二学期 A2 政治生活 A36
高二 第一学期 A3 文化生活 A36
第二学期 A4 生活与哲学 A36
高三 第一学期 选修B…… B36/每模块
第二学期 高考复习
2.改革教学方式,优化学习方式
(1) 注意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要以生活为主线,结合应用性常识,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生所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努力把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学科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融入生活题材之中,全面落实课程目标。要注意内容目标中有关过程性目标与结果性目标的陈述,在教学中准确把握内容标准的要求。
(2) 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采取灵活的教学策略。在教学中既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又必须根据学生认知特点灵活运用教学策略。要把教师主导的“目标—策略—评价”的过程与学生经历的“活动—体验—表现”的过程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认同、确信正确价值标准的能力。要根据课程的内容和教材的呈现方式,尝试和确定教学方法,如,基于案例教学的方法,基于问题教学的方法,基于情境教学的方法等。
(3) 强化实践环节,丰富教学内容。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服务、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使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学生关注的、有意义的题材。高中思想政治课应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与高中相关科目的教学和其他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从而使课程的实施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形成网络式的教学系统,以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社会参与和社会认知的能力。
(4) 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根据高中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特别是要大力倡导有利于掌握科学方法、孕育创新精神的研究性学习方式。在明确基本标准的前提下,要结合相关内容,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和交流机会,让学生能够从各自的特长和关注的问题出发,主动经历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的过程,富有个性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利于培养求真务实的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5) 建立共同成长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努力构建平等、和谐、互动、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共同开展观察生活、探究问题、领悟知识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以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创造积极的心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