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范文 方案 计划 总结 报告 体会 事迹 讲话 倡议书 反思 制度 入党

《品德与生活》与信息技术的完美融合

日期:2020-07-07  类别:最新范文  编辑:一流范文网  【下载本文Word版

《品德与生活》与信息技术的完美融合 本文关键词:信息技术,品德,融合,完美,生活

《品德与生活》与信息技术的完美融合 本文简介:《品德与生活》与信息技术的完美融合内容摘要:目前我国的信息技术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是当前教师们研究的方向,被广泛地应用与教学领域,作用日显。笔者在品德与生活课上尝试信息化教学,改变过去单一、传统的灌输方法,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促使学生思维能力、认知能力等多种

《品德与生活》与信息技术的完美融合 本文内容:

《品德与生活》与信息技术的完美融合

内容摘要:

目前我国的信息技术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是当前教师们研究的方向,被广泛地应用与教学领域,作用日显。笔者在品德与生活课上尝试信息化教学,改变过去单一、传统的灌输方法,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促使学生思维能力、认知能力等多种能力的提升。信息技术的优势明显,可将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化、形象化,大大提高课堂效率与教学效果。在实际的运用中,学生自主学习和收集资料的能力得到提高,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有一点要引起我们的注意,那就是其主体是品德学科,而不是信息技术,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恰当运用多媒体演示,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状态,引起学生情感共鸣,而不是一味地、全部地运用信息技术,不能脱离品德与生活教学的根本,计算机只是辅助作用。

正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以此来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生活学科的整合,也是通过信息技术的巧妙运用,使其教学内容充实,提高实效达到优化。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提供了条件,为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创造了大好机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其中强调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由此可见将来,课堂教学仍然会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要方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学校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一条重要思路。我们知道,就信息技术与品德学科整合而言,其主体是品德学科,而不是信息技术,因此我们要不断研究与探索,以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目的为最根本出发点,达到改善学生学习,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才会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最好地发挥主体作用。低年级学生往往对形象、有趣的事物兴趣。而信息技术应用与教学中正好能弥补这一缺陷,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多媒体软件应用于品德教学,是现代信息技术在品德教学中的渗透,也为提高品德课堂教学提供了有效的载体。它有助于品德教学面向现代化,有助于优化品德课堂教学,使品德教学得以有声有色的开展,也有助于开发和发展学生的思维。信息技术是教学联系生活的手段。我们的课堂教学经常要再现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的各种场景。教师如果只凭一张嘴,一本书,教学将是十分空洞的说教。信息技术可以作为教学联系生活的手段,将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的各种场景重现于课堂。这些场景就是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当生动的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时,就极易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增强他们对道德认识的亲近感。多媒体软件有着其他的教学手段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它可以声音、图画、色彩同时交替进行,同时还可以人机交互。在人机交互的过程中,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状态。

二、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品德与生活》学科是思想性教育性极强的学科,每篇文章都是一个生动的故事,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或崇高的精神。光凭口头上说往往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如果能恰到好处地运用计算机丰富的动态画面,鲜艳的色彩来辅助教学,必然减少学生思维想象的困难,使课堂情感气氛浓烈。例如在实际教学中,不仅再现生活于课堂,而且可以挖掘学生心底的真切的感受,同时在一定意义上给学生更广阔的思维空间。这样学生中的大量事实可以互相进行印证,开阔视眼,增强辨别力,不但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形象生动的录像画面,教师总结性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扫除了认识的障碍,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时,用信息技术展示的文字、图片、音像信息是其他手段不可比拟的。在信息技术的运用过程中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变得有力又有结。

三、应用多媒体整合渲染气氛,引起学生情感共鸣。

情感道德教育从教材内容上很难深入学生的心灵,如果适时地运用了多媒体软件,以精彩的声音图像直观地再现事物,给学生提供他们不可能直接接触的感性材料,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把声像的变化演示给学生听,就会促进学生对道德的认识和理性的发展,从而引起学生情感共鸣。例如:在讲《敬爱父母长辈》时,教师想通过父母对孩子的爱来教育孩子要敬爱父母。放了一段录像:班上一位同学的妈妈对孩子成长的回忆。妈妈慈爱的面庞,亲切的话语,打动了每一个学生,每一位老师,他们都流泪了。看过录像之后,孩子们看到自己手中的妈妈给自己的亲笔信,更是泣不成声。老师通过电脑软件的演示化无声为有声,化抽象为具体,从听觉上、视觉上感染学生,可谓“事半功倍”。

