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范文 方案 计划 总结 报告 体会 事迹 讲话 倡议书 反思 制度 入党

传播学读书笔记资料

日期:2020-06-06  类别:最新范文  编辑:一流范文网  【下载本文Word版

传播学读书笔记资料 本文关键词:传播学,读书笔记,资料

传播学读书笔记资料 本文简介:1,赫胥黎的预言奥尔德斯·赫胥黎认为,人们失去自由、成功和历史并不是“老大哥”之过,在他看来,人们会渐渐爱上压迫,崇拜那些使他们丧失思考能力的工业技术。在现社会,大多民众都对电视有着狂热的喜爱。甚至除却工作和睡觉,都把大把的时间砸在电视上。花时间在电视上无无可厚非,关键是,对于电视上的内容缺乏思考。

传播学读书笔记资料 本文内容:

1,

赫胥黎的预言

奥尔德斯·赫胥黎认为,人们失去自由、成功和历史并不是“老大哥”之过,在他看来,人们会渐渐爱上压迫,崇拜那些使他们丧失思考能力的工业技术。

在现社会,大多民众都对电视有着狂热的喜爱。甚至除却工作和睡觉,都把大把的时间砸在电视上。花时间在电视上无无可厚非,关键是,对于电视上的内容缺乏思考。人们看电视的习惯多是观看,看到信息从眼前花花绿绿的招展而过,却不去思考信息本身的内容或信息的真实性。并且,这么做的时候依然津津乐道。人们越是乐于此,越是认为电视上所呈现的都是真实的,是现实,而并不是经过“制作”的。

“人们由于享乐而失去自由”赫胥黎说。我们没有像奥威尔担心的那样会被我们憎恨的东西毁掉,而是,更加令人感到恐怖的是,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

2,媒介即隐喻

尼尔·波兹曼说:“信息是关于这个世界的明确具体的说明,但是我们的媒介,包括那些使会话得以实现的符号,却没有这个功能。它们更像是一种隐喻,用一种隐蔽但有力的暗示来定义现实世界。”

媒介是受众信息的来源,虽然它指导着我们看待和了解事物的方式,但是,媒介介入到受众的生活当中,却往往不为人注意。媒介会通过各类电视节目和广告在潜意识里影响我们的人生观,甚至我们的文化。正是因为深入了解一种文化的最有效的途径是了解这种文化中用于会话的工具,而电视上会话的表现形式是形象而不是语言,换句话说,我们的文化正处于以文字为中心向以形象为中心的转换过程中。

受众通过媒介的各种形象认识的世界,并不是真实的世界,而是媒介呈现出来的“拟态环境”。就像波兹曼说的,我们认识到的自然、智力、人类动机或思想,并不是它们的本来面目,而是它们在语言中的表现形式。我们的语言即媒介,我们的媒介即隐喻,我们的隐喻创造了我们的文化内容。

3,躲躲猫的世界

麦克卢汉说,媒介即信息。即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

在印刷机统治的世界里,将语言变成文字并出版成书,语言就不可避免的变成一个想法,一个事实或一个观点。这也就使得,以印刷文字为主导的时代中,人们的思维是思考性的。从当时普遍的演讲场地就能够看出来,对于那些又长又严谨的演讲语言,听众要想听明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那是一个几乎没有娱乐新闻的时代,人们所接触到的信息是及其有限的。阅读对于大多数人来讲是一件带有神圣意味的事情,没有电,人们只能在清晨或傍晚的非工作时间阅读,有些家庭会定期的把一家人召集在一起进行读书讨论。这个时代的人们多赋予逻辑思考能力,但是有限的信息量使得他们获知的内容很少并且受到地域的限制。

至19世纪末期,这种“阐释年代”逐渐逝去,而新的时代就是“娱乐业时代”。

电报的出现,使得空间距离不再是问题,它能够让遥远的信息瞬间传达。但是,正如梭罗所说,电报使相关的东西变的无关。纷繁复杂的信息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却与受众之间没有什么联系。可以想象一下,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的媒介,各类报纸,网站,广播,电视,他们提供的信息中能够对我们当天生活有意义的东西少之又少。“电报的主要力量来自它传播信息的能力,”波兹曼说,“而不是收集信息、解释信息或分析信息。”能够看出来,这与印刷术是完全相反的。

紧接着,电视出现了。当图像和声音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强烈的现场感和及时性,让人们对看电视乐此不疲。然而快速变换的画面使人们来不及思考,人们无法再像过去一样对长而严谨的句子理解的很透彻,电视文化中需要的只是对视觉和听觉都没有过高要求的“平白语言”。让人深思的是,电视节目内容的非关联性让我们丧失了感知能力。新闻内容可以从伊拉克战争一下跳转到某国选举,可以从某某会议跳转到卫星发射,如此没有连贯性的事物之间只是播音员说:“好,现在……”,就这样,我们对于深受战争苦害的人们没有了同情,对于选举没有了思考,对于会议不太清楚主题思想,对于卫星发射也仅仅知道成功与否。即便如此,我们的电视观众还在觉得这样一切正常,甚至为电视唱着赞歌:看那,电视让我了解了多少事情!

电视确实带来了大量生动的信息,要知道,它带走的却是你的思想和感知!

