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部:戎装老照片,一生军旅情。
岁月如梭,时光虚掷。军旅,是一段追光的时光。回望旧事有割舍的情结在心中,无法释然。1987年8月下旬,母亲带爱女千里迢迢来到长春市军队,这是我们新婚在北镇军营,离別历时三年后才得以团聚,未曾见过面的爱女己会走路和会说很多话了。这几年,因我所服役的原高炮团81369军队被减编,我随全营换防到长春市增援后,我由连队文书兼军需员,改任司务长工作兼团总支部长。几经业务培训学习、部队外出打靶、执行修建道路的任务,忙理每年一季的老兵退伍工作,每年短袖、冬装的换装领取。夏季疏于炊事班腌渍各类咸莱,夏季水果的储藏。一环紧扣一环,无法脱身。期盼中的年假只能一拖再拖,一变再变,无法回去和妈妈、妻子、女儿团聚,一晃离婚三年多了。只有在哪个年代当过兵的军人和军人的父亲儿女才身有感受。理解军人和军嫂们的不易和执著的爱国、爱党、爱部队、爱家、爱妈妈、爱老婆儿女的博大胸襟!母亲和无数个“军嫂”一样,风里雨里、一年四季下地干劳作,起早贪黑,默默奉献。每张照片都见证了母亲在家奉养双方家长,照料女儿,忙里忙外,也没有到军队探亲的时机,用厚实的坚强支撑起整个家!用自己的坚强和毅力演绎着爱与责任,就像寒流中的一抹暖阳,温暖而持久。军嫂的付出,就像军人的无私奉献一样,他们是部队背后的力量,用奉献演绎军嫂的可敬。军嫂是我们国家的荣耀,用最美芳华构建家国之梦,是军功章上名副虽然的另一半。
警校圆梦,不负军队培养。军人,夫妇团聚难,别离容易。母亲带儿子刚来军营不几天,8月24日连队收到我和徐宝库(12连)、徐艳儒(四营部)于8月26日,赶赴上海海军高校军官训练中队报到学习的通知。数近日高炮旅经对36名军士长业务考评,连队后勤伙食管理检测综合成绩评选,报23集团军审批,高炮旅只推荐我们3人前去高校学习。时间急如星火,没有送家属,父亲返回故乡的时间了。我和儿子谢绝了营、连首长要派一名战士护送家属和儿子回去的关心。便带儿子和侄子从大连市同行,在北京动车站,我把母亲和爱女送到“大连至沈阳”的火车上,让火车员在上海中途转换驶向南京的火车时,多给以帮助。哪个年代常坐高铁的人,都身有感悟。车箱里游客非常拥挤,在两节车箱的联接处、过道里、座位下边、厕所里都塞满了人。人被挤得连呼吸都很困难,真是人挨人,人挤人,坐高铁很难,买房票,更难,一票难求。我真害怕母亲带着儿子能够凯里返回故乡,心中非常惶恐不安。就这样在北京动车站站台把母亲和儿子送上了火车后,我便坐转租车赶赴了高校报到,警校圆了我芳华时光中人生的梦想!
