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贴设计论文招贴设计论文
15620108·文艺争鸣·艺术空间招贴设计既是商业环境产物同时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历史反映既是信息传播的一种载体同时也是各种艺术思想和风格荟萃的窗口招贴作为视觉传达设计领域的王者其水平的高低是检验一个国家设计水准的标志之一一直以来日本是一个十分重视善于吸收文化强国的民族从七世纪大化革新到19世纪的明治维新两次变革运动吸收当时大唐和西方文化的精髓造就了日本文化思想能够迅速的成熟与发展为设计提供了丰富肥沃的土壤回顾其设计发展历程日本招贴如何能在东西方文的融合交汇过程中继承和延续本土传统文化如何继而保持自身非常鲜明的风格通过分析研究日本招贴设计的语境特征为现代招贴设计视觉语言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帮助一日本现代设计艺术的发展历程日本招贴设计是日本大和民族文化智慧的集中体现也是不同历史进程中人文科学的高度反映日本平面设计运动发展的社会文化语境影响最大的无疑是江户时代从江户时代延宝年间到明治时期前后260余年随世俗文化而发展起来的民间版画艺术浮世绘浮世绘文化对招贴设计不仅在表现手法与技巧方面起到推动和影响而且还在题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材方面都有着深远而有意义的影响日本现代设计艺术思想的发展可以分为明治维新至二战结束萌芽战后至60年代发展以及60年代以后崛起的三个阶段萌芽阶段19世纪的明治维新根据近代社会发展需要探索和确立了传统文化和西方技术相结合的和魂洋才思想社会文化方面提倡学习西方社会文化翻译西方著作大力发展教育向英美德法等先进国家派大量留学生留学培养现代化人才20世纪初在脱亚入欧和全盘西化思想观念下艺术思潮逐渐有了现代化倾向和现代主义印迹发展阶段现代日本招贴设计真正兴起于二战以后二战后的日本生活安定和经济发展为日本现代平面设计运动的快速发展和繁荣创造了条件战后的文化交流进一步促使日本对西方各种海报设计艺术流派全面审视受俄国马列维奇康定斯基的构成主义瑞士国际主义和卡桑德尔式的海报风格影响50年代成立了大量的设计协会和团体为设计确立了职业地位促进了设计的发展崛起阶段随着经济的复苏和发展1960年东京举办的世界设计大会吹响了日本设计崛起的号角开启了设计的黄金时代同年成立的日本设计中心为日本平面设计走出国门接近国际水准提供了设计和组织核心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进一步提升了设计的地位和交流的渠道1970年的大阪世博会召开和1972年札幌冬奥会让日本设计开始成为世界的焦点1988年富山国际招贴三年展的开幕为日本提供了世界范围交流的更大舞台最终日本招贴设计进入繁盛时期龟仓雄策河野鹰司早川良雄田中一光等代表的日本第一代具有影响力的设计大师把日本传统造型元素与国际主义平面设计风格进行糅合之后向世界宣告日本招贴设计新造型的诞生艺术空间日本现当代招贴设计新意境林洲摘要多年来日本招贴设计在世界范围内一直享有极高的声誉作品屡屡在华沙莫斯科肖蒙等国际设计大赛荣获高奖大奖其现象背后是日本招贴设计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与众不同独树一帜的东方美学思想意识加之国际主义风格的融合使之形成特有的招贴设计风格与特征并成为世界范围获极大认可和推崇的独特风格关键词日本招贴设计浮世绘简约空灵意境157二日本招贴设计的特征日本传统文化中从一开始就不存在纯艺术与应用艺术之分无论传统戏剧文学还是绘画和设计作品长期以来日本文化深受儒释道的影响体现在招贴设计作品上可以归纳为简婧锦净境和敬等几个语境特征简简约朴素简素之美简朴素淡清雅的精神世界是长期以来禅宗思想在日本社会文化中的体现与现代主义思想少即是多的理念不同与单纯形式上的极简抽象主义也不同其崇尚万物本质是同一的即多即是一一即是多反映在设计作品之中就是以一当十以少计多甚至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唐·司空图语的艺术风雅从日本室町时代起人们在赋予某件事物意义的装饰细节中发现了简洁美的价值简约而细腻风格也成为日本招贴作品的显著标记例如田中一光先生在86年为print杂志设计的作品图一采用了喜多川哥麿时期开创的大首绘作品画幅主体为大美人头像样式运用现代主义手法把形体进行几何图形化的高度简约概括和组合处理产生新的单纯色块符号形象栩栩如生酣畅淋漓地表达出传统日本佳人的形象构图洗练不失精致平易朴素又不失深沉在三木健高桥善丸泽田泰广等日本当代中青年设计师作品中也都能够看到那种单纯简洁的艺术气息和原始朴素的生命张力那种看似漫不经意地随意中追求线和形态极致以及那种洗尽铅华之后的质朴中体现超乎材料和手法上的纯粹在作品中随处可见婧纤弱而苗条的线条日本文化特征中所具有多愁善感的审美情感造就浮世绘绘画作品中时常出现复杂而精致的线条体现出细腻而微妙的情感在葛饰北斋的著名浮世绘作品《富岳三十六景之神奈川冲浪里》通过自由形态的变化真实地表现了海浪翻涌的壮丽景观和船夫于之搏斗的精彩形象这种真实的描写使画面具有极强的装饰性和抒情性在现代日本招贴作品中象永井一正在《LIFE》图二作品中继承发展了这种风格细微处极为精致极尽写实的线条