如波兹曼所说,所有这些电子技术的合力迎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躲躲猫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一会儿这个,一会儿那个突然进入你的视线,然后又很快的消失。这是一个没有连续性、没有意义的世界,一个不要求我们、也不允许我们做任何事情的世界,一个像孩子们玩的躲躲猫游戏那样完全独立闭塞的世界。但和躲躲猫一样,也是其乐无穷的。

4,娱乐至死?

我们来看一看今天的媒介。

电视上,娱乐性质的节目充斥其间,“我型我秀”,“超女快男”,以及大量八卦新闻为主要内容的播报节目等等。正如书中所写的那样,现代技术彻底改变了人们对于信息的态度:过去人们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搜寻信息,现在是为了让无用的信息派上用场而制造问题。为此,人们对于选秀节目乐此不疲,并且觉得内容太严肃的节目“不合胃口”,人们喜爱这种轻松但对自身没有什么意义的节目。这也正是这些节目的目的——能给让观众开心,能给自己增加收视率,如此双赢,岂不乐哉?而作为电视节目来讲,它所需要的仅仅是掌声,而不是反思

如此而来,赫胥黎的预言就要变成现实了吗——在科技发达的时代里,造成精神毁灭的敌人更可能是一个满面笑容的人,而不是那种一眼看上去就让人心生怀疑和仇恨的人。我们不可能关掉电视,我们不能从此不再看电视。波兹曼说:“我们没有表示同意,也没有表示反对,我们没有进行任何讨论,我们只能顺从。”

不可否认,波兹曼在写作这本书时夸张了媒介的娱乐功能,也低估了受众的辨识能力。媒介并不知要娱乐这一种功能,同样,现实的受众也不是“靶子”,很容易受到大众传媒的影响。

令人稍感欣慰的是,对于中国这样的国家来说,媒体的“喉舌”功能可以使其避免过分娱乐,中国依然可以通过政府控制媒体的内容。这对于国家来讲不是一件坏事。

而我们今天的媒体也在做一些深层次的挖掘,深度的采访、报道,以及一些普及知识的节目在媒体上也频频出现。

对于广大受众来讲说,只有知道问题所在才能避免“娱乐致死”,对于一个因为大笑而体力衰竭的文化,我们能做的不是顺从而是挽救。

此外,波兹曼写这本书的时候还没有出现网络,手机,iptv等等新媒体。如今,这些新媒体随着科技的发展已经在我们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新媒体的出现使得电视不再占据唯一主导的地位,而通过其他媒介,受众可以获取多方位的信息或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而选择性的阅读信息,这种自我选择性增加,使波兹曼最担心的关联性问题得到了解决。

最后,我要回到赫胥黎的预言,这句话同样是《娱乐至死》这本书的结尾: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

印书:印刷机、电视和互联网--《娱乐至死》读后

作者:西域_驼音

发表日期:2005-11-21

11:12:20

[表状]

作者:肉唐僧

《娱乐至死》这本书,虽然说的是从印刷机时代到电视时代信息传播的变迁,但其中的见解可以看作是公理。由此可以推导出几个定理,适用于互联网、适用于web2.0这个概念的阐述。这个公理可以归纳为这样三条:

一、

技术决定内容----传播即信息。

“传播即信息”这句话其实是麦克卢汉说的。波兹曼为了强调差异化、为了秀个性,非要弄出个“传播即隐喻”,费了老大的劲,实在是画蛇添足弄巧成拙。不过他举的例子很受用:印第安人用来传递信息的烟火再复杂,也无法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讨论哲学问题。他说:“他们(印第安人)中的哲学家可能没有等到形成任何新的理论就已经用尽了木头和毡子。你根本不可能用烟雾来表现哲学,它的形式已经排除了它的内容。”由此我们知道了“传播即信息”背后的真实意思:传播的技术手段,决定了所要传播信息的样式,甚至内容----这一点,无论怎么强调都不过分。这实在是让人无法抗拒地联想到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第一条定律:存在先于本质。如果萨特是对的,那么麦克卢汉就是对的,波兹曼也是对的。

(book.mrprint.cn)

二、信息的自洽----为信息而信息(这是我个人的观点,不是波兹曼的)

印刷机所产生的文字,总要为文字以外的、一个更高的目标所服务。比如一本书、一篇文章或报道,一定要有一个目的----建构一个理论、阐述一个观点或告诉别人一件事情。此之谓“文以载道”。这就好像一幅古典绘画,要为一个更高的目的----比如对上帝的爱、对理想美的尊崇表达敬意----去服务。从这个意义来看,文字和古典绘画都是仆人,因为它们要在自身以外寻找一个主子、一个存在的理由,所以它们是不自洽的。而到了现代绘画,虽然同样是在一块绷紧的帆布上涂抹颜色和线条,但绘画的初衷却变了----一幅画就是一幅画、画一幅画就是画一幅画。它什么也不为,此之谓“为艺术而艺术”。随着现代绘画摆脱了“画以载道”的使命,它同时也摆脱了仆人的身份,获得了自洽的地位。

电视也是这样:比如说电视新闻播放的也是事件,而且大多数新闻与报纸的内容相重叠,但它的样式决定了其与文字的不同。我们随机选择一天东方电视台的半小时新闻,将其罗列成文字,电视新闻的“真相”即可显现出来:

香港议会代表团到沪访问,市长亲切接见

一辆无轨电车在淮海中路掉辫子,引发严重交通堵塞

长沙市三只猴子逃离动物园,严重骚扰一居民小区的正常生活

飘柔去头屑

特步,飞一般的感觉

一品黄山,天高云淡

乍浦路发生煤气泄露,一家三口死于非命

玉鼎大厦封顶,年底有望全面竣工

新疆扒手团伙虹口落网

蚁力神,谁用谁知道

传奇品质百年张裕

美国佛罗里达再遭飓风袭击

英国少女网上下载1400首歌曲,被重罚四千英镑

坦桑尼亚全国开展预防艾滋病宣传活动

恒元祥,羊羊羊

本市明天天气

瞧!电视提供给我们的就是这样的一些碎片,支离破碎。空间和主题随意切换,令人目不暇接。电视画面平均每个镜头只有3.5秒,根本不给你思考的时间。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总能给我们以一个完整的画面想象。但滑稽的是,直接提供画面的电视,却无法让我们在脑海里形成清晰的画面,而只能为我们提供一些零乱的点、面和线条,正如一幅康定斯基的抽象画。

电视节目的这种支离破碎,正是“传播即信息”这句话的又一次诠释:电视这一技术手段的特性,决定了信息的样式和内容。波兹曼说:“(电视)这种东西纯属技术性的想像之物,准确地说,是一种媒体行为。我们可以了解来自世界各地对于各种事件的片断报道,因为我们拥有适用于报道这些片断的多种媒体。”

然而,波兹曼将电视时代定义为娱乐时代,以对应于印刷机的阐释时代,却是错误的。文字必须承担阐释的任务,这是正确的----我们阅读文字,正是要从中产生出意境和联想;但电视却不需要承担这种使命----它本来就是画面的,看电视无须事先学习,因为它不涉及符号切换。印刷机与电视、文字与图片恰当的对应,应该是古典绘画和现代绘画----前者有“画以载道”的使命,后者却是自洽的、是为艺术而艺术的。

所以说,电视就是电视,它是一个巨大而喧嚷的怪物,漫无目地地漫游在我们身边。我们无时不刻地注视着它,但是它对我们却是淡漠而间离的。它不需要我们,它只依据自身而存在!

电视是不是娱乐性的,这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你可以问自己、问别人这样一个问题:“你为什么看电视?”我想大家面对这个简单的问题时,都会面露难色。大多数人的回答或许与这个接近:“不为什么,它就在那儿!”

(book.mrprint.cn)

三、

从样式到内容----图像革命

就即时聊天工具而言,我更看好QQ的前景,而不看好MSN。这和普罗与精英之争没有关系。我看好QQ,是因为它的表情远比MSN丰富,而且使用方便。两个熟悉的朋友见面,一个字不用敲,光是互相发表情,也可以有效交流达十个回合。这确实是一种很奇妙的感受。

我们对使用文字早就习以为常,却忘了一件简单的事实:两个人必须都在学校里接受十年左右的正规教育之后,这两个人才有可能通过文字准确表达自己和理解对方。通过文字交流,其实是一个编码和解码的过程。因为编者和解者并非一个人,所以为了保证信息不失真,两个本来不相干的人,事先都要受十年左右的相同教育。这是何等艰难的事情!其实,我们中国人熟悉这样的交流方式还是很晚近的事情。我小时候,我姥姥收到妈妈的信,都会领着我走出弄堂,去找一个小学老师念给她听。白天的时候青壮年都去上班,其它的老人和她一样,不识字。即使在普遍识字的情况下,文字交流虽然是一个有效的手段,但仍然非常不受欢迎----太费劲了。

电视时代其实就是图像时代。看图,这就彻底省略了编码和解码的过程,所以看电视无须事先学习。波兹曼的另一本书《童年的消失》说的就是这个问题----当识字作为区分成人和儿童的门槛不再成为必要时,童年也就消失了。所以在电视时代,儿童的成人化和成人的儿童化其实是并行不悖的。就程度而言,大概后者更甚。大学生们奶声奶气地说话、戴着有两只兔子耳朵的帽子用奶瓶喝水,看专门为成年人制作的漫画片----比如-----蜡笔小新。这在电视时代之前,都是不可想像的。

正如波兹曼所说,这种图像传播的方式不仅影响了文化的样式,更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一如钟表这种机械装置影响了我们对时间的看法。电视时代人们的思维方式可以概述为以下两条:

1、

活在当下,漠视历史

2、

拒绝深刻的思想、拒绝阐释

黄集伟在给《娱乐至死》的书评里哀叹文字的衰落:“波兹曼的这一判断语调平和,但却内含绝望之心———电视1900年诞生至今不过百年,但它已将政治、新闻、教育乃至整个世界变成了一场喧哗缤纷的‘杂耍’。在那张壮阔无比的‘电视’屏幕上,无论多么残忍的谋杀,多么恐怖的地震,多么荒诞的政治丑闻,只要主持人温柔地说一声“接下来”,一切便从人们的脑海中消失得干干净净……”文人面对电视的哀叹,一如古典音乐演奏家之于通俗歌手。咱承认你有文化,承认你水平高,但咱就是不喜欢,欣赏不了,乍地?!

最后一个问题:互联网靠什么赚钱?