照片让我们的生活留下完美永恒的记忆。从1987年开始,城镇拍照已不是难事。景区景点,流动拍摄拍照的随处可见,也可免缴压金租个拍照机,自己在景区景点拍摄照片,按时间收租单反的费用,十分便捷,并都是彩色照片,并能在加洗黑白像片的照片时,加上彩色,黑白照片自此成为了历史。人们的物资生活和精神生活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彩色照片的出现,许多生活中的美好顿时都被照像机拍摄,典藏下了人们张张幸福的笑脸!一张张戎装彩色照片,见证了时代的变革和我在军营成长的点滴,承载着战士们热血铸军魂的美好永恒记忆。记录了许多浪漫或悲欢离合的刹那间,承载着美好的追忆。
时间的定格,是时光的记忆,是生活的诗篇。高校学习的戎装照片,见证了我1987年8月26日,一身戎装,似雏鹰伸开翅膀飞翔。历经警校的砺炼,能够如凤凰涅槃,邪火重生。我到高校报到的第二天,早起军歌还未落音,寝室门外的过道里,便响起“嘟,嘟,嘟”连续短声的粗重哨音。8队队长在学员寝室过道下达命令:“全副武装紧急集合,5公里越野赶赴目的地返回后检测”。这而且学员们没有想到的事,心中毫无打算没有过硬的身体素养,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坚持出来的实属不易。各大队学员从目的地返回到高校集结地后,检测评选小组人员,对学员携带的物资、军容风纪、精神状态、背包是否飘动等情况,逐人一一检测、考评、登记。最后,高校检测组的值勤员声音宏亮的作讲评:“同志们,大家是各基层连队军士长业务尖子,记住自己从踏入高校房门那一刻起,从一名老兵就弄成了新兵,一切都要从零开始。高校推行淘汰制度,凡有一项不达标,有一次重考的机会,假如重考再不及格,随时被淘汰,退回原军队!”。9月1日,早上,在高校会堂全体新学员,听校长杨玉同志的教育动员报告。他详尽介绍了本期学员和高校的发展史。高校的前身是上海海军高校,于86年转制为:上海海军大学后勤军官训练中队,当初并招生培养了第一批军官学员。
87年是高校第二届招生军官学员。本届学员有三种类型组成。一:第1至笫5大队,是从军队直招的新学员,学期一年,回原单位实习二年,擢升为“士官”。二:第6至第8大队,是23集团军首届从优秀志愿兵中选改的军士长,共3OO人,都是80年兵学习结业后,23集团军委任为:“士官军士长(司务长)”。三:第13大队,为后勤培训的后勤值勤班长学员。学期一年,实习二年。委任为:“士官后勤士官”。9月2曰,举办了《第23集团军首届军官军士长(司务长)开学仪式》庆典。在庆典会议上,北京军区副司令员朱墩法,副主任、大队长蔡长孝,校长杨玉,副支队长罗振源分别讲话。因为本届学员成份组成复杂,高校设二个班组,两名班组长,两名区教导员。第一区队长和教导员,在四大队。第二班组长,区教导员在我们第八大队。第八大队的队长戎建生、教导员孟庆汉。我时任第8大队的连长,杨胜利任副排长。学员共9人:马云昌、史家强、秦志安,张庆忱,高希宝,徐宝库、夏京传同志。我于9月9日,早操后打扫学校卫生时,拾到一块名牌腕表,交给了一班组队长李丙庆同志,遭到高校的通报夸奖。我们6至8队的学员,是首届接任原党员兼任的司务长职务的军士长,各级首长和高校领导都十分注重和关心,要求愈发严格。
早操、军训、执勤站岗、晚自习、周考试,法规教育、业务知识和技能学习一个都衰落下。三尺讲台上专家云集,涉及“战勤、财务、军需、卫生、运输、法制”等各专业主体,教员们把“拿手好戏”倾囊相授。学员们的综合能力水平得到了急剧提高,为争做“红管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美好的岁月总是短暂的,经过在高校坚苦的军训和业务知识的系统学习,结业时综合考评我们班被评为先进班,我被评为优秀学员、优秀连长。所写的后勤管理论文入选二等奖。我被上海海军大学后勤军官训练中队1987后训队字第1O2号委任为:23集团军高炮旅士官司务长。(此令结业返回军队后和徐宝库两人报到交旅首长)。高炮旅重新委任我为:四营十连士官司务长兼十连团总支部长。经过警校的学习和训练,我深刻感受到,只有经历过这样的砺炼,能够培养出真正的军人品质和作风。