造型和装饰符号构筑起理性的提炼和概括那种对线条的极度敏感和恰到好处的精致处理颇具江户时代的遗韵体现日本人的传统细腻的情感而在另外新生代设计师服部一成作品中继续赋予线条以强大的生命力而形式更加洗练表现出现代主义思想的强大影响那种大巧若拙相互交织的线条所形成的抽象的形态和丰富的色调锦华美绚丽和单纯朴素体现日本文化的双重性也是精致风格的两个极端江户初期的琳派代表人物尾形光琳创造性地开拓和发展了日本传统图案与纹样的装饰性式样华丽繁复而具有装饰趣味到了18世纪初揭开浮世绘繁荣时期的铃木春信发明了锦绘手法使用十几种颜色板使得浮世绘作品色彩呈现出如织锦般的华丽和丰富雅致细密而华丽在当下日本的招贴设计中许多设计作品继承发展了这类风格如栗津洁的作品图三就明显带有日本江户传统金银漆器的风格作品呈现出如同彩虹般绚丽多彩的平涂色带通过并置交叠表现出非常强烈的空间效果和运动张力赋予了非常个人化的视觉语言和表现形式再如横尾忠则类似作品图四从斑斓图案到艳丽图形再到浮世绘场景残缺彩色或黑白照片等材料剪贴与重组的叙述手法体现拼贴艺术的创作形式和观念华美而绚烂地表现出70年代的社会人文状态从而产生外在形式与内在情趣互补的具时代性的装饰美净清净清空和平静体现在作品中的白留空与空灵当代禅学思想家铃木大拙曾认为灵性是通过心灵本性而发觉类似中国画中的知白守黑原理白在日本人看来是平静背后蕴含的一种生命张力空白空间的想象力超出对自然细节的描绘清澈而又浑朴超脱图一田中一光作品图二永井一正作品图三栗津洁作品图四横尾忠则作品林洲·日本现当代招贴设计新意境15820108·文艺争鸣·艺术空间图五浅叶克已作品图六龟仓雄策作品图七新村则人作品和淡泊江户早期画家长谷川等伯所作的《松林图屏风》继承了中国南宋水墨画的风格构图简洁明快松林间的留空引发无尽想象表现出松林纵深同时视乎让人探到了空灵之气烟蕴气息扑鼻而来作品中耐人寻味的思考方式和构图体现了禅意的极高智慧和艺术境界这种宁静空灵和无为而为的艺术思想一直以来影响着许多日本设计师日本设计师浅叶克己先生就是深受日本文化洗礼的一例在《水即是生命》图五主题作品中以传统日本淡泊空灵思想为基础追求日本传统优美静谧冷艳之美的回归作品飘散着虚无极致之后的忧愁如同西方美学理念静穆的伟大高贵的单纯那样在神宁气静的心境中张扬自我在平静与空灵之中展现一个梦境的世界和气息境意境和意象禅宗对日本审美意识的影响深刻而广泛空寂和悠然的美学意境是日本民族审美意识的支柱和日本文化的基础概念空寂幽玄孤寂与枯淡闲寂恬适寂寥与古雅其真正意义是不追随世俗体会一种因超越时代社会而具有的最高价值存在浮世绘画家安藤广重在其风景画《东海道五十三次》诗情画意的写实技巧背后所表现平淡内敛阴柔之美的意境体现出禅宗自然观外化的一种艺术形式1983年龟仓雄策为广岛呼吁图六所做的招贴作品画面戏剧性地展现纷如同流星般坠落的纷飞蝴蝶意境深远凄美绝伦将装饰色彩动态造型融为一体若隐若现的火苗和强烈的彩碟形体变化二者合一细腻敏感而耐人寻味构筑了作品的基本特征其深受日本传统文化浸润的作品也开创了一块福泽渝吉提倡的"和魂洋才"思想的新天地敬敬的思想源于禅宗佛理禅宗的心佛平等观就是敬的情感本源万物皆有佛性的思想认为山川草木自然界的一切包括人都应该相互尊重平等不二最能体现这种敬的意念的有别于西方以人本为中心哲学思想将每一个生命体都当作神明表达敬畏精神的日本传统自然观因此出于着对自然的诚意和谦恭在日本招贴设计作品无论思想还是精神层面作品多以花草鸟兽为题材来表现对自然界一切神明的尊敬和谦让日本新一代设计师新村则人在为无印良品设计的系列作品图七中清新自然而无斧凿之痕形式感异常强烈大幅画面的昆虫局部触角来体现该品牌的设计感和自然观表达出设计师将世界万物看做是与人类相等的和谐与顺畅敬思想方式日本招贴设计作品中所体现出的本民族精神特质极为丰富和自信二战后的六十多年来日本招贴设计发展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在吸收他国文化中并没有沉迷其中而迷失自己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今天逐渐找到了与本民族设计语言相契合的元素招贴设计作品中结构形式的平面化和色彩的民俗化特点以及从中所体现出的简婧锦净境和敬等语境特征构筑起了日本招贴设计风格的基本特点日本招贴设计经历借鉴融合发展和创新几个阶段进入连绵不绝的繁盛时期设计新人辈出作品层出不穷水准之高受到了世界范围设计师们的欣赏和尊崇比较当下中国设计发展历史氛围与日本当时发展的相似性以及中日两国文化异同我们可以通过研究梳理日本招贴所蕴涵的文化特质和设计语言为如何更好地正视自身的文化特征并且创造性地继承与发展以及如何避免对西方设计文化简单复制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设计艺术实践活动提供了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参考文献1王受之著《世界现代设计史》新世纪出版社1995年12月2田中一光著朱锷编《设计的觉醒》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1月3朱锷著《消除设计的界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4月作者单位浙江财经学院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