很多人问过我一个同样的问题:互联网靠什么赚钱?每次我的回答都是“不知道”,因为要说清楚这个实在是太难了,需要从网络时代的传播特性入手才能说得清楚。这么七拐八绕的,估计沾到钱字的时候,前言已经是七、八千字的篇幅了。

互联网不可能把我们从图像的电视时代拉回到文字时代。恰恰相反,电视时代的文化特性----比如强调当下、信息样式的支离破碎和信息的自洽,都更加深化了。芙蓉事件是一次很好的机会,将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我曾经写过一个《异化与反向》的帖子来说明。或许,那个帖子就是回答上面那个问题时的一个不错的前言。

既然谈到赚钱的问题,那么就应该承认一个最起码的前提:只有稀缺的东西才能卖钱。而在互联网时代,稀缺的是什么呢?只有一样东西,那就是眼球!产品、空间和内容,都是严重过剩的。在互联网时代,技术无法再形成垄断,这才是办网站的人所要面临的最大难题。

每个人都渴望被关注。只有满足了网民们的这个需求,网站才可能赚钱。很多网站脑子不清楚,给个空间放照片要收钱、看个帖子也要收钱,甚至有的连注册都要收钱。用这样的思路去经营网站,怎么会有出路呢?这都是笨蛋们才想得出来的赚钱办法。虽然笨,但他们心里也知道自己的这个办法实在是离谱。所以胆怯地说:“全中国有一个亿网民,我一个月的收费只有一块钱,这年头,谁在乎一块钱啊?就算是一百个人里有一个接受我的服务,那我一个月也有一百万。”这种掩耳盗铃式的说辞我已经听过不止一次了。用户就是给你一毛钱,也是因为他认为你提供给他的服务在他看来不止一毛钱,他赚了便宜。而不是因为人家不在乎那一毛钱小钱。如果靠这个,那你为什么不直接站在地铁口要饭呢?你怎么不说“西直门地铁口一天要进出十万人,我只向他们每个人要一元钱,这年头,谁在乎一块钱啊?就算是一百个人里有一个扔给我一个钢蹦,我一天也有1000块的收入”呢?说这种混账话而月薪不足三万的员工,应该立即开除,让他直接去西直门地铁口上班好了。当然,如果月薪超过三万还这么浆糊的,那就更得开除了。

(book.mrprint.cn)

在我看来,web2.0的赢利模式只有两种:

一、

互动

互联网时代和电视时代的一个共性,就是拒斥思想。能把人气拢聚起来的只能是一个共同参与的活动,而不是某一个共同持有的念头或思想。所以,相比于互动而言,用户的个人增值业务是微不足道的。既然web2.0是以自下而上为特征的,那么其赢利模式也应该是自下而上自发产生的。比如说,我们拿一个妓院打比方,妓女、嫖客和皮条客,网站是什么角色呢?答案是“以上都不是”。网站只是一个房东,为这些人提供一个交易的场所和平台,收取房租。因为这个场所是虚拟的,所以它可以同时是妓院、商场、旅行社和赌场,包罗万象。

另外,既然网络中的信息是极度泛滥的,相对而言关注力则极度稀缺。所以每一个活动也正是局部地区关注力的浓缩。这使得参与活动的人得到了被关注的满足。而满足,是他愿意掏钱的前提。你还没满足人家就让人家掏钱,这既不现实也不道德。

二、

炫耀性的产品

有了足够的交互性之后,个人才会产生标注自我的需求。到了这个时候,才谈得上个人增值。在产品方面,功能性的产品是不能收钱的,因为从整个互联网的大局来看,没有什么产品是稀缺的。你家网站空间有限,于是你对大容量邮箱或相册收钱,这理由不成立,因为别人家网站有免费的。所以,相册、音乐、视频这些产品,都应被视为与文字等同的功能性产品,不能收钱。说实在的,说图片和文字一样基本,还有点儿委屈了图片呢!所以,相册收钱是一个非常蠢的念头。

剩下的,那就只有炫耀性的或装饰性的产品才可以收钱,比如avatar。但要想通过avatar赚到钱,就又得回到互动的平台上。没有足够互动就去做用户个人增值业务,就好比要求用户花钱下载炫铃同时要求用户把手机调成振动。这实在是太不可思议了。

为什么我们会娱乐至死?

——《娱乐至死》书评

冯博

描绘人类文化流程及宿命是一切学者都喜欢的工作。发现文化乃至文明的奥秘更是一件可以使人皓首的事情。十九世纪以往,涉及文化,所有的工作无非两点:创造或注释,但也只局限在一个极狭小的圈子里,是少数人经营的事情,与大多数为生存而斗争的人无关。那些少数人的作为也无非是建设或破坏。但二十世纪以降,这种规则被颠覆了,文化的内涵是否改变尚不得而知,但文化的外延的确扩大了,拥“有”文化,也不再是少数人,文化变成了多数人的事情。所作所为也谈不上是建设或破坏,如果有所谓的建设和破坏,也正在同质化,愈发界限模糊,含混不清。同质建设及破坏的则是所谓的“娱乐”,这就是尼尔·波兹曼为我们勾勒的大体状况。