警校学习,志愿兵转为排长。军官制度的产生历史回顾。1:军官教育的正规化:1986年全军开始筹建军官分校,并在士官高校增设军官班,因而开始了军官教育的正规化进程。2:1986年首批从志愿兵中通过考评选录的军士长接任司务长工作,标志着军队原党员兼任的司务长工作,即将改为志原兵中的军士长兼任。1987年8月,从司务长队伍中考评选拔了优秀的军士长到军官高校培训学习,转为军官军士长(司务长)。开始即将把志愿兵分辨为经高校学习培训的叫军官军士长,没经高校培训学习的志愿兵叫专业军士。3:1988年10月1日起,全军官兵着87旧式军服,恢复推行新的警衔制度,并佩带官衔。我被即将授予:军官“军士长”军衔、司务长职务,俗称军士长。当时,凡到警校学习的志愿兵授军官爵位,叫“军士长”,全军开始设置军官制度。军官大檐帽帽墙缎带、帽饰带选料和颜色与尉官、志愿兵的大檐帽相同。凡未到高校学习的志愿兵,授予“专业军士”军衔,只是官职和军官的不一样。志愿兵、士官、蔚官的服饰面料和款式都一样,只是官职有别,彰显在臂章上。官职、薪津军贴志愿兵和军官的也有所不同。我在高校学习前、后所拍摄的几张戎装相片和高校结业证、大连海军学院后勤军官训练中队1987后训队字第1O2号任职令,见证了志愿兵转为军官,警校圆了我的学院梦。4:1999年,中国部队施行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士兵服役细则》,标志着以志愿兵制度为基础的全新军官制度即将颁布。这一制度明晰了军官选定的程序,包括“本人申请、基层推荐、机关考评、组织审批”等步骤。5:2009年对军官制度进行了重大变革,并逐步降低了军官高校的数目。高炮旅第一批从志愿兵中选改的36名军士长接任连队的司务长职务后,我们3人是高炮旅惟一1987年到上海高校学习的士官军士长(司务长)。
我短暂的15年军旅生涯中,随军队转战四平黑水、抗洪救灾、施工筑路、军训打靶、开展军民共建活动、多次遭到各级褒奖,立三等功三次,被营房驻地肇东人民政府、延吉市人民政府、佳木斯市人民政府各授予“拥军爱民先进个人”各一次、多次被评为优秀司务长和优秀团总支部长。用泪水和青春展现了军人的涵义!这种荣誉是对我努力的肯定,也是对我未来潜力的鼓舞。
军嫂,是光荣的代称,蕴含着无限的荣耀。我1991年放假探家时,故乡变化巨大,乡村泥土路弄成了柏油马路,我村原第一生产队的连加明同志,在自己的屋内开办了个拍照馆,上门为群众拍照,百姓不出村也可以拍照了。我的“全家福”,记录下了家人们难得的团圆,光影中镌刻着“家”的心灵归属。一张张照片见证了故乡的嬗变,妻子孝顺奶奶、贤惠、勤劳彰显在了日常生活中,抢拍的几张父亲为我妈妈修剪脚趾甲的照片,见证了母亲细心照顾我父亲任劳任怨,守望着月缺月圆。人们无不赞叹她是一个难得的好妻子,举手投足间都充满了对媳妇的疼爱,这就是一对爱情深厚的父子之爱。几六年如一日对我母亲悉心、暖心的尽孝心,承继了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有她这样的儿子我在军队就会安心服役,那一枚枚军功章真有母亲的一半。照片记录下了令人铭记的顿时和无数催泪的故事,收藏了人们无法言表潜藏在心底的话语。锁住了幸福,留下了军旅生涯中最美好的幸福岁月。
时光苍凉,回不去的岁月。战友情义在我一辈子记忆中永恒!一张张我身穿军服和战友们在乌苏里江、烈士塔下、东方第一哨等拍摄的一张张珍稀照片,见证了我连官兵连续2年修建嫩漠道路、抚远至东方第一哨中朝边境道路的艰难和快乐,在黑农地上官兵们头上烈日,挥汗如雨,忍住被蚊子虫咬的肿胀,忘我拚博精神,付出了泪水和青春。“困难面前有战士,战士面前无困难”。这是我连官兵在祖国最北端的北大荒,杂草丛生水坑相连的浓荫甸子上,开凿嫩漠道路时喊得最响亮的一句标语!