四、运用多媒体情景启导,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感知愈具体,表象形成愈清晰,越有利于促进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化,从而建立概念,培养能力。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在指导学生理解课堂教学所讲的道理的过程中,指引思考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能力。网络的飞速发展,它给予学校,给予课堂教学的影响越来越大。网络资源复杂纷呈,种类繁多。对于教学来说,网络的发展更多的是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有了大量的可利用的资源,成为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内容。尤其是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中,学生要受到深刻的情感道德教育,需要大量的补充材料,这样学生就可以利用网络技术从不同资源中查找、搜集资料,经过加工整理,带到课堂上与同学们一起交流,从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在现代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中,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们多采取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的方法来学习。学生从课外书籍、报纸媒体等查找到大量资料,当然也不排除从网上下载内容。网上下载内容方便快捷,也是教师教学寻找资料的好方法、好地方。在课堂上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及时解决学生问题,不仅满足学生学习需要,同时还教会学生如何搜索。可以说信息技术为品德课堂教学提供了方面,品德课堂教学也为信息技术提供了实践的机会。现在的课堂在内容、方法、理念、教材设置、师资方面都在不断改进。在品德课堂教学中,合理又有效的使用信息技术,利用网上资源指导师生学习实践,实现教学过程的民主化,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教学技术的信息化。

五、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分析信息、加工信息能力。

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前将所需的资源整理,可以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参考信息,如网址、相关人物等,由学生自己去Internet或资源库中去搜集素材,更能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学生根据学习主题在对大量信息进行快速提取的过程中,对信息进行重整、加工和再应用。尤其是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每个人都进行资料的搜集,集中到一起的资料众多,杂乱,小组要想有一个统一的论点,要想共同说明一个问题,必须学会分析信息、加工信息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得到十分有益的锻炼。

虽然我们强调对信息的加工、处理,以及协作能力的培养,但最重要的还是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这才是品德与生活教育的最终目标。

结语

在课堂教学不断改革的“阳光雨露”的滋润下,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中的师生关系更平等、更和谐,使师生之间增加更广泛、更民主、更有针对性的交流,进而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也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尤其在小学阶段信息技术与品德生活课程的整合,让学生不断的在信息技术的作用下学习、成长,得到信息的帮助,产生对信息的兴趣,逐渐学会获取信息,分析加工信息。这样既遵循了品德与生活教学的规律,又发挥了学生主体的作用,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篇2:2020年《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

20XX年《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 本文关键词:品德,工作总结,教学,社会,XX

20XX年《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 本文简介:20XX年《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光阴飞逝,一学期的工作又临近尾声,蓦然回首,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我认真学习教材,根据各课教材的教育要点,通过教材分析、结合教学建议,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定好教学目标要点、教学重点、难点,备好课,授好课。尽管执教不同的年级,但我经常和别的教师一起探讨研究。课堂教学是

20XX年《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 本文内容:

20XX年《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

光阴飞逝,一学期的工作又临近尾声,蓦然回首,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我认真学习教材,根据各课教材的教育要点,通过教材分析、结合教学建议,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定好教学目标要点、教学重点、难点,备好课,授好课。尽管执教不同的年级,但我经常和别的教师一起探讨研究。

课堂教学是主渠道、主阵地,是教学教研工作的重中之重,扎实而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不仅为我才能的施展提供了一个自我挑战的舞台,更是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学习实践基地。为此我就对这学期《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进行总结:

一、明确课程性质,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本课程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定为总目标,实现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尤其关注正确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规范的养成,使学生既学会做事,更学会做人,在做事中学做人,在做人的指导下学做事。在教学过程中,我能全面把握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

二、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突出课程的经验性。

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生活之中,由于社会生活中处理人们相互关系的需要才产生道德。同时,社会常识和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只有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儿时的生活经验会给人的一生带来深远的影响。因此,我在上课时都特别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以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需要为根本。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懂得社会生活的规范,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

三、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

新的教学目标观告诉我,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遵守多少道德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让学生通过这些社会知识、规范和准则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观念和态度等等。这些都是一个具有共生性特点的现代人必须具有的基本观点、基本态度,是他能够融入社会,立足社会,并能在社会生活中不断获得发展的必要条件。

因此,我在教学中有机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走进社会,真正学会生活、强化了感知理解,丰富了想象思维和情感,深化了道德观念,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篇3:谈思想品德课对学生的情感培养