很多人都意识到了二十世纪以降的文化本质是“娱乐”,“娱乐”究竟建设了文化还是破坏了文化,难以一言断定。这正是困惑所在,你不让人们娱乐,你是反人类的,人类走过了太漫长的精神苦旅,他们需要欢笑;你让人们娱乐,你是毁人类的,因为在未来的道路中,你将看到他们因麻痹而白痴,因发笑而弱智。而且,你还无权赞成或反对,因为你不是上帝。娱乐有罪吗?从打破文化专营、思想专制、解放话语权的角度来看,娱乐无罪而且有功,是最好的武器,只可惜对所有的人来说,这件武器太易掌握,而且与生俱来,它释放的负面效应甚为恐怖。人们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可如果人们不思考,心安理得地觉得思考也没用,也开始发笑,上帝就该发愁了。游戏化、喜剧化、松弛化是娱乐文化的三大法宝,是时代潮流,是时代风尚。这种时代的潮流是工业化到来后的产物,它们其实是在利益最大化的动机下产生的,扩张、宣传、推广、影响、眼球、吸引、轰动、效果这些词,无疑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最爱,无论想要其中哪个,都得有些作秀的手段,什么叫作秀?其实就是表演。一浪高过一浪的注意力争夺中,表演成了一切。波兹曼说,美国的商人早就发现,商品的质量和用途是无足轻重的,经济学与其说是一门科学,还不如说是一门表演艺术。而政治家早就发现了这个秘密,原本应有的政治才干、政治智慧也统统变成了可以展示给公众的表演术。波兹曼说,美国如果建国时就有电视,那起码会有十五位总统不能当选。现在的美国,很难想象有胖子、秃顶、结巴、衣着不得体的人能成为公众所爱。其实不单单是政客与*商,在这个时代学会表演的人比比皆是,打开电视机,随便看看街头采访,连幼儿园的孩子都会用一种上电视才用的特殊话语言不由衷。这种表演罪恶的制造者当然是媒介,电视首当其冲、难逃其咎。波兹曼感慨,如今上帝偏待的是那些有娱乐他人的才能和技巧的人,不管是政客、商人,还是教师、运动员甚至传教士,哪怕你口是心非一肚子稻草。笨嘴拙舌的就不要活了吧。为了在公众面前露脸取得好印象、取悦公众,手段当然是包装与表演,人类的质朴与真诚就是这么丧失的。

电视是人类有史以来发明的最大娱乐工具,如前面所讲,它的功劳就是把少数人垄断的文化权力下放给了大众,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在文化消费面前人人平等了。但更可怕的事情发生了,电视也控制了大众,用娱乐的方式,这种方式是图像。眼睛喜欢美丽的本能让你不能不接受娱乐,这样下来,你放弃质朴与真诚都是自觉自愿的。电视还让你对刺激的敏感度下降,波兹曼说,哪怕播了一段可怕的新闻,接下来一条赏心悦目的广告就会让你把那事儿全忘了。这样就可以理解911撞楼、伊拉克战争直播为什么也不怎么激动人心了,比这更刺激的画面我们几乎天天见。所有严肃的话题、思考、问题都被用娱乐化的方式分解消除了,这是个娱乐化的时代,人人都要求别太累,轻松愉快赏心悦目就成。

波兹曼惊呼,当年奥威尔的专制预言没有实现,而赫胥黎预言的事情却终于发生了,人们没有在专制、暴政压迫下至死,而是用无谓的享乐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奥威尔的《1984》说,总有一天文化会成为专制的牺牲品,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则说,文化没成牺牲品,而是成了一场滑稽戏。《1984》中,人们由于专制失去了自由,《美丽新世界》中,人们由于享乐失去了自由。我们在享乐中麻痹,在笑声中没了任何念头,波兹曼说:“我们的生活经历已经能够让我们认识监狱,并且知道在监狱大门即将关上的时候要奋力反抗。……我们一定会拿起武器保卫和平,但是,如果我们没有听到痛苦的哭声呢?谁会去拿起武器去反对娱乐?”

我们恐惧灾难、喜悦美好的本能让我们爱上了娱乐,于是我们就变成了一个娱乐至上的物种,但有可能,我们会因娱乐而白痴、而衰竭至死,或许这就是我们的宿命。

篇2:传播学概论考试题型笔记

传播学概论考试题型笔记 本文关键词:传播学,概论,笔记,考试题型

传播学概论考试题型笔记 本文简介:传播学概论考试题型一.单项选择10题(10X1`)二.多项选择5题(5X2`)三.填空5题(5X1`)四.名词解释4题(4X4`)五.简答4题(4X9`)六.论述2题二选一9`名词:比如什么是人际传播人际传播的类型…不属于…大众传播的5种类型简答:书上的题例如什么的功能是什么…特点…作用论述:答主要

传播学概论考试题型笔记 本文内容:

传播学概论考试题型

一.

单项选择

10题

(10X1`)

二.

多项选择

5题

(5X2`)

三.

填空

5题

(5X1`)

四.

名词解释

4题

(4X4`)

五.

简答

4题

(4X9`)

六.

论述

2题

二选一

9`

名词:比如

什么是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的类型…不属于…

大众传播的5种类型

简答:书上的题

例如

什么的功能是什么

…特点…作用

论述:答主要观点和简述原因

考点:

一.

传播定义

信息定义

传播的英文

二.

第七章

重要=

=!