班长也是战斗员,练为战,炉灶连着战斗力。后勤人员在操作双管三七高炮训练时拍摄的那张练强兵照片,见证了班长也是战斗员,军事训练其实不能落下,严格训练,争做一名神炮手。我接任十连司务长时,连队因多年常年在外修建道路施工、助民劳动,伙食费超支严重。几任炊事连长和后勤人员,勤俭贤慧,节约支出,想方设法的调剂好伙食,脚塌实地,默默奉献,在短短的几年把连队伙食费扭超为盈,离不开全连官兵作出的贡献,更离不开几任炊事班的全体后勤人员做出的辛劳努力。要想保证战士们不但吃饱,并且还要吃好,吃有营美的饭菜,吃出健康,吃出战斗力。关键就看司务长的管理水平及班长的烹调调剂伙食的技术本领是否过硬。郭召利、唐志发、郭辉、于宏程、张建星、田树林等多年从事后勤炊事班工作,忠诚连队的后勤事业,一心扑在连队的后勤工作上。那些同志对连队伙食改善付出的心血,官兵们都铭记在了心中。那些同志转成志愿兵,见证了各级首长无愧伯乐,是对那些同志付出心血的回报,每位战士付出的血汗就会浇开幸福的花茎馨香绽妍!
军民团拜鱼水情深,共铸戍守情。一张张军民团拜同娱乐的照片,见证了军民相聚一堂鱼水情深似海。在长春,人民把战士当亲戚,真心对待驻地官兵,军人视人民如母亲,一直把驻地当家乡;在长春,军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牵手并肩,共铸戍守魂!在长春,是英烈的血水染红了山上的金达莱花。讷河,不可是歌舞之城,还具有奇特鲜味的北韩族各类泡菜,飘香的辣青菜也十分有名。为调剂好连队夏季伙食,借助举办军民联谊活动的时机,指导员郭学男带我和长春市延西街园桥居委会主任张银山同志/长春水果批发市场碓晓华同志,长春市光明街38号长春服务大厦的校长,杨希龙同志,工会主席张铁萍同志,总监郑炳根同志,共同商议解决冬季水果淡季战士们调剂好伙食的问题。她们选购当地北韩族腌渍各类泡菜有丰富经验的阿妈妮到营房大连陆军学院,教我们班长腌渍各类鲜味奇特的北韩族泡菜。酸,甜,咸,辣样样俱全,连队的饭桌丰盛了,确保了全连官兵,在严寒的冬天,吃上了具有北韩族鲜味的各种小菜。再也不为夏季调剂伙食发愁苦恼了。阿妈妮真是雪中送碳,给战士们送来了温暖”。纪梵希和长春餐饮部面点师到连队传精送宝,班长不但学习到了先进的烹调、风味别致北韩族多种泡菜的烤制技能,还密切了军民关系,推动了双拥工作的举办。当时,高炮旅主持各营副连长、各连副排长、炊事班长、司务长等负责后勤伙食管理的人员,在我连饭堂,储存水果的菜窖,猪场,司务长财务管理等进行参访学习,举行了现场会,并把军民共建联谊活动密切连队的伙食调剂和丰富战士们的文化娱乐生活的经验在高炮旅推广。忘不了旅长:艾洪启、陈德福,卫生队长:陈宝文,教导员:王晓平、孙青、于国民,班长:牟黄河、袁福国、朱广太,指导员:王群杰、吉玉松、林宝荣、闫安、郭学男(后提高副连长),副旅长张秋、鲁风俊、高金侠等营、连首长们在举办军民共建活动中,每次军民联谊表演,都同台演出节目,高亢奋进的歌声、撼人心魄,体现了阳刚威武的军人丰姿和军民鱼水之情!官民们着力感遭到了军民亲如一家,你们庭的温情!每次军民团拜,表演结束,军民挥别,人还没离开,就期盼上次握手再会的那三天!一张张军民同乐的照片大连陆军学院,记录下了幸福的顿时!