谈思想品德课对学生的情感培养 本文关键词:思想品德,培养,情感,学生

谈思想品德课对学生的情感培养 本文简介:中学生道德教育应与传统美德教育相结合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素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我国劳动人民历来重视道德修养和文明礼貌,具有悠久的传统美德。在学校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应把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结合起来,以便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如何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

谈思想品德课对学生的情感培养 本文内容:

中学生道德教育应与传统美德教育相结合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素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我国劳动人民历来重视道德修养和文明礼貌,具有悠久的传统美德。在学校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应把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结合起来,以便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如何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造就一大批德、智、体、音、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乃是思品课教学的中心任务。如何保证思品教学效果,真正使学生获得政治上的责任感、集体的荣誉感、民族的自豪感、无私的正义感、追求真理的理智感和圣洁的美感,这就需要教育者灵活运用各类教学方法和手段,以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学校德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发展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其价

值就在于“提高、扩展人的价值,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才能,就在于使人活得更有意义,更有人的尊严

,人格更高尚,意识到自我存在的意义。

1.传统美德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爱国历来被看作是一种“大节”。中国人民历来崇尚气节,注重情操。爱国主义思想培育了中国人的正义感和是非观,形成了民族的浩然正气,出现过无数仁人志士,如“北海牧羊”的苏武、“精忠报国”的岳飞、“虎门销烟”的林则徐,以及爱国诗人陆游等。这些仁人志士至今受到人们的称颂,这是因为他们具有“舍己为国”的高尚精神。教师应通过讴歌爱国志士和他们感人的业绩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从而增强学生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2.传统美德教育与集体主义教育相结合。中国人历来把“天下为公”、“克己奉公”作为价值坐标。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历代所颂扬。我们可以把“先忧后乐”作为青少年的格言和道德准则,并注入无产阶级集体主义的新内容,以此作为激励中小学生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热心扶贫帮困、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的精神动力。

3.传统美德教育与遵法守纪的行为规范教育相结合。早在两千多年前,曾子就提出“吾日三省吾身”,同时古人又倡导“责己严,待人宽”的原则。这都说明古代思想家已经具备了勇于自我批评、加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又如“不贪为宝”、“暮夜却金”等典故表明了古人非常重视道德品质修养,把不贪作为人生的珍宝,这对教育、引导中学生严于律己,加强道德修养,自觉抵制、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

4.传统美德教育与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相结合。古人所讲的“仁爱孝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最具特色的思想精华。“仁”的核心是“爱人”,即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同情人。在家庭生活中,“仁爱”以“孝悌”为根本,崇尚“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从而形成一种浓厚的家庭亲情,进而有利于形成“尊老爱幼”的社会风尚。如果学生对养育自己的父母和教育自己的师长都不尊敬,又怎么能爱他人、爱社会、爱人民、爱祖国呢?因此,我们必须以此来教育学生,在家庭要孝敬父母,尊重长辈;在学校要尊敬师长,尊重每一位职工;在社会,要敬老爱幼,助人为乐。

5.传统美德教育与文明礼貌教育相结合。我国人民历来注重文明和礼貌。“与人为善”、“平易近人”、“推心置腹”等成语即说明了人要以善良、谦让、诚恳、宽容的态度处理人际关系;“圯上老人”、“举案齐眉”、“曾子杀彘”、“让枣推梨”、“宾至如归”、“千里送鹅毛”等典故,分别说明了长幼、夫妻、父子、兄弟、亲友、主宾等各方面的具体礼貌原则。上述成语、典故是我们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好教材。教师必须坚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的原则,突出文明行为的训练和养成,如语言文明、礼貌待人、尊敬师长、遵守社会公德等。

6.传统美德教育与立志成才教育相结合。古人是非常重视立志成才的,并倡导自强不息,持之以恒。如大禹为根除水患“三过家门而不入”,屈原为挽救楚国的危难而“上下求索”,还有“磨杵成针”、“悬梁刺股”、“羲之墨池”等故事,表现了古人有一股为实现理想而甘愿吃苦的决心和恒心,这无疑是我们民族精神中的精华,对教育中小学生立志成才具有极大的启发和教育作用。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我们进行的精神文明建设,“是继承发扬优良传统而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的精神文明建设”。毛泽东同志也曾指出过: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根据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的精神和毛泽东同志的教导,我们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尝观点和方法,采取具体的科学的分析态度,挖掘我国传统道德中的积极因素,弘扬民族传统美德,为建设社会主义新道德服务,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打下良好的基础。