(重要的概念

理念)

符号概念,分类,特点

非语言传播

象征性的社会活动和几个模式(五大模式)

外传播

内传播

是神马

五大传播类型

功能

特点

举例

演讲是…传播

人类传播进程

人类传播与动物传播

区别

传播基本过程

大众报刊是什么

其社会功能

电视的特点

流言产生条件

群体传播

内部机制

集合行为

内部行为

上课笔记

传播的含义:

关于communication的初步理解

影响说:传播是通过社会互动而共享意义

符号互动说:传播是通过符号或象征手段而进行的社会互动

信息说:传播是信息的运行

1.

传播是人类两大根本活动之一

1)

对外部世界的适应与改造

2)

对内心世界的充实

2.

传播是最基本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

3.

传播是人类生活的唯一手段和目的

是人的本质和价值所在

4.

传播是人类最基本的权利之一

5.

传播是人类进行文化创造和传承的重要途径

传播方式的进步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主要标志

6.

理论的作用在于总结和指导

让你少走弯路

传播学可以提高你的媒介素养和传播能力

设计属于传播产业

第二节

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

一.

什么是意义

意义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二.

符号意义的分类

1.

明示性意义与暗示性意义

2.

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

3.

指示性意义和区别性意义

明示性意义:字面意义

暗示性意义:引申意义

外延:事物的集合

内涵:事物的本质

指示性意义是将符号与现实联系起来进行思考之际的意义

区别性意义是表示两个符号的含义异同的意义

非语言符号三种功能:

1.

传播态度与情绪

2.

辅助语言传播

3.

代替语言

符号基本功能:

1.

表述和理解功能

编码(符号化)—解码(符号解读)

2.

传达功能

意义(精神内容)—符号(物质形式)

3.

思考

形象概念—思维

非语言符号种类:副语言,体态符号,物化程式化的符号

1.副语言:语言符号的伴生符

音质

音量

音色

语气

语速

语调

字体

笔迹

功能:不仅辅助语言本身也有意义,可传达情绪和态度

2.体态符号

动作

表情

姿势

目光或身体接触

功能:可独立使用,也可与语言并用,在形成语境方面有重要作用

3.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的符号

仪式

习惯

各种标志

音乐

舞蹈

美术

设计

建筑等

功能:更具有独立性和能动性,自成体系,可代替语言独立发挥作用

符号

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

表现为有意义的代码或代码系统

信号

符号

语言符号

象征符

非语言符号

信号具有物理性质

象征符具有人类语义性质

信号是自然符号

信号与其表示的对象事物之间具有天然的因果性

并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

象征符是人工符号

象征符不仅能表示具体事,物而且能表达抽象事物;象征符不是遗传的,而是后天习得的;象征符可以自由创造和其指代对象之间的关系具有随意性

语言符号:主要包括口语和文字两种象征符

非语言符号:指人类在传播过程中使用的除语言符号之外的象征符,如动作,表情,实物等,非语言符号是人类最早的传播手段,它既是孕育语言的母体,也是语言符号的有机补充.

第三节

象征性的社会互动

一.人的象征行为

象征行为:指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

→象征行为是通过象征符号传达象征意义又来实现

→象征行为的特点,是使字面意义向引申意义转化;其完成基于社会生活的联想和想像

案例:长城

旗帜

领袖

太阳

二.象征性互动与传播

象征性互动: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号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

又称为意义互动或符号互动

米德的观点:

·人是社会动物

意在以象征符为介质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

·有三个基本前提:人根据意义行为;意义在互动中产生;意义由人理解

三.

语言符号的暧昧性

1.

语言符号本身意义的模糊

→界定不清

表达不明

词义泛化等

2.

语言符号的多意性

3.

言语适当和语言陷阱问题

四.

传播过程中的意义

除了符号本身的意义,还有:

1.

传播者意义

→”我指的是--”

2.

受传者意义

→”我以为你指的是--”

3.

情景意义

→”在这里显然是指--”

如何理解符号与意义的关系?

1.

不能以明确符号表现的意义不是清晰的意义

2.

符号与意义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形式相对稳定,内容不断变化

3.

意义无限,而个人运用符号表现意义的能力有限

4.

情境意义是一系列情境符号组合形成的意义

案例:辞不达意

言不及义

一言难尽

言外之意

一切尽在不言中

人类传播过程与系统结构

第一节.

传播的基本过程

研究传播过程的两种视角

一.历史性考察(纵向)

(发生—发展—结束)

二.共時性考察(横向)

(环节,要素,结构)

一.

传播过程基本要素:指传播活动的核心要素

1.

传播者

2.

受传者

3.

讯息:具有完整意义的信息

由一组有关系的有意义符号组成

4.

媒介:讯息的搬运者,联系传播过程各要素的纽带

5.

反馈:受传者对接受到的讯息的反应

传播双方的意义空间

象征性互动:体现观众互动双方通过象征符意义交换

意义交换的前提:交换双方必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A

AB

B

三.象征性文化与现代理论

·文化具有象征性和符号性

·文化是以象征符来作为表现的继承性的观念体系,并通过形成文化秩序反过来制约社会生活和人的行为

·消费文化(丁·伯德利亚)

·现代社会的消费已经超出实际需求的满足,变成了符号化的物品,符号化的服务中所蕴含的意义消费

·消费文化的实质是:由物质消费变成了精神消费

·以麦当劳为例理解消费文化

整个社会正在快餐化

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

讯息

编码者

译码者

释码者

释码者

译码者

编码者

讯息

特点:1.以为传播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没有传播者和受传者之分,双方都是主题

2.重点在于分析传播双方角色功能,而非传播过程各环节

优点:强调社会传播的互动性,把传播双方都看作是传播行为主体

缺点:把传播双方视为完全对等的关系,与现实不符.相对适用于人际传播而不适用于大众传播.