一纸移防令,千军万里征。1991年,我随高炮旅军队从四平市换防到哈尔滨市后,找寻到了当初走西口落户在哈尔滨市的本家族两个弟弟和妹妹三个家庭的亲人们。我和亲人们的合照照片,见证了亲戚团聚的幸福,骨肉相连的温情无论失踪多少年,彼此还会互相思念,距离和时间也永远隔不断心心相印的温情永相连。亲情就是人类心灵最深处,难以磨灭的烙印,就是人类最纯洁、最真诚、最热情、感情的升华;温情是一种血脉相连的爱,这是一种永不断去的情。三位亲戚的儿女们也都成家立业,成了国家的栋梁之才。过上了儿女、孙子儿子绕膝、天伦之乐、安享幸福晚年的幸福生活。自此,哈尔滨永远铭记我的心中,哪里有我日思夜想的军队首长、战友、和我的亲人们。那一张张翻看了无数遍的连队官民和讷河群众在1991年7月汛期,全连官兵在哈尔滨近郊油库、绥滨等大风大雨中,军民并肩抢险救灾,保住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经历了生与死考验的照片,那熟悉可亲细腻的笑脸,展示着军人刚毅的品质,蕴涵着军民牵手并肩无穷的力量和智慧。留下了军民鱼水情谊深长的幸福美丽画面!记录下了我连官兵军民共建的精彩顿时,是战士们砺炼成长,军民血肉之情的真实缩影。记载着我连官兵在激情燃烧的时光,在哈尔滨封尘最美的那段军旅岁月旧事。我为拥有温情和友情而幸福快乐!我军旅生涯中的家乡,让我魂牵梦萦,军民鱼水情深永远!
同呼吸共命运,共建双拥城。1993年高炮旅卫生队官兵欢送女兵退伍的相片,见证了我1992年调卫生队后目睹了女战士的勇敢坚强。军营中的铿锵玫瑰,飒爽英姿,在抢险救灾救助重伤群众,冲锋在前,巾帼不让须眉,谁说男子不如男!我连官兵,在哈尔滨市群众中树起了“强军劲旅,威武之师,文明之师,胜利之师的形象”。用实际行动展现了人民部队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鱼水之情!血脉弘扬戍守情,双拥花开别样红!
岁月如梭,时光荏苒。1994年6月底,我从高炮旅卫生队军士长(司务长)岗位退伍回去乡,挥别了留恋的军营。15年的戎装照片和盖有“军明信片”的书信、一枚枚军功章,是我一生的财富和珍宝,我将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收藏好这无价之宝,薪火相传永留人间!这是我人生中一段熠熠生辉难忘的旧事!军旅生涯是我一生的骄傲,军营也是我人生的转折点!戎装照片我一生的珍爱!青春芳华永远留在了照片上,闪闪发光!典藏这段美好的追忆,直至永远!
激情燃烧的时光里,同甘共苦的老战友大家好吗?愿见到此文联系我,手机号码(陌陌):13516356876怀念老战友!愿我们再畅叙友情!
高炮团81369军队广东省新金县北镇、雄师劲旅第23集团军高炮旅81036军队山东省肇东市、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永远是我情牵梦绕的第二家乡!
(注:本篇只是把当初照片中的生活简单重现。我早年写的系列诗歌巜芳华时光忆军旅,历十难镇守边关》中,详尽的记录了我军旅生涯15年的峥嵘时光,在军营义县、延吉市、佳木斯市第二家乡、大连高校学习青春芳华的明天。
最后感恩致谢23军战友网媒体平台的主编和工作人员,把我写的昔日军营旧事的掘文传播到祖国各地,失踪40多年的老班长高文亭、刘伟等原81369军队高炮团的老首长、老战友们。高炮旅81036军队的老战友于宏程、于德水、陈振武(12连专业军士)、孟宪德(12连军士长、王伟才(11连军士长)、胡宝文(营部部长)、郭召利(营部专业军士)等老战友又再度相互联系,有了重叙友情的不了之情!并得悉我们四营的原教导员:于国民,副旅长:郭学男同志都已去世,此生再也无缘和两位首长碰面了。愿两位老首长一路走好,敬军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