谈思想品德课对学生的情感培养

2005年6月9日

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未知

字体:[大

小]

而情感教育是提高思品教育效果的有效途径,我们的主要方法是:

一、故事触情----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以故事为主,很适宜采用讲故事这种方式进行教学。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也喜欢听故事。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充分做好准备,通过诱人的故事情节来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使学生从故事中明白事理,坚定信念,提高认识。如学《惜时如金》一文,使学生明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大钊自小学习好的主要原因,乃是他爱惜时间、刻苦学习,从而激发起他们从小要惜时如金,发奋学习的思想感情。

二、设“画”诱情----俗话说:“触景生情”,具体的情景可以唤起相应的情感。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需要,教师要合理地运用幻灯、挂图,加以生动的描述,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景,使学生情绪受到感染。如教《爱惜粮食》这课,我绘制了一组以粮食生产过程为主线的图画,让学生边看图,边听老师的描述,使学生很快被带进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情境。在看、听的过程中明白了粮食是多么的来之不易。

三、歌唱促情----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引进音乐,把思想品德教学与音乐合理的联系起来,能加深课文的意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如学了《做爸爸妈妈的好孩子》这一课,让学生唱《我的好妈妈》,使学生明白妈妈为我们日夜操劳的艰辛,我们应该怎祥孝敬母亲,怎样做个好孩子的道理。又如学习《珍惜时间》一课,让学生唱《明天歌》,使他们在歌声中领悟到时间是宝贵的,明白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道理,自觉做到今天事今天毕,刻苦用功,惜时如金。这样,既加深广对课又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实施素质教育首先是思想观念的转变,而思想观念转变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充分利用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对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学生,进行思想渗透和灌输。如何加强职业学校各学科的德育渗透,是当前教改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在全社会普遍重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大氛围下,学校作为专职教育单位,“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已是我们的共识。加强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决定性作用。为了推动“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这一教育理念,积极开展“各学科渗透德育”,拓展德育阵地,增添德育渠道,丰富德育形式,扩充德育内容,使学校传统美德特色教育在学科渗透中增添新的时代内涵,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作为我们职业学校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五爱”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要特别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理想教育和创业教育。

学校德育的功利化倾向探析

2005年3月2日

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未知

字体:[大

小]

学校德育功利化倾向,是当今学校德育缺乏实效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拟就这一问题的表现、成因、和解

决思路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学校德育的功利化倾向的表现及后果

1.”(注:孙喜亭:《人的价值、教育价值、德育价值》(下),《教

育研究》1989年第4期。)只有人的价值提高了,才可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聚焦我们当前的学校德育,其过程就是教育者把社会所要求的品德规范传授给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形成这

种品德的过程,具有明确的规定性和必须服从的强制性。“不顾品德内化规律,否定道德学习主体化,用规范

宣讲取代心性修养的纯外砺过程成为中国德育现实的主流特征。”(注:檀传室:《德育美学观探讨》,《南

京师大1996年博士论文集》第4页。)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指的功利化倾向不同于伦理学上的功利主义。功利主义是一种伦理学说,它以“实

际功效或利益作为道德标准”(注:杨昌勇:《也论德育的适应与超越》,《教育研究》1997年第3期。),认

为“个人利益是人类行为的基础,要求公众利益服从个利益。”(注:杨昌勇:《也论德育的适应与超越》,

《教育研究》1997年第

3期。)而本文所说的功利化是指学校德育中存在的片面强调外在价值(社会公众价值

),而忽视本体价值(育人价值),总要求德育出现即时的、显性的功效,忽视或轻视德育的长期效益。

2.学校德育功利化的表现。首先,在考虑德育问题时,重政治而轻道德。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往往被涂上

功利主义的色彩,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完全从属于政治形势的需要,而忽视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德育工作的

内容和形式,主要是驱使青少年参加政治学习和大量的社会政治活动,忽视了对青少年的国民基础文明教育、

行为习惯训练和道德情操的培养。其次,把现实生活中的品德问题政治化。学校德育习惯以政治的立场和尺度

,来认识道德问题,把一些本来属于道德教育与评价的问题,当作政治问题来解决。如把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与

其政治立场相联系,把道德品质的好坏,当做政治上是否可靠的依据,使一些本来属于道德范围内的问题政治

化;或者干脆从工具主义立场出发,把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当成政治上进身的手段,将学校德育窄化为政治教