学界流行的几种传播模式

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

所谓模式

是科学研究中以图形或程式的方式阐述对象事物的一种方法

1.

模式是事物抽象化和定理化

2.

模式是对理论的一种素描和简化

学界流行的几种传播模式

1.

拉斯韦尔的五W模式

美国学者H.拉斯韦尔首次提出构成传播过程的五要素,被总结为5W模式

Who→say

what→in

which

channel→to

whom→with

what

effect

5W模式的进步意义与局限性

进步意义:

1.第一个传播过程模式,第一次将传播过程清晰的呈现为5个环节

施拉姆的大众传播模式

·大量的受众

·每个接受者都扮演译码者,释码和编码的角色

·个人从属于群体,在群体内,讯息得到再解释或加工

特点:大众传媒和受众之间既有互动

传播过程研究的特点

1.

考察的是微观的,单一的传播过程,而不是宏观的,综合的传播过程

2.

揭示的是传播过程的内部机制,忽略了对传播过程的外部因素的考察

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

影响传播系统运行的若干外部因素:

传播目的,传播技巧,信息需求,传播环境,传播者的基本状况,传播者对接受者的印象,接受者对传播者的印象,媒介压力等

系统论传播模式

赖利夫妇系统模式

初级群体

讯息

初级群体

C

讯息

R

初级群体

初级群体

较大的社会结构

讯息

较大的社会结构

C—传播者

R—受传者

强调在考察传播波过程时绝不能抛开环境的影响

只注意了有形的社会因素作用,忽视了无形的社会心里因素作用

人内传播的主要环节与要素

1.

感觉—人内传播的出发点

2.

知觉—即感觉的集合,或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信息属性的综合

3.

表象—记忆中保存的感觉和知觉信息在头脑中的再现

4.

概念—对同类事物共同的,一般属性的认识.包括外延和内沿

5.

判断—对事物之间的联系或关系进行性的思维活动.在驾驭表象和概念的基础上进行

6.

推理—从已知的事物属性和关系中推导出未知的属性和关系的思维活动

人内传播特点

1.

不是孤立的,与外界保持衔接关系

2.

本质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

3.

不是对外部世界的消极被动的反应,而是积极能动的反应

4.

是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

一.

人内传播?

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

指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人内传播是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础

人内传播过程与结构:

施拉姆—引用温德尔·约翰逊对人们对话过程的描述来阐释人的传播行为

[事件—物理刺激—感觉—知觉—理解—行为]

人身具有信息传播系统的特点

[信息接受装置—信息传输装置—信息储存和处理装置—信息输出装置]

渡边一央—总结的人的视听觉信息处理模式,充分反应了人内传播的系统性

二.

作为能动的意识和思维互动的人内传播

人内传播得以产生的几个决定环节

[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1—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2—高级动物的感觉和心里—3—能动的人的意识的产生]

三.

作为社会心里过程的人内传播

人内传播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明确的的互动机制

米德的主我客我理论

米德:美国社会心理学家

自我可分解为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

1.

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主我,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出来

2.

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是自我意识社会关系的体现

人的自我意识在主我和客我的辩证互动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和变化,也体现着这种互动

主我是形式

客我是内容

客我可促使主我发生新的变化

而主我反过来也会改变客我

人内传播具有社会性,双向性和互动性

内省式思考:人内传播的一种形式

内省:日常的长期的自我反思.以完善个人的品德和行为目的

米德—内省是在遇到困难障碍等新问题状况时才会活跃

人际传播

是一种最典型的社会传播活动

也是人与人,社会关系最直接的体现

人际传播的动机

1.

获得信息

2.

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

3.

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

4.

满足基于社会性的精神和心理需要

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核心观点:

·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己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人际传播是形成镜中自我的主要机制,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的联系中形成的,自我认知则取决于与他人的传播程度.

·这种联系包括: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评价自己的想像

自己对他人的认识或评价的感情

人际传播的特点和社会功能

形式:面对面传播,借助某种有形的物质媒介

特点:

1.渠道多,方法灵活

2.意义丰富,复杂

3.双向性,互动反馈

4.自主性和非自主性

传播学中对人际传播的两种研究

一.

人际传播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相观理论:镜中我理论

主我客我理论

社会模仿理论

二.

人际传播对大众传播过程与效果的影响

相观理论:意见领袖与两级传播理论

创新与普及理论

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

一.

人际传播是真正意义的多媒体传播

核心媒体是语言

姿态表情,眼神,服装,发型等辅助

二.

姿态的传播功能

1.

强调语言

2.

补充语言

3.

代替语言

4.

控制语言

5.

表达超语言的意义

三.

外观形象与自我表达

身高,体形,脸型,饰物

发型,服装

四.

自我表达与社会价值规范

自我表达不是个人的孤立活动,而是与他人和一定的社会价值规范相观的应该符合社会普遍认可的真善美的价值尺度.

人际传播中的装相与本相

装相是人们在交往中自我披露的部分,含有程度不同的本相,但也含有假相

群体传播

1.

群体传播概念:指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的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附属个人的集合体

2.

群体的特征:

目标的取向具有共同性(共同的兴趣,利益或关注点)

具有以我们意识为代表的主题共同性

3.

群体的分类

组织群体(即组织,或团体)—组织传播

非组织群体—群体传播

4.

群体的社会功能

对社会:

1)联结个人和社会的纽带

2)帮助个人完成社会化,引导社会角色,形成社会规范调节个人行为维持社会秩序

3)通过分工合作,集合分散力量,推动社会发展

对个人:

1)

满足个人需要的手段

2)

为个人提供信息和社会安全感

3)

是个人表现和实现自我的场所与手段

群体传播及其内部机制

1.

群体存在的三个条件:

1)

共同的目标

2)

成员之间的协作意愿

3)

群体传播(互动机制)

2.

什么是群体传播?

→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是群体成员连接协作意愿,实现共同目标的互动机制

→群体传播形成群体意识

3.

群体意识及其内容.

指在群体信息传播过程中形成的群体成员所共有的意识,群体意识是一种集合意识,是相对个人意识的一种外在的约束性的思维,感情和方式

群体意识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1)

关于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的含义

2)

群体感情

3)

群体归属意识

群体传播越充分(信息流量大,流向多)则群体意识越强

4.

群体规范及其功能

群体规范指群体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则,广义上也包括群体价值,是群体意识的核心内容

→群体内容的功能包括:

1.协调成员的活动,规定成员角色和职责,以促进群体目标达成

2.通过规范的共有来保证群体的整体合作

3.通过指示共同的行为方式以维持群体的自我统一性

4.为成员个人提供安全的决策依据

5.

群体传播中群体规范的作用

1)

排除偏离性意见,限制争论,保证效果

2)

影响外来的信息或宣传活动的效果

与群体规范一致时,群体规范会促使成员接受,加强和扩大说服效果

与群体规范不一致时,群体规范会阻碍成员接受,说服效果减弱

例子:反规范宣传实验

6.群体压力和趋同心理

群体压力:群体中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和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产生群体压力有两个原因:信息压力和趋同心理

→信息压力:个人通常认为多数人所提供的信息,其正确性要大于数人,因而容易相信多数意见

→趋同心理:个人希望与群体中多数意见保持一致,避免因孤立而遭受群体制裁的心理.

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

流言公式:流言流通量=问题的重要性X证据的暧昧性

流言特点:1)流言信息的快速增值

2)流言信息的奇异回流

3)流言中伴随大量谣言

流言教训:1.媒体(遇上流言时的最佳时间是在流言乍起之时;加强媒介的公信力和社会责任感)

2.受众(危急时刻保持理智)

3.政策(国家出台相观政策)

组织传播

·人类组织是社会的基本单元

最早的人类组织是社会形成前的雏形

·组织是人们为高效的完成分散的个人的或群体所不能完成的任务而结成协作体

·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组织化的社会也是组织传播高度发达的社会

组织概念

广义:任何由若干不同功能的部分按一定原理或秩序组合而成的整体

狭义:人们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各自承担不同的角色分工,在统一的意志之下从事协作性行为的持续性体系。指一类特殊的社会群体,即社会组织

组织的结构特点

1.

职务分工和岗位责任

2.

严格的等级体系和权力中心

3.

角色的替代或补充

4.

专业化的部门分立与相互依存

5.

依靠传播协调各种关系

组织结构发展新趋势:由垂直

层系统向水平合作网络的转变

组织类型:

互利组织

赢利组织

公益组织

服务性组织

大众传播

指专业化的媒体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产生和传播的活动

篇3:新闻传播学院毕业生校长寄语:做时代的号手和鼓手

  新闻传播学院毕业生校长寄语:做时代的号手和鼓手

  今天是青年节,我代表学校祝各位青年老师、青年学生节日快乐!

  大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第一届新传本科毕业生。进入新时代,进入社会,投入工作,我们要思考的问题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在新时代,新传学子担当什么角色?

  我们要当好号手、当好鼓手。新闻宣传的目的就是凝聚人心,就是鼓动。新时代是一个需要号手和鼓手的时代。在新时代,我们党要带领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过程需要团结凝聚全国人民的力量来奋斗。我们所做的工作就是从思想上、舆论上号召全国人民,团结全国人民。我们是吹响集结号的号手、鼓舞士气的鼓手。新传学子要利用我们的所学所长记录这个新时代,宣传这个新时代,鼓动这个新时代。

  当好号手和鼓手,必须在实践中提升能力。我们要把老师教给我们的知识转化成三种能力。第一是正能量的传播力。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牢牢把握正面宣传这样一个基本原则,传播正能量。第二是舆论场的引导力。在自媒体时代,舆论场越来越复杂,要求我们具有高超的引导力。第三是话语权的掌控力。在各种不同的声音中,我们要运用好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掌握话语权。

  祝愿新传学子顺利毕业、成功就业,在未来的岁月中辉煌创业!

    以上《传播学读书笔记资料》范文由一流范文网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流范文网»最新范文»传播学读书笔记资料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一流范文网 如对《传播学读书笔记资料》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