育,使德育无法获得相对独立的品格与地位,无法实现真正道德育人功能。行动上的偏差来自理论上的误解,

把德育只理解为思想品德教育,容易忽略了“小德”;同样把德育只理解为道德教育或道德品质教育,就会忽

略了“大德”,使人迷失政治方向。因此,德育既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同义语”(注:王逢贤:《德育原理

纲要》,东北师大出版社1983年6

月版,第1页。),

更不是“道德教育的简称”(注:王逢贤:《德育原理

纲要》,东北师大出版社1983年6月版,第1页。)。在理论上,对德育的内涵缺乏完整的理解,在德育实践中

就会出现偏差,甚至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受到历史的惩罚。

3.学校德育功利化的后果。首先,它伤害了真正意义上的德育。由于过分的政治化取向,使得在具体实施

德育时,人们对政治问题过分敏感,而对道德问题却麻木不仁。整个社会形成一种对于道德问题的普遍失敏现

象,对各种不道德行为熟视无睹,听之任之。由此,很难形成现代生活所必须的国民基础道德。

其次,它阻碍了政治思想工作的顺利开展。政治是一种带有很强权威性的领域,人们无法对其掉以轻心。

而当政治影响全面地向社会进行强制渗透时,处于对切身利益的关注与忧虑,人们就会十分敏感和谨慎地对待

政治问题。长此以往,人们对政治问题普遍产生逆反心理,普遍缺乏政治热忱和参与意识,给思想政治工作的

开展造成了极大的阻碍。

另外,学校德育追求的是一种社会意志。因此在实际过程中就会把学生当做单纯的客体看待,而丧失了对

人的价值和尊严的维护,学生对规则和条例的遵守不一定是处于道德需要,而很可能是迫于外界压力。因此也

就缺乏道德行为的自律性,更谈不上行为主体的责任感,道德也就失去固有的意蕴。

二、学校德育功利化的原因分析

学校德育功利化倾向,在我国有其独特的历史根源和现实根源。

1.传统伦理的政治化倾向使道德的伦理学意味丧失殆尽。中国文化是一种“伦理——政治型”文化,政治

事功和伦理事功两大核心内容并行不悖。儒家的修齐治平思想和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都是伦理思想与政治融

为一体的具体体现。

“伦理政治化”不仅使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获得了物质与精神、政治与伦理的有机结合,而且成为导致中

国传统社会稳定运作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这种倾向往往用某种既定的政治要求或目标来固定道德,将政治功

能与道德的功能混为一谈,使道德的工具价值与目的的理性价值等同起来,使道德的实践规范作用成了唯一的

作用。因此,失去了超越现实经验、批判和引导现实不断趋于完善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力量。

传统伦理以群体为本位,造成了个人意识的淡薄。传统伦理强调以家族血缘关系为主体的人伦关系,这种

群体本位的思想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忽视个体的独立性,压抑个性的缺陷,导致了个体意识的丧失。学校

德育中存在的重社会轻个人、追求道德社会功效的倾向,不能说没有这种文化积淀因素的影响。

2.革命战争年代道德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融为一体的成功经验,框定建国以后的道德建设的基本方向,使

道德教育不可避免地染上了浓重的政治化色彩。一直到改革开放,这种倾向才有所改变。遗憾的是改革开放二

十年,学校德育并未完全突破“政治思想教育模式”,操作上依然主要是从社会需要的角度强调学校德育的重

要性,作为个体人的价值问题及人格独立性等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

3.规范性伦理实质上是学校德育功利化倾向最根本的认识根源。规范性伦理学把道德理解为“调节人们行

为规范的总和”,把规范和社会约束作为道德的最本质特征。其缺陷主要是“过于强调道德的社会性本质和整

体性价值意义,忽视了道德的个体性、内在主体性,致使这种伦理学所提供的一些道德规范缺乏主体内化的理

论力量,而置于客观形式化、外在约束性的地位,不易为个体所自觉认同与践履。”(注:万俊人:《伦理学

研究》,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年版,第242页。

)不得不走上灌输和强制的道路,使道德成为一种外在于人的

东西,道德教育成为一种强制性、规范行为的服务工具,表现出强烈的功利化色彩。

三、学校德育功利化的变革思路

我们应当在相对明确政治与道德之间的功能区域的前提下,分别实施道德规范教育与政治思想教育。

我们应该承认,道德与政治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是经济利益的集中体现,道德产

生于人类社会的需要,并时刻反映着人们经济利益的变化。所以,政治和道德生活有着共同的经济生活基础,

共同反映经济生活的需要和利益。从功能上看,道德作为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规范体系,为人类更好地从事

各种活动,提供了一种相对稳定、可以预期的关系环境;政治作为人类活动一个极其重要的领域,同样不能缺

少道德的调解作用。从观念上看,政治观与道德观,政治利益与道德观,以及政治观与道德需要之间,都存在

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密切关系。另一方面,政治和道德毕竟是两个本质上不同的领域。政治实质上是对社会

生活中人们现实利益关系的调整和控制,它是一种实体性的活动;道德则是一种调整人们行为规范的体系的总

和。政治并不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道德调整的范围却无所不及,具体到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的关系上

,道德教育是以受教育者内化社会规范为基本目标,要解决的是受教育者的观念塑造问题;政治教育则是向受

教育者灌输一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培养他们一定的参与政治的热忱与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要转变对政治与道德

关系的片面化认识,树立起一种有分有合的整体观,而非将道德与政治、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混同一体。现实

关系的整合一体,并不妨碍在思维或具体处理中的适当区分,只有在对事物分析处理中,才可能对其形成一种

综合全面的把握。因为这种区分不否认事物之间的密切联系和作用,而为了打破混然一体的混同状态,更快地

积累有关知识,有效地形成处理目前领域问题能力。

分类实施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结果,会使之各得其所地专注于自己的领域,就会加强而不是削弱思想政治

工作,并能避免道德教育因政治形势冲击而时存时亡的状况,从根本上扭转德育教育中二者纠缠不清、互缚手

脚,甚至两败俱伤的低效局面

邓小平同志对学校的德育工作寄予厚望,各级教育领导部门也都强调必须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人,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所以学校教育必须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摆在首位,尤其是在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情况下则显得更加重要。因为随着商品的流通,人们原有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受到了冲击,产生了变化。这种冲击与变化也直接影响到青少年一代。因此,摆在每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任务是如何搞好学校德育工作,以取得更为明显的成效。

小学的德育主要是养成教育。即让小学生从小养成懂得守纪律、关心他人、尊敬师长、爱护公物、勤俭节约、不怕困难。勇于向上的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进一步树立热爱特区、热爱祖国的思想,并愿意为特区和祖国的建设努力学习,贡献自己的一切。而这些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靠潜移默化、日积月累。笔者认为,课堂教学既是学校传授文化知识和技能的阵地,又是德育的重要阵地,应该在这个阵地上充分传授知识和技能,积极渗透品德教育,充分发挥每一学科的德育功能。

为培养合格的一代新人,我国在《教育法》、《教师法》和《义务教育法》上体现了德育的内容,在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要使学生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美、山河壮丽、人民勤劳智慧;了解和热爱革命领袖及中国共产党……其它学科包括数学、英语、自然、音乐、体育、美术等教学大纲中也都明确提出了思想教育的内容和任务。

要使这一思想教育落到实处,首先要认识德育不是空洞的政治口号,更不能靠生硬地灌输。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除了学习有关法律、法规,还必须深入学习教学大纲和教材,积极挖掘教材内容的思想性。其实,各学科的思想内容是十分丰富的,不仅思想品德、语文、英语课的思想教育内容充实,其它学科的潜在思想教育内容也不少。如数学课必须适当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科学的思想方法;自然课可利用自然现象和实验引导学生爱护大自然,利用大自然为人类服务,并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美术、音乐可结合实际,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只要教师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把思想教育内容科学地,灵活生动地融会于教学过程中,就能把思想教育作为课堂教学中一个任务来完成。其次,教师要结合班级和学生的实际,结合课文的中心、段落或字词句,深挖其思想精华,科学地渗透品德教育。当然,品德教育还必须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寓思想教育于有趣的教学活动和课外活动之中,使学生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受到教育,规范行为,形成良好习惯。我们完全可以结合班级实际和学校的中心工作来进行。例如,学校抓校风建设时,教师可以结合班级中存在的问题和违纪现象,引导学生去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区分好坏,明辨是非,从而增强学生的“免疫”力。如果学生无法分辨或意见不统一,教师可以适当提示,切忌过早下结论和简单地灌输。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授课的内容,相应地开展主题班会、集体游戏,参观旅行等一系列的课外活动,深化教学内容。课内课外有机结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以上《《品德与生活》与信息技术的完美融合》范文由一流范文网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流范文网»最新范文»《品德与生活》与信息技术的完美融合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一流范文网 如对《《品德与生活》与信息技术的完美融合》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